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資本而言,愛情永恒不永恒是鑽戒說了算。
七十多年前的某個深夜,從美國Ayer廣告公司的文案策劃弗朗西絲小姐在紙上寫下 “A Diamond Is Forever” 的那一刻起,那句經典的台詞“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到現在都還是廣告界的扛把子。
也正因為這句不鹹不淡的營銷智語,年輕人求愛結婚沒有一顆鑽戒傍身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真愛。網易文創釋出的一則調查報告顯示,鑽戒在男女婚戀中跻身剛需産品前五位,鑽石能不能象征真愛永恒并不好說,但“一顆就破産”的确是無數熱戀情侶無處可訴的内心苦水。
不過沒關系,就算買不起天然鑽石,也有培育鑽石來充當“備胎”。最近,培育鑽石概念股突然火了,中兵紅箭、黃河旋風、國機精工均漲停,ST金剛、力量鑽石、四方達、豫園股份繼續沖高。
不管有沒有人糾結培育鑽石對愛情的折辱性,仗着零售價隻有天然鑽石的20%到35%,培育鑽石在年輕人的浪漫世界裡大殺四方。目前,國際珠寶巨頭戴比爾斯、施華洛世奇、潘多拉等紛紛推出培育鑽石系列産品。
2020年,培育鑽石産量約為750萬克拉,在全球鑽石市場的占比已經達到6%左右;供應商Statista估測,到2030年其市場滲透率預計能達到10%之多。鑽石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眼看天然鑽石的真愛謊言落幕,培育鑽石還将繼續這場PUA遊戲?
天然鑽石被迫“稀缺”
一直以來,鑽石都是打着稀有的幌子縱橫消費市場,“可遇不可求”的情緒核心恰如其分地在愛情這個主題裡存在了這麼多年,收割着無數癡情男女。世人對愛情的了解不過是金風玉露一相逢,鑽石不重要,重要的是難得一遇。
不得不說,兩者之間的屬性接軌是資本在消費市場上最聰明的一招,且屢試不爽。至于鑽石資源到底有多少?大多數人是一葉障目。
相關資料記載,在3000年前,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鑽石資源的地區,印度克裡希納河、彭納河及其支流是世界唯一産出鑽石的地方。那些隻存在于曆史傳說中的著名鑽石多數都來自于印度,例如那顆一度引起印度與英國皇室互相搶奪的“光明之山”。
大約在十九世紀之前,那時候的鑽石由于開發困難隻供皇室與貴族使用,天然鑽石即便對于皇室貴族也是奢侈品,有名字的鑽石甚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尊嚴。光明之山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有文獻記載,無數帝王因為這顆鑽石發起過戰争,1526年曾歸蘇丹巴卑爾所有,1738年成為波斯王納狄爾沙赫的戰利品,1850年歸英國王室所有。
最近一次出現是在2002年4月,喬治六世的妻子英國王太後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葬禮,“光明之山”就被放置在王太後的棺椁上。鑽石資源實作自由是在1870年,當年南非Orange River發現了巨大的鑽石礦,産量數以噸計,據悉,單一的礦坑産量高達1400萬克拉以上。
本來鑽石有可能淪為平價寶石,但為了壟斷鑽石供應,英國金融家塞西爾·羅德斯買下了這座鑽石礦,并建立了戴比爾斯礦業公司,加上幾大鑽石原料商,共同控制了全球至少90%的鑽石資源,每年固定開采,硬生生地将鑽石采成了稀有資源,自此戴比爾斯就開始了瘋狂的營銷套路。
1946年,戴比爾斯一口氣買下了125份報紙版,請了十多位好萊塢明星帶貨,最經典的一個畫面應該是1953年瑪麗蓮夢露在電影《紳士愛美人》中的一幕,女神穿着桃色的禮服裙在人群簇擁中高唱“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戴比爾斯的目的達到了,按照美國勞工統計局消費者物價指數,1960年到2016年間,美元累計通脹率為711%,而鑽石毛坯價格漲了1100%還多。
幾十年後,夢露與鑽石被卡地亞在聖誕節的時候完美複制,表面上是緻敬女神,其實是為了宣傳新出的項鍊。似乎無論如何,鑽石都與真愛、夢想、幸福脫不了關系。納狄爾沙赫為“光明之山”癡迷傾倒,到了現代,天然鑽石的每次出現都引起上流社會的軒然大波。
2017年5月份,蘇富比拍賣行在瑞士日内瓦舉行珠寶拍賣會,一對彩色鑽石耳墜以5740萬美元、約合3.95億元人民币的總價,創下拍賣史上的新紀錄。其中,粉色的那隻被命名為“阿泰米斯”,價格是1.067億元,藍色的“阿波羅”則是粉鑽的兩倍。
配圖:卡地亞廣告
如此天價不禁讓人懷疑“稀有”的鑽石資源具體有多少?掌控着全球多數鑽石資源的戴比爾斯有多麼“摳門”?
