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郭敬明IP的影視化作品竟然會及格。
甚至豆瓣上的開畫分數一度達到驚人的6.5。
說的就是曾經收過一波90後智商稅的《悲傷逆流成河》。

現在穩定在6.0分
雖然郭敬明不是本片導演,但是作為原著作者、監制、出品方之一,以及導演落落的老闆,這部作品與郭敬明的關系就像是《延禧攻略》與于正的關系。
将之視為郭敬明作品,也毫不為過。
在一個充滿了堕胎、濫交、校園暴力、自殺等暗黑情節,堪稱“青春疼痛文學”中最疼痛的原著基礎上。
能創造郭敬明作品有史以來最好的口碑:
電影小時代1:4.7;小時代2:4.9;小時代3:4.3;小時代4:4.6;爵迹1:3.8電視劇夏至未至:4.3;;夢裡花落知多少:4.1;小時代:3.9;幻城:3.2
票房力壓賈樟柯的《江湖兒女》:
甚至能讓李銀河老師發聲打call:
究竟是落落改編的功勞?還是新人演員的功勞?
想太多。
落落的處女作《剩者為王》,還有舒淇、彭于晏這樣美貌與實力兼具的主演撐腰,整部電影不算太垮。
甚至金士傑那段著名的長鏡頭獨白直接擡高了電影的level。
但是少了實力派演員的加持,監制從滕華濤變為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就徹底暴露了落落在叙事上的毫無才華。
電影整體的水準,還是借用李銀河老師上述言論的最後一段話。
隻是全部替換成反義詞就可以了。
原著本講的是易遙、齊銘、顧森西、顧森湘之間的四角戀故事。
人物也是爛俗的女頻網文配置:一個卑微貧窮女,一個暖心校草,一個痞帥小子,以及一個完美女神。
除了顧森西和顧森湘姐弟不能有loveline之外,其餘可以任意交叉配對。
故事的最後,因為顧森湘的意外死亡,易遙自證清白跳樓自殺、齊銘不堪忍受燒炭自殺。
女主身世悲慘,所有人不得善終,中間穿插進一半篇幅的郭氏繁複華麗的心理描寫:
“虛榮與嫉妒所築就的心髒容器裡,被日益地灌注進粘稠的墨汁。發臭了。”“妓女。爛女人。這些字眼在十三歲的那一年夏天,潮水般地覆寫住年輕的生命。”“易遙望着她的臉,覺得就像是一朵開得爛開來的碩大的花朵。散發着濃烈的腐爛的花香。”
多的是令人發指的形容詞和比喻句,卻缺乏實際具體的人物動作描寫,作為劇本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毫不意外地,這種空洞感延續到了電影中。
情節推進全靠MV和音樂烘托,人物情感爆發全靠台詞轟炸。
還是國産青春片那套,依賴膠原蛋白在柔光濾鏡下制造的所謂青春氣息,來打動人心。
在國産青春片式微的今天,不會有人會蠢到還去重複懷舊、堕胎、虐戀的狗血套路。
于是,導演落落在進行電影改編時,隻能大刀闊斧地“肅清三觀”。
跟性和死亡有關的内容全部淡化或者删改了。
比如删掉易遙的堕胎濫交,改成意外染上性病;
顧森湘被小流氓侮辱後割腕自殺,變成從高樓意外跌落。
色調宛如國産可怕片
三大主角和女主媽媽的自殺、死亡,删減為女主自殺未遂。
避開這些雷區後,影片中後段突然從四角戀強行向校園霸淩靠近。
轉學生唐小米因為妒忌易遙和齊銘過于親密,在全校大肆宣揚她得性病的消息。
于是我們看到飾演易遙的女主任敏,在片段式的MV中花式被虐。
大冬天又是被水澆、被雨淋、跳池塘、跳海,被人潑紅漆、脫衣服、倒髒飯。
一共哭了180場戲。
為了表達人物的悲慘與憤懑,還要承擔原著中絕大部分羞恥力MAX的台詞。
在我看來那些落淚的觀衆,一是為曾經有過同樣經曆的自己,二是為了很慘很敬業的女主。
電影尾段甚至搖身一變,恍如走入《今日說法》。
易遙光明得救後,始作俑者唐小米被法律制裁。
片尾字幕滾動着校園霸淩相關資料資料,彩蛋還拉來路人現身說法。
校園青春片生硬地轉向現實主義風格,不就是為了鍍上“社會責任感”這層金?
