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潢川解放了,19歲的潢高學生淩行正懷着對人民解放軍的敬慕之情,和同學、好友白桦、葉楠等瞞着家人志願入伍,随軍南下。随後在湖南參加了“衡寶戰役”,并在戰鬥中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淩老是家鄉的驕傲。他曆任某軍政治部宣傳隊創作員,《志願軍一日》編輯部編輯,某軍政治部宣傳處助理員,成都軍區政治部文化科創作員、科長,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小說戲劇組組長、副社長、《昆侖》主編,解放軍文藝社社長兼總編、《解放軍文藝》主編,編審。
淩老小時候生活在潢川的南城。在他1987年5月的一篇散文《南城北城》中,淩老說:“我們來到了一個丁字路口,這裡叫大巷口,也是南城的中心,我們的‘家’就在這裡”:
我的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一個産物——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我小時候,曾祖父還活着,記得他告訴我,他的祖父是清朝的道台。這位道台大人原本是貧苦出身,小時候冬天讀書沒有炭火取暖,隻好把雙腳埋在棉籽框裡,就因他“家雖貧,學不辍”,終于中舉做了道台。這大巷口的房産和南鄉的土地全是他當道台時置下的……父親是個勤奮好學的人,記得我五六歲時,他就教我寫字、打算盤,直到深夜也不放過我,稍有差錯,他就給我“吃栗子”(用食指和中指的關節敲打我的頭)。可是,一九三八年“跑日本”到了南鄉,在颠沛流離中,父親得了霍亂猝然去世了,那年他才二十八歲,我隻有八歲,妹妹行英六歲,弟弟行直一歲。後來,曾祖父也去世了,這個五世同堂的大家庭解體了。此後,就是寡母帶着我們兄妹三人,靠分得的一點田産收租過日子。抗戰勝利後,我們又從南鄉回到城裡,仍住在這大巷口……
現在來看這大巷口住宅,略有變化。過去臨街是個名叫“一層樓”的飯館,現在“一層樓”已經拆掉,改建成了一個百貨商場;過去從“一層樓”旁邊大門口進去,是一層一層的住宅,什麼“轎廳”、“過廳”、“圓門”、“西廂房”等等,現在,大門口已經沒有了,沿宅院縱深開了一些小旁門。我領着紅兒,好不容易找到我家過去住過的堂屋,聽母親說,我兩歲的時候,趁大人們在說話沒注意,自己走出堂屋,到了廚房。這廚房裡有個大水缸,一半埋在地下,滿滿一缸水上面漂着一個木水瓢,我就去抓水瓢玩,一下子掉進水缸裡去了,從此落下個冬天咳嗽的毛病。

淩行正記憶中的家:沿宅院縱深開了一些小旁門
淩老說的那位做了“清朝的道台”,置下南城大巷街口房産和南鄉土地的先輩,就是淩卿雲。據潢川縣淩集村淩家家譜記載:
淩卿雲,光州府(今潢川縣)淩家集人,清朝同治年間科考進士。譜名文輯,字瑞岚,号晴霄,一号琴濤,行三。清代道光辛卯年(1831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生,鹹豐己未年(1859年)恩科舉人,同治二年癸亥年(1863年)恩科進士第二甲,官封道台。先後在福建、山東、浙江、湖北、雲南等地為官,官至二品,于晚年告老還鄉,回老家淩家集居住。他樂善好施,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享有很好的威望。他曾自行出資興修學堂,傳授農家子弟文武技能,還親自授課,為有天賦的貧苦子弟免費提供宿食。
在淩卿雲做官二十餘年期間,于福建、山東、浙江、湖北、雲南等地留有子孫。如今淩家集有道台淩卿雲的後代淩行正、淩行嚴、淩波(端字輩) 、淩濤(端字輩)等傑出子孫後代分布于全國各地,港、澳及寶島台灣。
在台灣成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清代硃卷內建》第26冊中收錄有淩卿雲的硃卷。硃卷是記載清代科舉考試的曆史文獻。明、清兩代,為防考官銜私舞弊,鄉試及會試場内,應試人的原卷(即墨卷)須彌封糊名,由謄錄人用朱筆謄寫一遍,送交考官批閱,稱為朱卷。考中後,将本人在場中所作之文刊印贈人,也叫硃卷。這種硃卷先載姓名履曆;繼載始祖以下尊屬,及兄弟叔侄,妻室子女;附載受業、受知師;最後選登文章數篇。
