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戴春榮:擺弄吊車的行家裡手

作者:中工網

來源:中工網

1991年盛廈的一天中午,大秦鐵路二期工程某站。剛剛鋪上鋼軌的火車站的正線上停放着一列施工專用車,車上裝着擺放得很整齊的水泥電杆和一些電氣化接觸網配件,有列車中間的一輛平闆車上放置着一台内燃吊車。隻見一個長得黑黑的,頭發斑白的人正在忙乎着什麼。他一會進入駕駛室,一會又用闆子擰着什麼,三四米高的車子他上下疾步行走輕盈自如。懂行的人隻要看這熟練的動作和技術就可以斷定:“這是一位有着較高手藝、專門擺弄吊車的行家裡手。”

戴春榮:擺弄吊車的行家裡手

他就是中鐵電氣化局一處三段吊車司機戴春榮。

别人都在歇晌,戴師傅為啥要在這大晌頭一個勁忙乎?原來,上午安裝列車在區間立電杆時,戴春榮偶爾聽到吊車有一種時隐時現微弱的異樣聲音。這細小的雜音夾雜在隆隆的機械轟鳴中外行人根本聽不出來,就是内行人如果不思想高度集中也很難判斷出來。戴春榮憑着他多年的駕駛經驗認定是機身出了點小毛病。雖然這毛病暫不會影響立杆作業,但時間一長就會影響吊車使用壽命。如果不及時找出毛病、查出隐患,讓吊車“帶病施工”,說不定在某個時候會釀成事故。

想到這裡,他暗下決心一定要不等不靠排除隐患確定安全施工。

于是,戴春榮冒着酷熱難耐的炎熱天氣,趁别人歇晌的時候自己幹了起來。用了一個多鐘頭的功夫,終于找到了“病竈”,作了妥善處理,根除隐患。

有人說老戴的車是屬于“全天候”式的,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根據工程需要開往任何區段。無論施工條件多麼艱苦,氣候變化多麼大,工班的杆坑挖到哪裡,他的吊車就開到哪裡、電杆就能夠安全地立到那裡。三十幾年,戴春榮駕駛着他的車跟随電氣化施工隊伍南征北戰,立電杆、鐵塔各種型号的橋梁支柱數萬根,從沒有出過一次事故。

有些人誤以為是老戴駕駛的車性能好,品質比一般的車要高。其實他使用的吊車是一台老掉牙的國産内燃車。“先用舊的吧,車雖然老了點,但它的‘脾氣秉性’我都熟悉,是以在它萬一出現了點小毛病我都能夠順當地調理它。”機關每次要給他換一台新車,他都這樣拒絕。

戴春榮不會抽煙,不會喝酒,也不會“更新”遊戲,他把自己的心思和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他的吊車上。老戴在駕駛吊車立杆時,十幾米高成噸重的電杆會按主人的要求左右、上下随意擺動。有時一腳踩下去,電杆會按主人的要求,絲毫不差地停在指定的位置上。

作為一名電氣化施工中的司機,不僅要求技術熟練、責任心強,而且還要有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

戴春榮利用空閑時間鑽研業務,與同行們共同探讨立電杆的整體配合新工藝、組織青工學習技術,收到了可喜的成績。戴師傅說:“安列上的生活是很艱苦,但是想到我們身後建成的一條條電氣化鐵路,這些現代化的鐵路為緩解國家鐵路運輸的緊張狀況做出了巨大貢獻,每想到這裡就增添了無限的歡樂與力量。”

這是戴春榮的心裡話,也是大實話。正是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戴春榮寒來暑往在安裝列車上苦幹了三十個春秋。

戴春榮:擺弄吊車的行家裡手

他清楚地記得,那是1988年冬季奮戰在大秦鐵路一期工地上——

寒冬臘月,戴春榮躺在床上聽着呼号的北風翻來覆去地睡不着,他想這麼冷的天萬一把吊車的發動機“凍死”,第二天不好打火影響立杆那可怎麼辦?他悄悄地爬起來,冒着零下30多度的嚴寒,一夜起來兩三次給車加溫,在漆黑的雪夜中從宿營車上慢慢地爬下來,又來到吊車邊小心翼翼地爬上去。

夏天一到,整個吊車在烈日照曬下,簡直就像一台大火爐。到了晌午,吊車的一些部位都特别燙手,稍不留意,赤裸的臂膊碰到暴露的鐵件上就會被烙成燙傷。

因為安裝列車是為全線施工服務的,是以迎接他們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車輪戰”。工班總是挖了很多坑,把一些活都集中在一起才來請安列搞突擊。對吊車司機來說幾乎天天都在搞突擊而這種突擊有時從早晨一直幹到深夜。盡管如此,戴春榮和他的夥伴們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幹勁。1991年他在大秦二期工地上創造了日立電杆112根的好成績,獲全國同行業最高紀錄。

車務段看到戴春榮都50多歲了,還常年奔跑在施工現場怕他身體吃不消,就打算調到段部幹點力所能及的工作。可老戴說啥也不同意。

工作40多年來,戴春榮為上千公裡電氣化鐵路立上了電杆,如果把這些電杆摞起來會堆成山,為我國電氣化鐵路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他于1994年獲得鐵道部勞動模範稱号。(中國中鐵電氣化局)

推廣

責任編輯:尹文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