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襄陽“北城區”雛形基本形成 知名企業密集度堪稱一絕</h1>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坊間漸漸有了“北城區”的說法,最初是指王寨、紫貞一帶,随着汽車産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獲批成立,“北城區”的核心區也随之遷移,襄陽從此走上二度崛起之路。本來,襄陽在樊城區的北部設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以航空航天、輕工等行業為主導産業。
後來,襄陽又在樊城區非高新區托管的城鄉結合部設立襄陽航空航天工業園,形成雙頭齊驅開拓趨勢,城鎮化大大提速,新增建成區面積超過30平方公裡。

截止2021年8月,以襄陽城區北部為陣地的産業區實作串聯。具體點說,襄陽高新區高新園和襄陽航空航天工業園(樊城)無縫連接配接,這兩個園與樊西新區也已連接配接。與此同時,市區北部東端的五個園區也已相連,自高新區高新園向北、向東,分别連接配接襄州經濟開發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襄陽片區和高新區汽車園,再向北、向東,又分别連接配接襄陽國際物流園區、深圳園區。至此,市區北部三地四個開發區八個園區全部連成一片。
之是以襄陽能夠大面積拓展北部地區,一方面是早期的“北拓”戰略,另一方面則是優質的營商環境,還被評為世界“最适宜開辦工廠的城市”,衆多企業前來開廠設店,産業化促使城鎮化程序加快,構成了現在見到的“城連城”樣子,也就造就了這個漢江流域首位度最高城市。
不完全統計,襄陽北部産業帶先後引進超過100家中央企業、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國五百強企業、國内行業五百強企業、省内百強企業和上市公司,是全市知名企業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全國同類裡産業最發達、最健全的十個高新區所在地之一。這裡邊,汽車、航空航天、城建領域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商業,境外國内财團布局有五大商業圈,覆寫150萬級人口規模,高新區常住人口約30萬。約1/5人口體量,承受百萬級商圈,超越包括棗陽、河谷在内的中型城市,這意味着什麼?
市級戰略明确,推動北部高新區由園區向綜合型城區轉型,深層次推進産城融合。這就是說,高新區的現狀已被關注,并上升到高度重視的程度,位于城區北部的高新區“一區三園(自貿區、高新園、汽車園、深圳園)”現已互通互聯,而且示範性主幹道上布滿了産業,距轉型為城區隻差一步。
如果說高新區成功轉型為行政區,那它的區劃會否有變動呢?
據悉,高新區轄區面積200平方公裡,不到樊城區一半,但建成區面積80平方公裡,是我市乃至湖北地市級建成區規模最大的開發區。個人認為,城區面積過小不利于擴充,過大不易全面發展,襄陽城區目前面積平均不低于1000平方公裡,但這個體量對城區則太過龐大,中心城區在300—400平方公裡較為适宜,東津新區版圖也在這個區間,夥牌鎮面積大小相差不大,具備并入條件。此外,高新區團山鎮、米莊鎮具有改制為街道辦事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