随着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這方面的資料散失嚴重。為了儲存文化典籍,張元濟、葉景葵等在上海建立了合衆圖書館。并從海鹽朱氏壽鑫齋購買其所藏的2000冊硃卷,後又有吳縣潘氏著硯樓捐贈了1000餘冊。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合衆圖書館改為上海市曆史文獻圖書館,後又與上海圖書館合并。此後仍不斷收集,到九十年代初共8000餘冊。1992年,顧廷龍将這些彙編起來,由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成書為《清代硃卷內建》,共420冊。收錄清代從康熙到光緒年間的鄉試、會試、五貢等朱卷8235份。其中會試卷1635份,另有武會試卷4份;鄉試卷5186份,另有武鄉試卷34份,五貢卷1576份。八千餘清代文武百官履曆、傳記、譜系、撰述、行誼盡收于此書。
淩卿雲的硃卷即記載其:“世居城南六十裡淩興集”,成績:“本省鄉試中式第三十四名;會試中式第一百九十名;複試二等第六十名;殿試第二甲第七十七名;朝考第三等第五十七名。”以及其先祖、師從等等。
淩卿雲“世居城南六十裡淩興集”的老宅還儲存着。2014年,信陽市政協編輯出版的“信陽文史資料”第八輯《信陽傳統民居》中收錄有“仁和鎮淩氏老宅”一節:
淩家老宅(當地人稱道台府),位于潢川縣仁和鎮淩集村街西側,清代建築。東臨白露河,西接名勝十八裡長崗,北靠丘嶺,南對大别山,周圍青山綠水,風景十分秀美。宅院坐北朝南,主體為三宅六院,有前堂樓、中堂樓、後堂樓,東西都長達21間。後堂樓、中堂樓都是二層,共84間,前堂樓兩邊是平房,并各設一邊門,正中三間為兩層,也是宅院的主大門,在清代叫祿門,為卷格飄檐式樣,房脊上面兩頭安有插花獸,插花獸背上有五燕祥雲。前堂樓房屋計24間。
宅院東西兩邊都建有邊屋,中間也有兩排邊房,計48間,其中中間兩排都是老龍頭樣式。宅院之間設有胡同,圓門相通。宅院的前邊還有前院,正南是圍牆和前大門,東邊是花孔式圍牆,西邊建有15間邊屋,叫西華廳,旁邊還建有一個涼亭,設有石桌、石凳。院子東西各修一蓮花池,名叫“龍鳳蓮花池”。整個院子建築結構是磚瓦木架結構,屬明清建築風格,其規模之龐大,結體之豪華,在整個光州是非常罕見的。
據當地群衆傳講,淩集所在地原叫王集,由于淩道台勢力大,加之淩姓人口多,遂起意改為淩集,命府人在集鎮橋北頭擺一馍攤,凡過往行人叫淩集者取馍一個,久而久之,叫淩集的多了,自此淩集也延續下來,如今在當地也傳為轶事美談。
淩卿雲在雲南為官期間,當地茶葉種植曆史悠久,品種繁多,既可飲用,又可作為藥用。淩道台尋思為何不把雲南茶葉引過來,他托人把種子從雲南帶回家鄉種植,如今淩集茶場仍傳承有百年以上茶樹,淩集茶葉以其葉形尖、湯色醇、口味好而暢銷北京、鄭州等地。淩集茶葉作為信陽茶的一部分,為信陽茶的種植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淩端甫)
淩卿雲同治二年癸亥年(1863年)殿試第二甲第七十七名,官封道台。淩卿雲的同學陣容強大。大名鼎鼎的張之洞為第一甲第三名,同科進士中另一位光州老鄉為清代四大節儉官員之一的李嘉樂。
李嘉樂硃卷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祖籍直隸南皮,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創辦大批軍民用工業。他還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等學校。癸亥(1863年)恩科殿試中,張之洞中排第三名。
李嘉樂,1833年生于光州,“世居光州南城”。同治癸亥(1863年)進士。據李嘉樂硃卷記載,其鄉試第七十名,會試第七十六名,複試二等第十三名,殿試第二甲第四十九名,朝考一等第二十八名。清《益都縣圖志宦迹》載:“李嘉樂,河南光州人,進士,光緒五年知青州府。奉身以儉,禦下嚴重有威,豪猾屏迹。”後曆官至江西布政使、江西巡撫。著有《奏疏》、《仿潛齋詩抄》、《詩夢鐘聲錄》等。《清史稿》有傳,是清代四大節儉官員之一。
