天天看點

羅素:哲學到底有什麼價值?

作者:二三裡資訊
羅素:哲學到底有什麼價值?

文:羅素

譯:張蔔天

我們不妨考慮一下什麼是哲學的價值,以及為什麼應當研究哲學。在科學或實際事務的影響下,許多人往往都會懷疑,相比于那些無害但卻無用的瑣碎區分,以及關于不可能有知識的争論,哲學能夠好到哪裡去。考慮到這一事實,這個問題就更有必要思考了。

對哲學的這種看法似乎部分源于對人生目的的錯誤認識,部分源于對哲學所要努力達到的善的錯誤認識。通過各種發明,實體科學對于無數對它一無所知的人是有用的。是以,自然科學研究之是以受人歡迎,不僅是因為(或者說首先是因為)它對研究者的影響,更是因為它對整個人類的影響。由此看來,功用并不屬于哲學。

如果說除了對學哲學的人有價值,哲學研究對其他人也有什麼價值的話,那麼這種價值隻可能是間接的,即通過影響哲學研究者的生活發揮作用。是以,哲學的價值首先要到這些影響中去尋找,如果存在這樣的地方的話。

但進一步說,要想成功地确定哲學的價值,就必須首先使我們的心靈擺脫那些被錯誤地稱為“實用者”的人的偏見。在常見用法中,“實用者”是指一個隻認識到物質需求的人,他意識到人必須為身體提供食糧,但卻忘記了必須為心靈提供食糧。

即使所有人都富裕起來,即使貧窮和疾病已經減少到最低的可能程度,要想建立一個有價值的社會,也仍然有許多事情要做;即使在現存的世界裡,心靈的益處也至少和身體的益處一樣重要。哲學的價值隻在心靈的益處中才能找到,隻有不漠視這些益處的人才會相信,研究哲學并非浪費時間。

和所有其他研究一樣,哲學主要以知識為目标。它所追求的知識使整個科學具有統一性和系統性,并且來自對我們的信仰、偏見和信念之根據所做的批判性考察。但并不能說,哲學在試圖為它的問題提供明确的答案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功。

如果你問數學家、礦物學家、曆史學家或任何其他有學問的人,他的科學已經查明了哪些确定的真理,那麼隻要你願意聽,他就會一直講下去。但如果你問一位哲學家同樣的問題,而且他是坦率的,那麼他将不得不承認,他的研究并沒有取得其他科學所取得的那些确定的結論。

誠然,這在部分程度上是由于,關于任何學科的明确知識一經成為可能,這門學科就不再被稱為哲學,而是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現在屬于天文學的整個天界研究曾經包含在哲學裡,牛頓的偉大著作就被稱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同樣,對人類心靈的研究曾經是哲學的一部分,而現在它已經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心理學科學。是以,在很大程度上,哲學的不确定性與其說是真實的,不如說是表面的:那些已經能夠做出明确回答的問題被歸入了科學,隻有目前還不能做出明确回答的那些問題,才留下來構成了所謂的哲學。

然而這隻是關于哲學的不确定性的一部分真相。在我們看來,除非人類理智的能力與現在大不相同,否則有許多問題——其中一些問題對我們的精神生活有着極為深刻的意義——将是人類的理智所無法解決的。

宇宙是有着某種統一的計劃或目的,抑或隻是原子的偶然聚合?意識是宇宙的一個永恒部分,給智慧的無定限增長帶來了希望,抑或隻是一顆小行星上的一個短暫的偶然事件,在這裡生命終将變得不可能嗎?善與惡對宇宙重要嗎?抑或隻對人類才重要?這些問題是哲學提出來的,不同的哲學家給出了不同的回答。

但無論答案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被發現,哲學所給出的答案似乎沒有一個能被證明為真。不過,無論發現答案的希望有多麼渺茫,哲學的部分任務都是繼續思考這些問題,使我們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考察解決它們的所有方法,并使我們保持對宇宙的一種思辨興趣,這種興趣很容易因為把我們限制于可以明确确定的知識而遭到扼殺。

