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玉霜在京城被“扫黄”

作者:柳树叶儿

白玉霜是“白派”艺术创始人,上世纪30年代与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并称评剧“四大名旦”。白在成名之前曾住在天桥胡同,其养父是莲花落艺人李景春。

白玉霜在京城被“扫黄”

评剧最早起源于莲花落,戏班子没有自己的舞台,演出时常常是“撂地”和“搭棚”。经过莲花落艺人们的艰辛努力,最终几经变革发展为评戏。但为了招揽观众,当时的评戏多在剧本和表演中加一些“花”和“浑”的内容,这在当时的地方戏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白玉霜自然也不能免俗,但此举却招来了风骚、淫荡之名。其实白玉霜在演出中常删改“粉词儿”,但是看评戏的观众却不支持,无奈只好又恢复了旧唱词。

白玉霜在京城被“扫黄”

《海棠红》剧照

1932年,“北平市戏曲审查委员会”成立,主要工作是对首次在北平公演的戏曲、外埠来北平演出的地方戏等,以及话剧,包括在茶社、游艺社等处演出的曲艺剧(节)目,从话剧到表演和化妆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不知当今德云社的相声节目是否有审查?)但主要是存在色情表演,而且大多集中在评剧。

北平对戏曲演出实行大规模的“扫黄”,并没有引起各演出场所、演出剧社的重视。为了争夺观众和票房,同行业竞争,以低级趣味招揽观众之风越演越烈。在办事员递交的一份审查报告中称:“奉天评戏表演及唱词诸多涉及猥亵”,“坤角白玉霜,表情最为猥亵不堪”,并建议将演出场所三庆园、四明戏园和游艺园的园主传唤到社会局接受调查。有些戏要求对台词、台风、衣着等严令遵照修改,并签字画押,写下保证书,再不做有伤风化之演出。同时对个别演员也进行了传唤谈话,甚至驱逐,白玉霜就是在这时撞到枪口上的。

白玉霜在京城被“扫黄”
白玉霜在京城被“扫黄”

据当事人回忆说,当时北平的市长叫袁良,浙江人,素来不看评剧。近来忽然对白玉霜感兴趣,看了她好几场戏,并带头捧场。一天,市长看完戏派人送信,请白老板(白玉霜)吃夜宵。结果,那天白玉霜闹别扭,死活就是不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袁良打出了维护北平社会风化的旗号,对不服从管教的戏班子彻底“扫黄”。

翌日,北平当局亲自批准了“禁演令”,驱逐白玉霜即刻出城。白玉霜所在的评戏社来了几个背枪的警察,手拿公文,称因为《拿苍蝇》演出“有伤风化”,市长不让白玉霜在北平演戏了,指令立即将白玉霜及所在戏班子驱逐出北平城,押送回天津老家。巡警们还跟着白玉霜等人上了火车,一直到丰台站才下火车。

1942年,白玉霜因遭日本人凌辱,患子宫癌猝然倒在舞台上,血染戏衣和台毯,病逝时年仅35岁。

注:该文根据本人著作《当代北京评剧史话》编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