張之洞與淩卿雲的關系應該不僅僅局限于癸亥同科。張之洞最大的政績在湖北,在武漢。1889年至1907年,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上幹了19年,可以說,一部張之洞的曆史,就是半部湖廣總督的曆史。張之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政治主張基本都是在武漢完成的,包括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盧漢鐵路以及湖北織布局、湖北紡紗局等等。在教育上,張之洞更是不遺餘力、不計成本。現在的武漢,百年以上曆史的大學就有5家,張之洞創辦了其中4家。
現在我們能查到的一些和淩卿雲相關的史料,都是他在武漢任職時期留下的。在2017年7月30日開拍的“泓盛2017春季拍賣會-往事風華特别場”中,有一件“光緒年二品頂戴湖北鹽法道武昌道淩卿雲謹呈說帖奏折一件。尺寸:99.5×19.9cm”
2018年10月的一場小拍中,亦出現一冊:“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淩卿雲奏折。該折一冊10面,内文為“二品頂戴湖北鹽法武昌道呈賞奉飭遵造監庫正雜各款内銷外銷收支數目等内容(紙本,尺寸約23*17厘米)”。
由奏折“光緒二十八年”時間,可以推算出淩卿雲在武漢任職“湖北鹽法武昌道”的時間在1902年左右。這個時間段和張之洞在武漢的時間是重合的。同科進士,同城為官,他們之間的交往值得我們去挖掘。這不僅僅是淩卿雲個人的曆史,更是光州的記憶。
明代創設監管地方鹽政事務的鹽法道。鹽法道掌督察鹽場生産、估平鹽價、管理水陸挽運事務,或兼任分守分巡道。查百度百科可知,武昌府,位于現今湖北武漢市。在民國之前,本有兩座武昌城:即武昌府城,今湖北省會,也是江夏縣治;武昌縣城,今鄂州市市區,是三國吳都。《清史稿·地理志》記載:(武昌府)要,沖,難。隸鹽法武昌道。淩卿雲任職鹽法武昌道,可以說是坐鎮一方的要員,更何況這商貿繁榮、九省通衢之地。
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彙總的《光緒朝各省繪呈<會典·輿圖>史料》(嫡選者 謝小華)中收錄有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初一日《湖北巡撫譚繼洵為報湖北輿圈測繪告成事奏折》,折中稱:
當經本任督臣張之洞會同臣劄饬,在于湖北省城設立輿圖總局,委湖北候補道錫璋,蔡錫勇,會同湖北善後局江漢關司道等總理其事。嗣因錫璋調辦宜昌川鹽局務,改委湖北候補道淩卿雲會辦……十八年二月十三日奉朱批……茲據署湖北布政使·按察使龍錫慶,署湖北按察使·鹽法武昌道瞿廷韶,湖北督糧道岑春龔,署湖北鹽法武昌道·安襄鄖荊道朱其煊,湖北漢黃德道恽楓翼,湖北候補道趙濱,彥恭钊,蔡錫勇,淩卿雲祥稱:奉檄開辦輿圖,當經招考熱習預算員紳十餘人,複選學生四十餘人,教以測、量、繪三法……
此為光緒十七至十八年事。以此可知,1891-1892年淩卿雲已經到了湖北武漢,隻是那時還是“湖北候補道”。而這之前,1889年10月,52歲的張之洞離開廣州,坐船從珠江北上,進入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
關于淩卿雲早期任職情況,目前了解不多。
在清《重修嘉善縣志·冢墓》一節記載有同治六年(1867年)底,嘉善縣令淩卿雲的《嚴禁地棍阻葬碑》,立于縣衙的門口。明清江南有“阻葬”惡俗,淩卿雲在縣衙門口立此碑意在嚴訪究辦阻葬人及其庇護者。
民國5年《東錢湖志·卷一》收錄有“《光緒志》論湖事”一節,記載有:“同知銜甯波府鎮海縣淩卿雲為詳請事”。東錢湖又稱錢湖、萬金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距甯波城東15公裡。這是淩卿雲早年在甯波任職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