誠然,許多哲學家都認為,哲學能夠為這些基本問題确立某些答案的正确性。他們料想,宗教信念中最重要的東西可以通過嚴格的論證來證明是正确的。為了對這些嘗試做出判斷,有必要對人類的知識進行考察,并且對其方法和局限形成一種看法。

對于這樣一個主題,獨斷地發表意見是不明智的,但如果我們前面幾章的研究沒有把我們引入歧途,我們将不得不放棄那種為宗教信念尋找哲學證據的希望。是以,我們不能把對這些問題的任何明确回答當作哲學價值的一部分。這也再次表明,哲學的價值絕不能依賴于哲學研究者所要獲得的據信可以明确确定的任何知識。

事實上,哲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未受哲學熏陶的人,一生都被禁锢在種種偏見中,這些偏見來自常識,來自他那個時代或民族的習慣性信念,來自未經審慎理性的合作或同意而在其心靈中形成的信念。對這樣的人來說,世界往往變得明确、有限、顯而易見;尋常的事物不會引出問題,陌生的可能性會被輕蔑地拒絕。

然而一旦開始做哲學思考,我們就會發現,正如我們在開頭幾章所看到的,即使是最尋常的事物也會引出一些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隻可能給出非常不完整的回答。哲學雖然不能确切地告訴我們它所引出的種種問題的正确答案是什麼,但卻能給出許多可能性,這些可能性擴充了我們的思想,使我們擺脫了習俗的暴政。

是以,雖然對于事物是什麼,哲學減弱了我們的确定感,但對于事物可能是什麼,它卻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的認識;哲學消除了那些從未步入自由懷疑領域的人的不無傲慢的獨斷,并且通過以陌生的方式展示熟悉的事物來保持我們的好奇感。

除了能夠顯示意料之外的可能性,哲學還有一種價值——也許是它的主要價值——那就是它所沉思的對象的偉大性,以及這種沉思使人擺脫了狹隘的個人目标。受制于本能的人的生活被囿于其私利的範圍之内:家人和朋友也許被包含其中,但外部世界未受關注,除非它可能有助于或妨礙本能願望的實作。

這樣的生活中存在着某種狂熱和被限定的東西,與之相比,哲學的生活是平靜自由的。私人的本能利益的世界非常狹隘,它置身于一個偉大和強大的世界之中,這個世界遲早會把我們的私人世界變成廢墟。

除非我們能把自己的利益擴大到包含整個外部世界,否則我們就會像一支被困于堡壘之中的守備部隊,知道敵人阻斷了去路,投降最終是不可避免的。在這樣的生活中,沒有安甯,隻有欲望的堅持與意志的無力之間的不斷沖突。無論如何,要使生活變得偉大和自由,我們就必須逃脫這個牢獄和這場沖突。

逃脫的方法之一是進行哲學沉思。最廣泛意義上的哲學沉思并沒有把宇宙分成兩個敵對陣營——朋友和敵人,有益的和有害的,好的和壞的——而是不偏不倚地将其視為整體。純粹的哲學沉思并不旨在證明宇宙的其餘部分與人類似。一切知識獲得都是自我的擴充,但在不直接尋求的時候,這種擴充會得到最好的實作。

當隻有求知欲在起作用時,通過一種研究,這種研究并不預先希望它的對象具有這樣或那樣的特性,而是讓自己适應其對象中的特性,我們就能實作這種擴充。如果我們力圖表明這個世界與這個自我是如此相似,以至于不必承認任何看起來陌生的事物就能認識這個世界,那麼自我的這種擴充就無法實作。證明這一點的願望是自恃(self-assertion)的一種形式,和所有自恃一樣,它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障礙;自我渴望這種自我成長,也知道它能夠成長。