好評幾乎都跟“校園霸淩”題材相關
果真有不少人贊歎,國産院線片中“首次觸碰了校園霸淩題材”的作品,竟然出自郭敬明之手。
有沒有讓你想到郭敬明的《爵迹》,打上的标簽是“國内首部真人全CG卡通片”。
一個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高度,有良心;一個站在電影技術的前沿,有勇氣。
看得都想為郭敬明頒獎。
大書特書“校園霸淩”這個主題,背後邏輯不言自明:青春片式微,現實主義題材崛起。
2013年,郭敬明的《小時代》和趙薇的《緻青春》共同掀起了青春片的熱潮。
後續的兩三年中,各路新人導演、跨界導演紛紛湧入這場資本的混戰中。
留下無數口碑糟爛的“國産打胎片”。
如今回首望去,幾乎沒有誰在這片領域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趙薇的《緻青春》代表的懷舊疼痛青春是失敗的;
郭敬明的《小時代》代表的精緻撕逼青春是失敗的;
馮唐的《萬物生長》代表的荷爾蒙鹹濕青春是失敗的;
徐靜蕾《有一個地方隻有我們知道》代表的文青式矯情青春也是失敗的......
這幾年,為什麼我們拍不出像樣的青春片?
也許因為,我們的青春根本“無夢可訴”、“無情可抒”、“無人可緬”。
《萬物生長》的短評
少了姜文或者婁烨電影裡特殊的青春年代,少了那群意氣風發的面孔,少了對個體命運與時代關系的迷思。
拍出來的終究是些上不了台面的私人記憶與喃喃自語,以及對美好肉體的販賣。
而那些細碎瑣屑的小美好,沒有細膩的情思和劇本功力根本無法傳達。
否則極易把電影變成搜集年代物品的儲蓄罐子,青春懷念也無異于戀物癖。
青春片失勢,流量與IP越來越不靈光,郭敬明憑着《小時代》和《爵迹》敗光可信度。
但是現實主義題材卻在這兩年裡達到了高潮。
從慰安婦紀錄片《二十二》票房過億,到文晏的少女性侵題材的《嘉年華》獲金馬青睐,再到關于天價救命藥的《我不是藥神》口碑票房創2018年度之最。
真正具有社會價值的作品,在觀衆這裡具備了越來越高的接受度。
甚至因為社會價值,影片的風評會比實際品質更上一個台階。
71萬人打出9.0分的口碑奇迹
在這種市場趨勢下,《悲傷逆流成河》一邊蹭着郭敬明的IP熱度,一邊也在忙着與郭敬明特色做切割。
不顧風格上的前後割裂,将一個無病呻吟的疼痛青春硬拗成了一個講述校園霸淩的青春殘酷物語。
女主在海邊的一番血淚控訴,能看出很用力地在強行升華主題。
落落這種所謂的女性主義視角,與文晏一比,差距立現。
《嘉年華》中,無論是被侵害的小文、還是目睹旁觀的小米、以及出賣色相的莉莉,出現的女性無不處于被男權壓迫的悲觀絕境。
每個女性角色都道出了夢露雕像所象征的性符号意義,進而讓觀衆真正體恤人物的命運無奈。
而不是像《悲傷逆流成河》那樣,将校園霸淩的痛苦展現得如此偶像化、輕淺化。
誰是真正想替一個群體發聲,誰是在消費一個群體的苦難,非常明顯。
如果真心誠意想要拍一個社會題材的電影,不會拿一個現成的青春小說IP進行改編;
不會還保留着郭敬明那些自以為唯美實則中二病的台詞;
不會請來的仍是台詞都說不溜的面癱新人演員;
不會花費大量精力描繪俊男美女的暧昧情愫,不見受害者與施暴者的群像描寫與心理挖掘;
不會結尾隻是出現每個人都可以查到的資料資料,而不是“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其實在社交網絡上,校園霸淩早已經是“日光之下無新事”。
那些中學生胡飙髒話、辱罵扭打、拍裸照威脅的醜态,不間斷地出現在社會新聞中。
也讓圍觀者驚詫: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圖檔源自網絡
究其背後,父母教育的缺位、學校的放任自流、青春期的動蕩心理等等,這些都是不需要青春柔光濾鏡的現實灰暗面。
當然也有不少人替本片說話:你沒有親身經曆過校園霸淩,你不會懂。
他們是在真心實意地為主角痛哭流涕。
但我也想說,你們值得一部更好的、更有誠意的校園霸淩題材電影。
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遠。
該原創文章首發于微信公衆号: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ID:dsfysweixin,微信搜尋關注:第十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