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亮劍》這部電視劇想必大家都曾看過,二零零五年,這部電視劇率先在央視一套熱播,一經放映,就開創了電視劇收視率的新高峰。劇中塑造的那個敢打敢拼,屢創奇功的李雲龍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我們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這部電視劇也不例外。這部劇的腳本便是完全依托于解放戰争時期的一位将軍的真實故事。

這位将軍具有卓越的上司和指揮能力,為部隊屢創奇功。他作戰風格硬朗,腦子活泛,一旦上了戰場就好似“趙子龍”轉世附體般的勇猛果斷。為此,劉伯承将軍親切地稱他為“王瘋子”。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李雲龍劇照

這位“王瘋子”本名叫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黃安縣的一戶農民家中。貧寒的家境讓王近山不得已早早地就出來賺錢,在他八歲的時候便給周圍農戶放牛,十三歲那年,他便去往當地的地主家中給人打工。

長期在地主家忍受剝削壓迫,這些屈辱和不甘逐漸化作了一團火,被王近山埋在心底。這份熱血在他十四歲那年終于迎來了迸發,王近山在當地征兵處報名,如願加入到了八路軍的隊伍中。他手持鋼槍,身上穿着土黃色的軍裝,眉宇間寫滿了英氣和希望。

雖然王近山不曾讀書習字,但他好像娘胎裡就帶來了兵法秘籍和指揮政策。靠着敢打敢拼的精神和靈活多變的戰術,他一路從士兵做到了師長,升任師長那年,王近山才滿二十歲。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王近山

二十歲是什麼概念,我們當今大多數人在二十歲時還在度過我們悠閑的大學時光。然而同樣年齡的王近山卻早已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六年有餘,成為在戰場上統率千軍萬馬的師長。

但是即便身居八路軍的高位,這位“泥腿子”出身的師長也從未忘記自己的來路。王近山同其他的“草根将軍”一樣,做事果斷,判斷力極強,出了名的不怕死。但在“勇”和“猛”之餘,他還有一樣其他人沒有的,那就是“瘋”。

王近山在戰場上能“瘋”到什麼程度呢?每一次抗戰中,王近山都要沖在隊伍的最前方,為全軍開路。在攀登城牆突擊作戰的時候,他為了率先登頂,甚至不惜奪過身邊士兵們手中的梯子。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要知道,指揮官是軍隊的心髒,是整個戰争能否勝利的核心所在,王近山因為這種不要命的打法雖然勇猛但是風險極大。為此,王近山曾多次受到首長的批評。但是,面對首長的斥責,王近山總是擺出一副拒不配合,拒不改正的态度。

他時常對手下的将士們說:“如果我不幸中彈犧牲,那麼我的位置就全權交給副師長代理,将士的職責是殺敵,是保護手下的兵,而不是讓手下為自己去賣命。”

在抗日戰争的某次戰役中,王近山率領軍隊同敵軍在山地展開激烈的鬥争,很快,子彈打完了,八路軍戰士們拿出匕首、用肉搏的方式擊退敵人。王近山身先士卒地沖在士兵前面,率先拽住一個敵軍,同他展開了激烈的肉搏。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亮劍》劇照

山地路滑,在兩人肉搏扭打過程中,王近山和那名日寇雙雙滾落懸崖。在滾落懸崖的過程中,王近山的頭部被一塊尖利的石頭劃破,鮮血灑了一地,王近山來不及多思考,竟搬起那塊石頭,朝着日寇的頭部狠狠地砸了過去,将這名日軍生生砸死。

憑借着這股莽撞勁兒,王近山足足在戰地醫院躺了三天,但傷口稍微痊愈後,他又開始不安分了,三天兩頭地和醫生鬧着要出院殺敵上前線。軍區首長拿他沒辦法,便給他精挑細選了七八個身材健壯的警衛員。

一旦王近山又要做出什麼“瘋”事兒,這幾個小夥子便合力将他按住。但是并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住王近山前進的腳步,但凡這幾個警衛員稍微一愣神,王近山立馬向軍營方向開溜。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在抗日戰争結束後,一心搞獨裁專制的蔣介石單方面撕毀雙十協定再次挑起内戰。1946年9月,劉伯承和鄧小平二人率領軍隊出兵太行山,同駐守在附近的國民黨軍展開第一輪惡戰。在劉鄧大軍輾轉隴海一帶時,國民黨政府派遣大批國民革命軍對解放軍部隊進行圍堵攔截。

時任六縱隊司令員的王近山得知這一消息後拍案而起,他立刻召集六縱隊的全體士兵召開緊急會議。在會議上,王近山的“瘋勁兒”又上來了,他在會議上先是大罵了一通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蔣介石視天下民生如草芥的不作為。

而後他對着将士們厲聲說道:“我們六縱隊要同國民黨軍死磕到底,打得全軍剩下一個旅我就當旅長,剩一個團我就當團長,剩一個連我就當連長,如果我們全部光榮犧牲,那我們對得起黨和人民!”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王近山在會議上的一番言論,讓台下的士兵聽後沒有不熱血沸騰的。為了同國民革命軍争奪大楊湖,順利占據有利地形,六縱隊的戰士們拼盡了全力。

在國民黨軍猛烈的攻勢下,六縱隊的戰士們成團成旅地犧牲,但他們前進的腳步卻從未停下,他們的決心和意志從未退縮。憑借着鋼鐵般的意志,六縱隊的戰士們不但順利奪取大楊湖,還成功擊垮了國民黨的精銳部隊第59團。

