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光州记忆:凌卿云

1949年5月,潢川解放了,19岁的潢高学生凌行正怀着对人民解放军的敬慕之情,和同学、好友白桦、叶楠等瞒着家人志愿入伍,随军南下。随后在湖南参加了“衡宝战役”,并在战斗中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凌老是家乡的骄傲。他历任某军政治部宣传队创作员,《志愿军一日》编辑部编辑,某军政治部宣传处助理员,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化科创作员、科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小说戏剧组组长、副社长、《昆仑》主编,解放军文艺社社长兼总编、《解放军文艺》主编,编审。

凌老小时候生活在潢川的南城。在他1987年5月的一篇散文《南城北城》中,凌老说:“我们来到了一个丁字路口,这里叫大巷口,也是南城的中心,我们的‘家’就在这里”:

我的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一个产物——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我小时候,曾祖父还活着,记得他告诉我,他的祖父是清朝的道台。这位道台大人原本是贫苦出身,小时候冬天读书没有炭火取暖,只好把双脚埋在棉籽框里,就因他“家虽贫,学不辍”,终于中举做了道台。这大巷口的房产和南乡的土地全是他当道台时置下的……父亲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记得我五六岁时,他就教我写字、打算盘,直到深夜也不放过我,稍有差错,他就给我“吃栗子”(用食指和中指的关节敲打我的头)。可是,一九三八年“跑日本”到了南乡,在颠沛流离中,父亲得了霍乱猝然去世了,那年他才二十八岁,我只有八岁,妹妹行英六岁,弟弟行直一岁。后来,曾祖父也去世了,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解体了。此后,就是寡母带着我们兄妹三人,靠分得的一点田产收租过日子。抗战胜利后,我们又从南乡回到城里,仍住在这大巷口……

现在来看这大巷口住宅,略有变化。过去临街是个名叫“一层楼”的饭馆,现在“一层楼”已经拆掉,改建成了一个百货商场;过去从“一层楼”旁边大门口进去,是一层一层的住宅,什么“轿厅”、“过厅”、“圆门”、“西厢房”等等,现在,大门口已经没有了,沿宅院纵深开了一些小旁门。我领着红儿,好不容易找到我家过去住过的堂屋,听母亲说,我两岁的时候,趁大人们在说话没注意,自己走出堂屋,到了厨房。这厨房里有个大水缸,一半埋在地下,满满一缸水上面漂着一个木水瓢,我就去抓水瓢玩,一下子掉进水缸里去了,从此落下个冬天咳嗽的毛病。

光州记忆:凌卿云

凌行正记忆中的家:沿宅院纵深开了一些小旁门

凌老说的那位做了“清朝的道台”,置下南城大巷街口房产和南乡土地的先辈,就是凌卿云。据潢川县凌集村凌家家谱记载:

凌卿云,光州府(今潢川县)凌家集人,清朝同治年间科考进士。谱名文辑,字瑞岚,号晴霄,一号琴涛,行三。清代道光辛卯年(1831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生,咸丰己未年(1859年)恩科举人,同治二年癸亥年(1863年)恩科进士第二甲,官封道台。先后在福建、山东、浙江、湖北、云南等地为官,官至二品,于晚年告老还乡,回老家凌家集居住。他乐善好施,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享有很好的威望。他曾自行出资兴修学堂,传授农家子弟文武技能,还亲自授课,为有天赋的贫苦子弟免费提供宿食。

在凌卿云做官二十余年期间,于福建、山东、浙江、湖北、云南等地留有子孙。如今凌家集有道台凌卿云的后代凌行正、凌行严、凌波(端字辈) 、凌涛(端字辈)等杰出子孙后代分布于全国各地,港、澳及宝岛台湾。

在台湾成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清代硃卷集成》第26册中收录有凌卿云的硃卷。硃卷是记载清代科举考试的历史文献。明、清两代,为防考官衔私舞弊,乡试及会试场内,应试人的原卷(即墨卷)须弥封糊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送交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中后,将本人在场中所作之文刊印赠人,也叫硃卷。这种硃卷先载姓名履历;继载始祖以下尊属,及兄弟叔侄,妻室子女;附载受业、受知师;最后选登文章数篇。