和在别的地方一樣,在哲學思辨中,自恃把世界看成實作其自身目的的一種手段。是以,它使世界不如自我重要,自我為世間事物的偉大設定了限制。相反,在哲學沉思中,我們從非我出發,經由非我的偉大,擴充了自我的界限;經由宇宙的無限,沉思它的心靈實作了對無限的某種分有。

是以,靈魂的偉大不是由那些把宇宙比作人類的哲學培養出來的。知識是自我與非我的一種結合形式,和所有結合一樣,它被統治性的力量所損害,是以也被任何迫使宇宙與我們自身之中的東西相一緻的企圖所損害。

一種普遍的哲學傾向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真理是人造的,時間和空間以及共相世界都是心靈的屬性,倘若存在某種不是由心靈創造的東西,那麼對我們來說,它既是不可知的,也是不重要的。如果我們以前的讨論是正确的,那麼這種觀點就是不真實的,但除了是不真實的以外,它還會剝奪哲學沉思中一切賦予它價值的東西,因為它使沉思局限于自我。

它所謂的知識并不是與非我的一種結合,而是一組偏見、習慣和欲望,在我們與外部世界之間蒙上了一層無法穿透的面紗。從這種知識理論中找到樂趣的人,就像生怕自己的話不合法而從不邁出家門的人。

與此相反,真正的哲學沉思則在非我的每一次擴充中,在放大所沉思對象進而放大沉思主體的一切事物中得到滿足。在沉思中,任何個人的或私人的東西,任何依賴于習慣、私利或欲望的東西,都會歪曲對象,進而損害理智所追求的那種結合。通過這樣在主體與對象之間制造障礙,這些個人的和私人的東西就成了理智的牢籠。

自由的理智會像上帝那樣看待事物,沒有此時和此地,沒有希望和恐懼,沒有慣常信念和傳統偏見的束縛,在純粹的求知欲中冷靜客觀地看待事物——這種知識是不牽涉個人感情的、純粹沉思的、人可能獲得的。

是以,感官帶來的知識必定依賴于一種完全個人的觀點,以及感覺器官既有所揭示又有所扭曲的一個身體,而自由理智則會更看重私人曆史的偶然事件不介入其中的抽象的普遍知識。

習慣于自由而不偏不倚的哲學沉思的心靈,将在行動和情感的世界中保持同樣的自由和不偏不倚。它将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看成整體的一部分,并且因為把它們看成一個所有其餘事物都不受任何人的行為影響的世界中的無窮小碎片,而不再固執己見。不偏不倚是心靈的一種品質,這種品質在沉思中是對真理的純粹渴望,在行動中是正義,在情感中則是可以給予所有人而不隻是給予那些被認為有用或值得贊美的人的普遍的愛。

是以,沉思不僅擴充了我們思想的對象,而且也擴充了我們行動和情感的對象:它使我們成為宇宙公民,而不隻是一個與其他一切處于交戰狀态的設定壁壘的城市中的公民。人的真正自由就在于這種宇宙公民身份,以及從狹隘的希望和恐懼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是以,可以這樣來總結我們對哲學價值的讨論:我們研究哲學,不是為了對哲學問題給出任何明确的答案,因為一般說來無法知道它們是否為真,而是為了這些問題本身,因為這些問題擴充了我們對可能之物的認識,豐富了我們的理智想象力,并且減少了那種獨斷的自信,使心靈得以向思考開放;但最重要的是因為,通過哲學所沉思的宇宙的偉大,心靈也會變得偉大,并能與宇宙相結合,這種結合構成了最高的善。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政策

普通人學習哲學,并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比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進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将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裡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缪、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生命政策。

羅素:哲學到底有什麼價值?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松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内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内容。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衆更輕松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着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羅素:哲學到底有什麼價值?
羅素:哲學到底有什麼價值?
羅素:哲學到底有什麼價值?

來源:藝軒閣繪畫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