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部的舞蹈創作就是為芭蕾尋求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尋找一種能夠表達人類精神生活的身體語言”(鮑裡斯·艾夫曼)

<h5>鮑裡斯·艾夫曼</h5>
當文學經典《安娜·卡列尼娜》與《卡拉馬佐夫兄弟》被搬上芭蕾舞台,那些被裹挾在角色之中的激烈情感,如烈酒一般辛辣濃郁、力量驚人。
9月26日至29日,俄羅斯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将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的雙芭蕾舞劇《安娜·卡列尼娜》與《卡拉馬佐夫兄弟》,此次也是該舞團攜兩台久負盛名的芭蕾舞劇,首次在羊城登台。
俄羅斯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是有着“俄羅斯芭蕾三駕馬車之一”頭銜的世界頂級名團,與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齊名。舞團藝術總監、編舞家艾夫曼則被稱作“俄羅斯芭蕾的新名片”,他打破了古典芭蕾程式化的藩籬,以獨創的“心理芭蕾”手法,探索人類肢體動作的極限,舞蹈中藏有如深水炸彈般震懾人心的力量。
“超模級”芭蕾舞團
鮑裡斯·艾夫曼挑選的演員是修長的:女演員不低于1.72米,男演員不低于1.83米。他曾說:“舞蹈是線條運動的藝術,好的身高更具張力,可以更豐富地表現情緒”,任意一位群舞演員的顔值和身材條件都令人欽慕,舞者除了要有紮實的古典芭蕾基礎,更要懂得運用肢體進行情感的表達。
艾夫曼把自己藝術創作的拳腳伸展得像演員們的胳膊和腿那樣長,那些超乎想象的托舉造型、快進一樣的動作速度、令人血脈噴張的舞蹈節奏、愛恨癡纏如烈火一般焚盡生命的炙熱情感,由艾夫曼芭蕾舞團身材修長、動作幅度舒展的舞者來表現。
艾夫曼的舞蹈是感官的盛宴,如山呼海嘯般的舞蹈把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裹挾進去。一篇專業舞蹈評論如此評價艾夫曼的作品“從頭到尾,火山爆發”。
“哲學型”編舞家
俄羅斯芭蕾名團輩出,芭蕾明星更是不勝枚舉,但真正具有革新精神的編舞大師并不多,鮑裡斯·艾夫曼一手創辦的艾夫曼芭蕾舞團,被認為達到了俄羅斯當代芭蕾的新高度。
1972年,艾夫曼從列甯格勒音樂學院編舞系畢業,1977年,31歲的他離開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率領一大批同樣心懷理想的青年才俊,建立了艾夫曼芭蕾舞團。舞團自創始之初,就被看作是一股芭蕾革新力量,其藝術創作更新了俄羅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緒表達和戲劇沖突推至極限。舞團成立以來,隻排演艾夫曼的原創當代芭蕾,諸如《柴科夫斯基》《紅色吉賽爾》《安魂曲》,甚少排演《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傳統劇目。
1988年,艾夫曼芭蕾舞團首次登上歐洲舞台,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的首秀一鳴驚人,憑借既保持俄羅斯芭蕾流派嚴謹規範、技巧高超、善于抒情的底蘊,又将二十世紀舞台藝術與電影表現手法融合的獨特風格,形成了全新的芭蕾發展潮流。
在外人看來,艾夫曼是一位“哲學型”編舞家,他關注現代社會問題,熱衷探讨人性本質,舞蹈對他來說,不隻是身體上的拓展,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探索。他以俄羅斯傳統芭蕾流派的深厚底蘊為基礎,增加了雕塑般的造型藝術和心理情緒的外化宣洩,在沒有對白和字幕提示的情況下,通過極緻的肢體語言,将複雜的愛恨情仇傳達出來,直抵人心。
從小說到舞蹈:“心理芭蕾”
在舞劇的創作過程中,艾夫曼并不是簡單的将所有小說的情節和主線搬到舞台上,而是運用心理分析法深入挖掘劇中主人公的心靈世界,将其創造性地外化為舞蹈形象,并以“心理芭蕾”定義自己的編舞風格。“我全部的舞蹈創作就是為芭蕾尋求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尋找一種能夠表達人類精神生活的身體語言”,那些被裹挾在角色之中的激烈情感,如烈酒一般辛辣濃郁、力量驚人。
艾夫曼芭蕾舞團在全世界以心理芭蕾而著名,将舞台藝術和電影表現手法融為一體,充分利用舞台劇場制作的所有元素,展現屬于舞蹈的蒙太奇盛宴。鮑裡斯·艾夫曼和他的舞團最核心、最首要的藝術任務是:在底蘊豐厚的傳統俄羅斯心理戲劇的基礎上,創作獨具一格且富有革新精神的新劇目,建立符合21世紀需求的新型舞蹈編導方式。
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也曾有過電影、歌劇等不同形式的改編。小說在艾夫曼心裡占了特殊位置,安娜性格裡的悲劇性,她在理智與情感、良知與欲望之間的掙紮,靈魂中黑暗與毀滅性的一面,都讓艾夫曼興味盎然。
“無論哪個年代的讀者,都能清楚看到托爾斯泰筆下描繪的沖突情況。在這部劇裡,我們把重點放在哲學和心理層面,通過造型和舞台手法,将安娜破碎崩潰的靈魂展現出來。”艾夫曼抛開了原著中的故事副線,聚焦于安娜、卡列甯、沃倫斯基的情感糾葛,勾勒出一個因愛的激情與本能脫胎換骨的女性,亦雕刻出安娜身上兩張不同的面孔。
舞台之上,伴随柴可夫斯基的跌宕旋律,在燈光明暗變幻的渲染下,舞者們以極具表現力的肢體和強烈真摯的感情,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舞蹈界第一部《卡拉馬佐夫兄弟》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講述了一個情欲、信仰、理性與自由意志間的道德角鬥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幾乎是在用嚎叫的方式,喊出了每個人内心深處純善的、亦或純惡的聲音。
由于該作品錯綜複雜的人物關系與暗藏的伏線,要将這部作品以舞蹈的方式呈現,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艾夫曼顯然對此也自豪不已,“《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個描寫心理最全面的小說。而我們的芭蕾劇院是全世界第一個去關注和制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劇院。”
芭蕾舞劇《卡拉馬佐夫兄弟》通過引人入勝的巧妙編排,紛繁多變的古典音樂風格,豐富的芭蕾語彙,對人的思想觀念進行着獨具魅力的藝術性表達。音樂采用三位偉大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莫傑斯特·穆索爾斯基、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人性的罪惡在激烈沖突的音樂中宣洩,心靈的救贖在空靈輕柔的女聲吟唱中升騰,特定的旋律刻畫則襯托特定人物的身份性情。
鮑裡斯·艾夫曼說,《卡拉馬佐夫兄弟》這部舞劇發展了心理芭蕾藝術,是一次探索人類幸福的研究。雖然在認真思考人性力量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獲得絕對真理,但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
舞蹈如何表達出人類的力量與靈魂?9月,讓我們跟随艾夫曼的《安娜·卡列尼娜》與《卡拉馬佐夫兄弟》,到劇場中尋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