随着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这方面的资料散失严重。为了保存文化典籍,张元济、叶景葵等在上海创建了合众图书馆。并从海盐朱氏寿鑫斋购买其所藏的2000册硃卷,后又有吴县潘氏著砚楼捐赠了1000余册。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合众图书馆改为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后又与上海图书馆合并。此后仍不断收集,到九十年代初共8000余册。1992年,顾廷龙将这些汇编起来,由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成书为《清代硃卷集成》,共420册。收录清代从康熙到光绪年间的乡试、会试、五贡等朱卷8235份。其中会试卷1635份,另有武会试卷4份;乡试卷5186份,另有武乡试卷34份,五贡卷1576份。八千余清代文武百官履历、传记、谱系、撰述、行谊尽收于此书。

凌卿云的硃卷即记载其:“世居城南六十里凌兴集”,成绩:“本省乡试中式第三十四名;会试中式第一百九十名;复试二等第六十名;殿试第二甲第七十七名;朝考第三等第五十七名。”以及其先祖、师从等等。

光州记忆:凌卿云
光州记忆:凌卿云

凌卿云“世居城南六十里凌兴集”的老宅还保存着。2014年,信阳市政协编辑出版的“信阳文史资料”第八辑《信阳传统民居》中收录有“仁和镇凌氏老宅”一节:

凌家老宅(当地人称道台府),位于潢川县仁和镇凌集村街西侧,清代建筑。东临白露河,西接名胜十八里长岗,北靠丘岭,南对大别山,周围青山绿水,风景十分秀美。宅院坐北朝南,主体为三宅六院,有前堂楼、中堂楼、后堂楼,东西都长达21间。后堂楼、中堂楼都是二层,共84间,前堂楼两边是平房,并各设一边门,正中三间为两层,也是宅院的主大门,在清代叫禄门,为卷格飘檐式样,房脊上面两头安有插花兽,插花兽背上有五燕祥云。前堂楼房屋计24间。

宅院东西两边都建有边屋,中间也有两排边房,计48间,其中中间两排都是老龙头样式。宅院之间设有胡同,圆门相通。宅院的前边还有前院,正南是围墙和前大门,东边是花孔式围墙,西边建有15间边屋,叫西华厅,旁边还建有一个凉亭,设有石桌、石凳。院子东西各修一莲花池,名叫“龙凤莲花池”。整个院子建筑结构是砖瓦木架结构,属明清建筑风格,其规模之庞大,结体之豪华,在整个光州是非常罕见的。

据当地群众传讲,凌集所在地原叫王集,由于凌道台势力大,加之凌姓人口多,遂起意改为凌集,命府人在集镇桥北头摆一馍摊,凡过往行人叫凌集者取馍一个,久而久之,叫凌集的多了,自此凌集也延续下来,如今在当地也传为轶事美谈。

凌卿云在云南为官期间,当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既可饮用,又可作为药用。凌道台寻思为何不把云南茶叶引过来,他托人把种子从云南带回家乡种植,如今凌集茶场仍传承有百年以上茶树,凌集茶叶以其叶形尖、汤色醇、口味好而畅销北京、郑州等地。凌集茶叶作为信阳茶的一部分,为信阳茶的种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凌端甫)

光州记忆:凌卿云

凌卿云同治二年癸亥年(1863年)殿试第二甲第七十七名,官封道台。凌卿云的同学阵容强大。大名鼎鼎的张之洞为第一甲第三名,同科进士中另一位光州老乡为清代四大节俭官员之一的李嘉乐。

光州记忆:凌卿云
光州记忆:凌卿云

李嘉乐硃卷

光州记忆:凌卿云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祖籍直隶南皮,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大批军民用工业。他还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学校。癸亥(1863年)恩科殿试中,张之洞中排第三名。

李嘉乐,1833年生于光州,“世居光州南城”。同治癸亥(1863年)进士。据李嘉乐硃卷记载,其乡试第七十名,会试第七十六名,复试二等第十三名,殿试第二甲第四十九名,朝考一等第二十八名。清《益都县图志宦迹》载:“李嘉乐,河南光州人,进士,光绪五年知青州府。奉身以俭,御下严重有威,豪猾屏迹。”后历官至江西布政使、江西巡抚。著有《奏疏》、《仿潜斋诗抄》、《诗梦钟声录》等。《清史稿》有传,是清代四大节俭官员之一。

