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作者:綠色之道技術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概況

從搖籃到搖籃認證TM體系旨在指導設計師及制造商通過持續改進來提升産品性能。其評估的五大類别分别為材料健康性、材料循環再利用性、可再生能源和碳管理、水資源管理和社會公平性。每一類别将分别獲得單獨評級(由低到高分别為基本級、銅級、銀級、金級、白金級),産品的等級等同于各類别中的最低等級。

評估要求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1. 材料健康性:了解産品中每種材料的化學成分,并優化成更安全的材料。

确定材料所屬類别為生物養分或工業養分;

了解化學品的危害及可能的暴露途徑來确定其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潛在危害。

2. 材料循環再利用性:鼓勵産品使用來自并可安全傳回自然或工業的材料。

最大限度地提高産品使用快速可再生材料或循環材料的比例;

最大限度地提高産品使用結束後可以安全重複使用、回收或堆肥的材料的百分比;

将産品設計為工業種類(可安全傳回工業生産)和/或生物種類(可安全傳回自然)。

3. 可再生能源與碳管理:期待未來所有的制造者可采用100%的清潔可持續能源進行生産活動。

追蹤産品在最終制造階段使用的可再生電的來源,并削減其碳排放量。

4. 水資源管理:将清潔的水資源作為稀有資源和重要的人權進行管理。

解決制造企業對當地水文及工業用水造成的影響;

識别、評估及優化廢水中的過程化學品。

5. 社會公平性:尊重所有受創造、使用、處理或重新使用産品影響的人員和自然系統。

借助全球資源進行自我評估,識别當地及供應鍊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第三方審計來保證最優條件的實作;

積極改變員工和當地社群的生活。

評估過程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1. 确定你的産品是否适合認證

2. 選擇一家授權認證機構來測試、分析及評價你的産品

3. 與評估員一同編制及評估資料,并進行記錄

4. 獲得産品認證

5. 與C2C研究所及市場部合作

6. 報告進展

确定是否在認證範圍内;

确定是否符合限用化學品清單;

确定是否承諾進行持續改進和産品優化;

确定是否符合搖籃到搖籃認證TM認證标準的資格要求;

确實已認證産品是否正在銷售私人标簽版。

從授權名單中選擇一家評估機構;

制定認證計劃,包括費用、時間及資源等資訊。

與評估員及供應鍊一同收集資料;

評估員根據标準對資料進行評價;

與評估員一同制定優化政策;

由評估員送出評估總結報告至C2C研究所進行最終稽核。

C2C研究所将稽核評估總結報告以確定完整性和準确性;

申請者簽署商标使用許可合同,向C2C研究所支付費用;

研究所做出最終決定,授予産品相應評級,并允許申請者按照商标使用指南使用從搖籃到搖籃認證TM商标;

與研究所合作将産品資訊與登記處更新。

告知消費者産品的創新及認證故事。

每隔兩年與評估員及供應鍊一同合作收集新的資料,用以再次認證;

評估員在優化政策中評估資料及進展;

送出重新認證的評估總結報告至C2C研究所進行審查;

告訴全世界,你的産品變得“好的更多,而非不好更少”。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清潔生産稽核是指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裝置、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産、服務和産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産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引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産促進法》)。

清潔生産所強調的理念更接近于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生态效率是基于單向工業系統及線性發展而提出的,即原材料從環境中提取,轉化為産品,最終被處置。在該系統中,生态效率技術僅追求實作材料體積、速度和毒性的最小化,但是卻沒有強調改變直線型模式。部分材料的确被回收了,但是通常是以末端處理的方式實作,因為這些材料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被強調需要被回收。這樣的過程實際上是降級回收,材料的品質降級了,就會限制其可使用性,線性的、從搖籃到墳墓的材料系統也是以不會被改變。

