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霜是“白派”藝術創始人,上世紀30年代與劉翠霞、愛蓮君、喜彩蓮并稱評劇“四大名旦”。白在成名之前曾住在天橋胡同,其養父是蓮花落藝人李景春。

評劇最早起源于蓮花落,戲班子沒有自己的舞台,演出時常常是“撂地”和“搭棚”。經過蓮花落藝人們的艱辛努力,最終幾經變革發展為評戲。但為了招攬觀衆,當時的評戲多在劇本和表演中加一些“花”和“渾”的内容,這在當時的地方戲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白玉霜自然也不能免俗,但此舉卻招來了風騷、淫蕩之名。其實白玉霜在演出中常删改“粉詞兒”,但是看評戲的觀衆卻不支援,無奈隻好又恢複了舊唱詞。
《海棠紅》劇照
1932年,“北平市戲曲審查委員會”成立,主要工作是對首次在北平公演的戲曲、外埠來北平演出的地方戲等,以及話劇,包括在茶社、遊藝社等處演出的曲藝劇(節)目,從話劇到表演和化妝方面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查。(不知當今德雲社的相聲節目是否有審查?)但主要是存在色情表演,而且大多集中在評劇。
北平對戲曲演出實行大規模的“掃黃”,并沒有引起各演出場所、演出劇社的重視。為了争奪觀衆和票房,同行業競争,以低級趣味招攬觀衆之風越演越烈。在辦事員遞交的一份審查報告中稱:“奉天評戲表演及唱詞諸多涉及猥亵”,“坤角白玉霜,表情最為猥亵不堪”,并建議将演出場所三慶園、四明戲園和遊藝園的園主傳喚到社會局接受調查。有些戲要求對台詞、台風、衣着等嚴令遵照修改,并簽字畫押,寫下保證書,再不做有傷風化之演出。同時對個别演員也進行了傳喚談話,甚至驅逐,白玉霜就是在這時撞到槍口上的。
據當事人回憶說,當時北平的市長叫袁良,浙江人,素來不看評劇。近來忽然對白玉霜感興趣,看了她好幾場戲,并帶頭捧場。一天,市長看完戲派人送信,請白老闆(白玉霜)吃宵夜。結果,那天白玉霜鬧别扭,死活就是不去。這下可捅了馬蜂窩,袁良打出了維護北平社會風化的旗号,對不服從管教的戲班子徹底“掃黃”。
翌日,北平當局親自準許了“禁演令”,驅逐白玉霜即刻出城。白玉霜所在的評戲社來了幾個背槍的警察,手拿公文,稱因為《拿蒼蠅》演出“有傷風化”,市長不讓白玉霜在北平演戲了,指令立即将白玉霜及所在戲班子驅逐出北平城,押送回天津老家。巡警們還跟着白玉霜等人上了火車,一直到豐台站才下火車。
1942年,白玉霜因遭日本人淩辱,患子宮癌猝然倒在舞台上,血染戲衣和台毯,病逝時年僅35歲。
注:該文根據本人著作《當代北京評劇史話》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