张之洞与凌卿云的关系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癸亥同科。张之洞最大的政绩在湖北,在武汉。1889年至1907年,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干了19年,可以说,一部张之洞的历史,就是半部湖广总督的历史。张之洞“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主张基本都是在武汉完成的,包括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卢汉铁路以及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局等等。在教育上,张之洞更是不遗余力、不计成本。现在的武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学就有5家,张之洞创办了其中4家。

现在我们能查到的一些和凌卿云相关的史料,都是他在武汉任职时期留下的。在2017年7月30日开拍的“泓盛2017春季拍卖会-往事风华特别场”中,有一件“光绪年二品顶戴湖北盐法道武昌道凌卿雲谨呈说帖奏折一件。尺寸:99.5×19.9cm”

光州记忆:凌卿云

2018年10月的一场小拍中,亦出现一册:“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凌卿云奏折。该折一册10面,内文为“二品顶戴湖北盐法武昌道呈赏奉飭遵造监库正杂各款内销外销收支数目等内容(纸本,尺寸约23*17厘米)”。

光州记忆:凌卿云
光州记忆:凌卿云

由奏折“光绪二十八年”时间,可以推算出凌卿云在武汉任职“湖北盐法武昌道”的时间在1902年左右。这个时间段和张之洞在武汉的时间是重合的。同科进士,同城为官,他们之间的交往值得我们去挖掘。这不仅仅是凌卿云个人的历史,更是光州的记忆。

明代创设监管地方盐政事务的盐法道。盐法道掌督察盐场生产、估平盐价、管理水陆挽运事务,或兼任分守分巡道。查百度百科可知,武昌府,位于现今湖北武汉市。在民国之前,本有两座武昌城:即武昌府城,今湖北省会,也是江夏县治;武昌县城,今鄂州市市区,是三国吴都。《清史稿·地理志》记载:(武昌府)要,冲,难。隶盐法武昌道。凌卿云任职盐法武昌道,可以说是坐镇一方的要员,更何况这商贸繁荣、九省通衢之地。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汇总的《光绪朝各省绘呈<会典·舆图>史料》(嫡选者 谢小华)中收录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初一日《湖北巡抚谭继洵为报湖北舆圈测绘告成事奏折》,折中称:

当经本任督臣张之洞会同臣札饬,在于湖北省城设立舆图总局,委湖北候补道锡璋,蔡锡勇,会同湖北善后局江汉关司道等总理其事。嗣因锡璋调办宜昌川盐局务,改委湖北候补道凌卿云会办……十八年二月十三日奉朱批……兹据署湖北布政使·按察使龙锡庆,署湖北按察使·盐法武昌道瞿廷韶,湖北督粮道岑春龚,署湖北盐法武昌道·安襄郧荆道朱其煊,湖北汉黄德道恽枫翼,湖北候补道赵滨,彦恭钊,蔡锡勇,凌卿云祥称:奉檄开办舆图,当经招考热习预算员绅十余人,复选学生四十余人,教以测、量、绘三法……

此为光绪十七至十八年事。以此可知,1891-1892年凌卿云已经到了湖北武汉,只是那时还是“湖北候补道”。而这之前,1889年10月,52岁的张之洞离开广州,坐船从珠江北上,进入湖广总督驻地武汉的。

关于凌卿云早期任职情况,目前了解不多。

在清《重修嘉善县志·冢墓》一节记载有同治六年(1867年)底,嘉善县令凌卿云的《严禁地棍阻葬碑》,立于县衙的门口。明清江南有“阻葬”恶俗,凌卿云在县衙门口立此碑意在严访究办阻葬人及其庇护者。

民国5年《东钱湖志·卷一》收录有“《光绪志》论湖事”一节,记载有:“同知衔宁波府镇海县凌卿云为详请事”。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距宁波城东15公里。这是凌卿云早年在宁波任职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