在接下來的襄樊戰役中,王近山考慮到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之間的差距,決定揚長避短,盡一切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傷。他特地采用“劈山攻城,猛虎掏心”的戰術,接連攻占琵琶山、真武山、不到兩天時間便打開了城門,殲滅了駐守的國民黨軍兩萬餘人,還活捉國民黨高層軍官兩名。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王近山和家人

在建國後,34歲的王近山憑借着多年來的赫赫戰功被組織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第十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

按理說,這位半生出沒在疆場上浴血奮戰的将軍該享受一下和平年代的便利,安定幸福地度過自己未來的人生了。但是,這位“王瘋子”偏不,他從不追求功名利祿,那些官職在他看來隻不過是一紙浮名而已。

1950年6月,北韓内戰爆發,美國為了擴張自己在亞太地區的權勢,進而更有利地同蘇聯争奪世界霸主的地位,不惜跨越千裡出兵參戰。在美國的作威作福下,這場内戰的性質逐漸變了味,戰争的戰火一度燒至我國東北的鴨綠江江畔。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為了保衛家國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全,1951年,王近山立刻向上級請命,請求參與作戰,組織特地将王近山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

1952年冬,王近山讓秦基偉率領十五軍駐守上甘嶺一帶的高地,即人們所熟知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以慘烈悲壯著稱,不少反映抗美援朝時期的戰争片都取材于此,但文藝作品中所展露的兇惡不過是當時戰争的冰山一角罷了。

那年,北韓的冬天來得格外地早,我國的志願軍戰士們大部分還沒來得及配發完備冬裝便上了戰場。美軍上将範佛裡特從美國調運了大批機械化武器參與此次作戰,而我軍大多數将士當時的裝備隻不過是一支老式的步槍。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上甘嶺地區背後的五聖山是我國志願軍中部戰線的戰略要點,一旦上甘嶺失守,那麼五聖山将直接暴露在敵人的視野下。美國大兵們不分日夜地派遣戰鬥機對上甘嶺高地進行轟炸,每天都要投放數十萬噸的炸藥。

在美軍強勢的攻勢下,上甘嶺地區的山頭甚至都被炸低了兩米,原本覆寫着枯草、枝丫和白雪的山地被燒得一片焦黑,駐守在上甘嶺地區的十五軍四十五師幾乎全軍覆沒。

不僅如此,美國大兵還利用地形優勢将上甘嶺附近的水源全部圍住,道路全線封鎖,從根本上隔絕志願軍戰士們的後勤補給問題。在極度的凍餓之下,不少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倒在了上甘嶺地區,再也沒有醒來。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王近山麾下三大猛将,16旅旅長尤太忠、17旅旅長李德生、18旅旅長肖永銀

王近山得知這一消息後,指令在後方待命的李德生上将帶領兩個師四個團奔赴前線,為了達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目的,王近山特地征調了一個喀秋莎炮團協同作戰。

為了給前線的戰士們運送食物和槍彈,王近山親自率領後勤部的戰士們冒着生命危險,穿越美軍的重重封鎖,抵達志願軍戰士的防禦工事。依靠匍匐運輸和接力運輸這一獨特的運送方式,後勤部的戰士們順利地将物資送抵戰場前線。

這場戰役從10月14日一直打到了11月25日,我國的志願軍戰士共計殲滅美軍一萬五千餘人。在這四十三天的艱苦抗戰中,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極度匮乏的狀态下,依舊頑強地擊退了美軍九百多次的沖鋒,取得了戰争最後的勝利。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美軍著名上将小保羅·拉瑪爾·弗裡曼在事後評價這場戰役中提到:“中國志願軍的火力遠不如我們,但是他們卻取得了戰争的勝利,我認為在戰争後期,比的不再是武器的先進性,而是比拼的意志力。”

憑借在第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中取得的優異的戰果,王近山榮獲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在抗美援朝戰役結束後,王近山重返祖國的懷抱。

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首次舉辦授銜儀式,表彰在建國時期優秀的将領,全國各地的名将受邀前往北京中南海的懷仁堂參加典禮。在會議上,王近山站在台前,由上司人親手為其佩戴中将軍銜。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志願軍

時光荏苒,在歲月的洗禮下,我們的英雄将帥王近山早已不再年輕,早些年在戰場上拼殺負傷帶來的傷病,在此刻變得越發地嚴重。1978年5月10日,南京軍區總醫院的氣氛格外地沉重肅穆,嘹亮的軍号聲響徹整個病房,躺在病床上的陷入昏迷狀态好幾天的王近山忽然睜開眼,用極為微弱的聲音小聲地問詢:“敵人在哪兒?有多少人?”

病榻前的小兒子聽到父親的問詢後,得知父親仍在挂念着軍隊的生活,便含着淚回答說:“那是李德生叔叔在前線沖鋒!”王近山聽到這句話後,像是放下心來,挂着一個滿足的笑容淡然離世了。

《亮劍》李雲龍原型,外号“王瘋子”,彭總都曾被他硬氣回怼

李德生

王近山将軍在戰場上“瘋”了半輩子,從抗日戰争一路打到抗美援朝戰争。在他生命的彌留之際,能夠叫醒他的,不是兒女撕心裂肺的呼喊,而是嘹亮的沖鋒号聲。為國家效忠,為人民的幸福和安定而戰早已刻進了他的骨子裡,成為他畢生的信條。

我們當代年輕人遠離戰争和炮火,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現代社會帶來的便利和舒适,我們是否應該扪心自問一下,我能夠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我能不能像這位王近山将軍一樣,為國家“瘋”一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