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是這個星球上最舒服的一代。
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在超市裡,買到一整年生活需要的所有東西,不出家門就可以。但是放在一百年前,即使是皇室也做不到。
但物質,并沒有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我們甚至沒有一千年前的祖先快樂。焦慮、抑郁的人越來越多。有資料統計,我國有抑郁症狀的人數将近1億。
心理健康,已經到了比身體健康,更應該引起大家重視的程度。

心理學家蓋伊.溫奇曾提出過“情緒保健”的概念。他認為:我們要像維護生理健康一樣,維護自己的情緒健康。
今天分享3個心理學家常用的自我調節工作,供大家參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一、呼吸調節</h1>
呼吸,是心理狀态的一個非常直接的展現。當我們緊張時,呼吸加速。當我們放松時,呼吸變緩。
在國術、瑜伽、舞蹈、書法等活動中,都特别強調呼吸的配合。調節呼吸,可以直接影響心率,進而調節交感神經,進而影響個人的情緒和感受。
呼吸是非常重要的調節工具。在面對壓力、恐懼或感到很虛弱的時候,刻意調節呼吸,能夠迅速我們拉回到當下。下面三種練習呼吸的方法,可以在不同情況下,選擇适當的方式進行練習。
l 方法一,觀呼吸。
觀呼吸,就是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打坐、冥想或練習瑜伽往往伴随着觀呼吸的練習。
在練習的時候,閉上眼睛,心神很容易被分散,坐着坐着思緒亂飄。或想起今天的事情,或擔心明天的事情。這時要做的就是慢慢地、溫柔地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上。感受呼吸時,身體的感受、氣流經過鼻孔、口腔到達肺部時的感覺。
l 方法二,448呼吸法。
這是一個可以在急性焦慮發作時,使用的呼吸法。按照這個呼吸方法連續做10-20次,可以非常快地通過調節呼吸來調節心率,讓極度焦慮的情緒,迅速得到緩解。
這個呼吸法,分三步:
第一步是4個拍子的吸氣;
第二步是4個拍子的屏住呼吸;
第三步是8個拍子的呼氣。
也就是:吸氣1234,屏住呼吸1234,呼氣12345678。整個過程就是吸氣4秒,屏住呼吸4秒,再用8秒的時間,把氣吐出去。
我自己會在跑步的時候,使用這個呼吸方法。它能起到“以一念壓萬念”的“動态冥想”效果。通常5公裡跑下來,呼吸不亂、頭腦清明、情緒大振。
l 方法3,深蹲呼吸法。
該呼吸法,适用于情緒很低落、很抑郁的時候。
試着一邊深蹲,一邊做深呼吸。你可以在蹲下去的時候呼氣,站起來的時候吸氣。也就是,需要發力的時候呼氣,不需要發力的時候吸氣。
在做其他需要身體大幅度動作的時候,配合着這樣的呼吸去調節。這種呼吸法,可以讓人很快地從比較低落、比較抑郁的狀态裡走出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9">二、身體掃描</h1>
身體掃描就是把注意力,依次放在自己身體的每個部位,覺察每個部位的感受。身體掃描,可以讓人真正地熟知自己的身體和感受,并使人逐漸把注意力從焦慮、抑郁等情緒帶來的雜念中轉移開,讓思緒從過去或未來中,重新回到當下。
抑郁是對過去的遺憾,焦慮是對未來的擔憂。
但身體不可能停留在過去,也不會跑到未來,身體是永遠活在當下的,是真實的。身體掃描,可以讓人的感覺和自己的身體緊緊聯系在一起,增加人的自我真實感,進而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網上有很多引導大家做身體掃描的“瑜伽休息放松術”,還是免費的。
我個人會在晚上睡覺前,跟着瑜伽老師的引導做練習,不僅能夠放松,還能促進睡眠,有時候不知不覺就睡着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1">三、覺察日記</h1>
每天做覺察日記,就是給了自己一個每天反思的機會。這個反思的過程,其實就是梳理當天的情緒,分析當天的事情。具體是什麼讓自己情緒不佳,從這裡能看到什麼積極的意義,現在可以做哪些小小的改變?
覺察日記,最好用紙筆來寫。但也要根據自己的習慣,用電子裝置記錄,也未嘗不可。如果覺得自己有睡眠問題,可以安排在睡覺之前。
覺察日記,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從普通人修煉成“聖人”的曾國藩,就是每天寫反思日記,天天有成長,日日有進步。
我個人的體會是:覺察日記,能迅速地把人從低情緒中拉出來。在我加班加點、工作壓力巨大的日子,就是靠着覺察日記,梳理自己的焦慮、煩躁等情緒,把狀态調節到積極正面的方向上來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7">小結:</h1>
我們可能看到别人總是光鮮亮麗、積極正向、情緒高漲的部分,但是沒有看到他們為了過沒有内耗的生活,付出過多大的努力。
健身需要真實的練習,才有可能改變身體。
“健心”也是一樣,需要長期練習,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上面分享的3個自我調節工具,要在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地用起來呀。
很多人習慣了精神疲憊地前行。但是情緒穩定,是改變、突破的基石。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情緒不好了,就趕快調整,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