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臘月三十日(小盡二十九日)為除夕,亦稱“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也是全家團聚之日。臘月二十日之後,外地親人陸續返故鄉,家中之人開始置辦年貨,購買過年用品。二十三日前打掃房屋,稱“抄房”。不少農戶刷飾門面,塗漆抹彩,煥然一新。在農村,抄房前後盛行蒸幹糧,稱蒸樁,即準備過年用的面食。除夕上午,人們将屋内外清掃幹淨,張貼年畫、對聯、安天神、挂主子(家譜),擺牌位,放供品,燃香爐,男人把水打滿缸,稱“搶财”。下午婦女包好水餃,初一早飯用。傍晚(有的在午飯前),居家長輩帶領兒孫手持香束、燒紙和鞭炮,到村頭道口插香、燒紙燃放鞭炮,請去世祖先回家過年,俗稱請爺爺奶奶。除夕夜,全家歡聚,飲酒叙談至深夜。舊時年三十有讨債習慣,欠債人無力償還,隻得外出躲債,正月初一才敢回家。
正月初一淩晨,家家戶戶燈火明亮,燃放鞭炮,焚香燒紙,并以素餃供奉諸神及祖先。早飯前,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後,方可吃餃子;飯後,男女(出嫁女子)穿戴一新,先到近門當支家去給長輩拜年,然後再到鄉鄰街坊家拜年祝福。初一這天,禁清掃、動剪刀、做針線活,不汲水、倒水,不吃葷食。初二早飯仍吃餃子。飯後,各宗族男性老少分聚街頭,大放鞭炮,然後一起到列祖墳上燒紙放鞭炮,此行稱“送爺爺奶奶”。這天,長輩去世未過三年的,已出嫁的閨女、侄女、孫女要回娘家上墳且給在世長輩拜年。初三,出嫁未滿三年的閨女由丈夫陪同回娘家拜年。初三至初十為串親拜年時間,初五要吃“破五”餃子,意為孬事都破了。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稱元宵節,亦稱“燈節”。這天要送天神,家家包水餃,供奉天神。供天神時,鳴放鞭炮,焚香燒紙,以示為天神送行。晚飯吃得很早,大都吃餃子(個别村莊中午吃)。夜晚,家家燈火通明,街頭巷尾到處燃放煙火,少年兒童手提燈籠,舉蠟燭,盡情玩耍;村民們玩龍燈、敲架鼓、踩高跷、劃旱船、滾獅包、擡花杆盡情歡樂,直到十七日晚止。正月十五日,出嫁未過三年的閨女要回娘家過節,不準在婆家,說是不能看見婆家的燈和火,有在婆家“見燈死公公,見火死婆婆”之說。
正月十六
此日為老年婦女結伴去野外遊玩、爬坡、踏青、拾柴、燒水洗腳的日子。出嫁三年的青年婦女回娘家,爬坡上崗,過道路,古時叫走百病,如今仍保持婦女走娘家的習慣。
正月二十五
這天早晨,太陽未出之前,家家用草木灰在院内畫圈,稱“打囤”。囤中放入小麥,叫麥子囤,所放小麥用磚瓦蓋好,焚香燒紙,放鞭炮,以禱小麥豐收。早飯吃餅,叫鋪囤底兒,至今仍過此節。
二月二日
農曆二月初二日,俗稱龍擡頭之日。早晨打囤,其程式同正月二十五日的打囤,囤裡放上五谷雜糧。太陽未出前,男女老少有吃“蠍子爪兒”的習慣(“蠍子爪兒”是将黃豆用鹽水泡好,再用沙土炒熟的一種食品),意為一年免遭蠍蜇蟲咬。早飯吃水餃(意為銀子殼),吃粘糕(意為蓋囤帽)。這天,男性老少都要剃頭、理發,意為擡頭免災禍,百事順利。出嫁未過三年的閨女都要回娘家過此節,若媳婦在婆家有“二月二踩倉死婆婆娘”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