雖然和生态效益理念有所差別,但因清潔生産更偏重于企業層次,是以了解其評估稽核方式和流程對企業/價值鍊實施生态效益管理仍會有一定的幫助。

評估名額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為貫徹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産促進法》,評價企業清潔生産水準,指導和推動企業依法實施清潔生産,國家發改委已組織編制了30多個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産評價名額體系。清潔生産名額體系是指由互相聯系、相對獨立、互相補充的系列清潔生産評價名額所組成的,用于衡量清潔生産狀态的名額集合。行業清潔生産評價名額體系由一級名額和二級名額組成,一級名額包括生産工藝及裝備名額、資源能源消耗名額、資源綜合利用名額、污染物産生名額、産品特征名額和清潔生産管理名額等六類名額,每類名額又由若幹個二級名額組成。

一級名額的權重之和為1或100,每個一級名額下的二級名額權重之和為1或100。根據目前各行業清潔生産技術、裝備和管理水準,将二級名額的基準值分為三個等級:Ⅰ級為國際清潔生産領先水準;Ⅱ級為國内清潔生産先進水準;Ⅲ級為國内清潔生産一般水準。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清潔生産稽核辦法》(2016年7月1日施行)規定:清潔生産稽核程式原則上包括稽核準備、預稽核、稽核、方案的産生和篩選、方案的确定、方案的實施、持續清潔生産等。無論是自願稽核還是協助稽核都要嚴格遵循以上程式。

1. 籌劃群組織:包括取得上司支援、組建稽核小組、制定工作計劃等工作。

2. 預稽核:包括進行現狀調研、進行現場考察、評價産污排污狀況、确定稽核重點、設定清潔生産目标等工作。

3. 稽核:包括準備稽核重點資料、實測輸入輸出物流、建立物料平衡、分析廢物産生原因、提出方案等工作。

4. 方案産生和篩選:包括産生和分類彙總方案、篩選方案、研制方案、實施方案、核定實施效果等工作。

5. 可行性分析:包括市場調查、進行技術/環境/經濟評估、推薦可實施方案等工作。

6. 方案實施:包括組織方案實施、彙總已實施的成果、分析影響等工作。

7. 持續清潔生産:包括建立和完善清潔生産組織、建立和完善清潔生産制度、制定計劃等工作。

8. 清潔生産稽核報告編制:編制清潔生産稽核報告。

9. 清潔生産稽核評估與驗收:驗收清潔生産稽核報告。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綠色工廠是指實作用地集約化、生産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廠。《中國制造2025》将建設綠色工廠列為重點工作,提出了“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範工廠”的目标。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綠色工廠應在保證産品功能、品質以及制造過程中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引入生命周期思想,滿足基礎設施、管理體系、能源與資源投入、産品、環境排放、環境績效的綜合評價要求。綠色工廠評價名額架構如下圖所示。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綠色工廠評價名額分為一級名額和二級名額,具體要求包括基本要求和預期性要求。基本要求是納入綠色工廠試點示範項目的必選評價要求,預期性要求是綠色工廠建立的參考目标。對應的一級及二級名額分别為:

一級名額

二級名額

一般要求

合規性與相關方要求

管理職責

基礎設施

建築

計量裝置

照明

管理體系

管理體系基本要求

環境管理體系

能源管理體系

社會責任

能源資源投入

能源投入

資源投入

采購

産品

生态設計

節能

碳足迹

有害物質限制使用

環境排放

污染物處理裝置

大氣污染物排放

水體污染物排放

固體廢物排放

噪聲排放

溫室氣體排放

績效

用地集約化

生産潔淨化

廢物資源化

能源低碳化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

綠色工廠試點示範評價應由獨立于工廠的第三方組織實施。實施評價的組織應收集評價證據,并確定證據的完整性和準确性。證據收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檢視報告檔案、統計報表、原始記錄;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對相關人員的座談;實地調查、抽樣調查等。實施評價的組織應對評價證據進行分析,評價工廠是否滿足評價要求提出的綜合評價名額。滿足所有必選評價要求并達到地方規定分數要求的工廠,可納入綠色工廠名單。

生态效益及生态效率管理的評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