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海口3月28日訊 (記者周曉夢)體型較小、尾較短且圓、羽毛呈棕褐色……這是中華大草莺的特征。據悉,19世紀末中華大草莺在海南五指山及黎母山被發現,如今已過去110多年,海南再無這種鳥類的相關記錄。近日,華南大草莺調查計劃海南地區啟動儀式在海口舉行,此次調查計劃目的即是通過野外調查,掌握中華大草莺在華南地區的分布狀況。
在海南地區的中華大草莺調查行動将在4月份進行,由嘉道理中國保育和海南觀鳥會的鳥類專家和觀鳥愛好者組成的調查團隊,将在全省多個區域尋找中華大草莺目标生境,并将根據調查地點的實際情況,采用樣線或樣點法進行尋找調查。由于中華大草莺在華南地區的記錄屈指可數,是以此次調查成果将有利于更新并整理中華大草莺在華南的分布及繁殖狀況,收集中華大草莺及其栖息地的受威脅情況,為更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提供依據。
據了解,2010年,鳥類學者Paul Leader及其團隊重新對比并分析了大草莺的所有亞種,最終提出在華南地區與印度次大陸出現的大草莺實屬兩個不同的種類,分布于華南地區的大草莺被重新提升為一個獨立的物種:中華大草莺。由于該鳥類原先的受威脅等級為“近危”,是以新獨立出來的中華大草莺的受威脅等級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