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好李煥英》—“未完成事件”心理分析

作者:525心理網
《你好李煥英》—“未完成事件”心理分析

春節檔的最大爆點之一,大概是賈玲憑借《你好,李煥英》登頂中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女導演。

一部講述母女親情的電影,憑借8.3分的超高口碑,逆襲登頂單日排片及票房冠軍。催淚、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你好,李煥英》大火背後,是公衆在為母愛親情買單,是創作者隐秘心理的映射,更是“佳節倍思親”所引發群體共鳴的集中展現。

2021年春節,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響應“就地過年”的倡議,無法與家人團聚。但《你好,李煥英》,沒有借助大片視效和創新叙事,隻是笑中帶淚的溫情叙述,以及母女間真情實感的樸實呈現,便戳中了觀衆内心最柔軟的部分,也引發了“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共鳴,讓很多觀衆淚眼“決堤”,這也是影片成功“出圈”的關鍵所在。

母女關系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關系,是女人與女人之間産生的巨大影響。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一個獨一無二的母親,但媽媽,也是我們最容易辜負的人。《你好,李煥英》是本片導演、喜劇演員賈玲根據親身經曆改編。2001年,19歲的賈玲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就在她入學後不久,母親李煥英失足從堆滿稻草的車上摔下來當場去世的,當時賈玲正在外地求學,聽到噩耗後立刻從外地趕回,也隻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這份“沒能好好告别”的傷痛一直萦繞在賈玲心理,哪怕母親過世已經将近20年,她依然沉浸在悲傷中,不能釋懷。

是以才有了獨幕喜劇版和電影版的《你好,李煥英》——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說,她是在用藝術的方式,說出當年還沒有來得及對母親說出的話,做出她想做卻再也沒有機會做的事——

她需要把遺憾全都彌補,把悲傷完全釋放,才算完成對母親的最後告别;

否則,哪怕她事業如日中天、做藝人大紅大紫,在内心深處,她永遠是那個不能原諒自己的小孩——有些事情當時沒有完成,這一生,便再也沒有機會完成。

是以,這部電影,它不是回憶,不是悼念,其實是賈玲跟已經逝去20年的母親最後的告别,它也讓我們思考:

如果有一天,我們也需要面對與最親最近的人“分手”,要怎樣,我們才能完成這場“愛的告别”?

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缺憾的彌補,是很多觀衆情感共鳴的原因之一。而這背後,從心理學層面分析,是“未完成事件”的心理呈現。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分支叫完形療法。完形療法的核心理念認為:人的一生,從生到死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完成“未完成”的願望。成長曆程中,心理上的一個個“未完成事件”,有着強大的心理驅力,讓人們畢生都在不斷地“完形”過程中。與此同時,這些“未完成事件”,也是造成心理痛苦的根源。是以,解決人們心理痛苦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幫助人們去“完形”。

作為普通人,我們總會在心底留下一些遺憾。或者關于愛情,或者關于親情,或者關于友情。

生活雖然從未停止地向前,可是,那些未完的事、未處理好的情緒是否會對如今的生活造成影響?

[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是指未表達出來的情感,包括: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遺棄感等。雖然這些情感并未表達出來,但卻與鮮明的記憶及想象聯結在一起。由于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裡并沒有被充分體驗,是以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裡,進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

需要強調的是,心理層面上的“未完成事件”是一種情結,非指日常生活中沒有完成的事情。未完成事件常會一直持續存在着,直至個人勇于面對并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

由于“未完成事件”一直懸而未決,個人處于不能了解、沒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援的狀态,而那創傷卻一直要求彌合,彌合的要求有時被否認,有時被潛仰,有的被合理化,看起來這固定的格式塔(固定的應對模式)是适應的。

這就是未完成事件給人們造成困擾的基本機理。當人們的困擾來自于揮之不去的相似的情境,或者其能量和注意力無法完全放松地投入到未來和當下的事務中,看起來常常在重溫舊創,似乎仍然在設法解決那最初令人不知所措的恐懼、能量或抗争是未完成事件的核心。

每個人的“未完成事件”都需要關注,當我們在生活、工作中發現了“未完成事件”對自己造成較大影響,建議要積極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或督導,實作個人成長。

“未完成事件”好比我們個人成長航程中不斷面對的一個個“暗礁”,學會将自己的“未完成事件”進行到底,積極面對并及時處理,就能使我們人生的航行一帆風順,看到更遠處美麗的風景!

新的一年,意津心理繼續陪伴您成長,收獲更好的人生!

作者簡介:

《你好李煥英》—“未完成事件”心理分析

賈如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