美國地質勘探局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鑽石儲量約14億克拉,開采量卻隻有5500萬克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現代找礦技術的精進,幾乎每年都有新的礦區出現,百度百科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的鑽石資源從2019年的14億克拉增至25億克拉,最大的金伯利鑽石礦坑,一個礦坑産出了整整3噸的鑽石。
三十多個國家擁有鑽石資源,平均年産量在一億克拉左右。産量前五位的國家是澳洲、薩伊、波紮那、俄羅斯、南非,以澳洲為例,自1979年澳洲西部發現鉀鎂斑岩中含有金剛石起,至1986年,澳洲的金剛石産量已經全球第一,其中僅是阿蓋爾礦床儲量就高達5.5億克拉。
中國也不例外,我國金剛石探明儲量和産量均居世界第10名,年産量在20萬克拉。除了印度,我國也有曾經名留青史的天價鑽石,金雞鑽石重281.25克拉,遺憾的是在二戰期間不知所蹤,1977年發現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是目前國内現存最大的鑽石。
可以想象,吝啬的不是大自然,而是“綁架”大自然的資本。
鑽石正在失去婚戀“C位”
天然鑽石太貴,培育鑽石成了平價替代品。
這幾年,培育鑽石的價格越來越低,打勞工們也能擁有一份浪漫。貝恩咨詢資料顯示,2020年,1克拉(GVS)品級的裸鑽,培育鑽石的價格是天然鑽石的35%,在四年之前,這個數字還是80%。
但價格降下來,年輕人就會為此買單嗎?此前,央視财經在微網誌上發起了一則投票,“你會買人造鑽石嗎?”累計有3000個人參與,其中選擇買的人占比有54%,認為天然鑽石更有意義的占比19%,剩下的或許是覺得任何鑽石都是一種智商稅。
無關價格,事實上,鑽石流行了這麼多年,最主要的消費市場還是歐美地區。De Beers資料顯示,早在2016年美國鑽石需求就同比上漲4.4%突破400億美元,占全球鑽石需求的一半。即便排除婚戀市場,美國女性為自己購買鑽石首飾的比例超過50%,平均價格在1000到5000美元之間。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鑽石消費市場規模占全球份額的60%-70%,而中國的鑽石消費市場規模僅為20%。原因可想而知,海外婚戀鮮花氣球加鑽戒,綠色的草坪上男主單膝下跪,1951年,美國每10個新娘中就有8個獲得了鑽戒,但國内自古是鳳冠霞帔,千金買笑。
雖然西式婚禮從民國時期就在年輕人之間風靡一時,但在國内婚嫁的傳統裡,鑽石在黃金面前永遠排名老二。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内與美國正好相反。調查顯示,美國的黃金飾品消費市場規模已經下跌至6%-7%,中國目前的黃金飾品消費市場高達60%。
可能會有情侶結婚不買鑽戒,但很少有年輕人結婚不買黃金,根據調查,不少地區的傳統婚嫁習俗已經從“三金”增加到了“五金”。《安信證券研究中心》報告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黃金珠寶市場規模為1097億美元,為全球最大珠寶消費市場,我國消費者偏愛黃金産品,2019年國内珠寶市場中黃金類消費額占比高達60%,鑽石僅占14%,相比全球47%的鑽石消費占比低了不止一星半點。
世界珠寶協會資料顯示,國内一線城市新婚女性鑽石購買率61%,三四線城市滲透率僅37%。
不止婚戀市場,國内整個珠寶消費都往黃金市場傾斜,從前覺得黃金飾品俗氣的年輕人尤其愛買黃金,小紅書上,古法黃金首飾血洗時尚領域,就連投資界都有黃金的身影。
不難了解,黃金的保值屬性加大了消費欲望,天然鑽石貴得離譜,培育鑽石的價格也不見得有多麼便宜。
有一組資料對比,目前國内市面上培育鑽石的價格在2萬-3萬元人民币/克拉,鑽石巨頭戴比爾斯推出的培育鑽石也要800美元每克拉,按照黃金每年的平均價格300元/克來計算,在國内買一克拉鑽石的錢,差不多可以買100克黃金。
資料顯示,今年淘寶天貓站内,整個黃金品類爆發1700%以上,90後人群占比達到50%。2017年的時候古法黃金的市場規模還僅在30.42億元人民币左右,2019年市場規模就沖到了303億元人民币,2024年中國古法黃金飾品的市場規模預計可達到近1000億元。
不難看出,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的命運天壤之别,後者可以頂着真愛的光環在消費市場上制霸幾十年,但前者顯然就沒有那麼好運。如今,培育鑽石缺少了一種爆火的契機,資本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正在鉚足了勁兒制造各種消費噱頭。
此前,維密大秀采用Swarovski提供的2100顆培育鑽石制作出百萬美金的Fantasy Bra刷屏時尚圈;僅僅隔了一個月,蘋果首席設計官親手設計的"全培育鑽石"戒指就在拍賣會上拍出25.6萬美金的價格。
但按照鑽石消費在國内的現狀,價格不高不低的培育鑽石才很難做到真正的流行。
撐起培育鑽石股的可能不是消費
人造鑽最開始流行的領域在工業界,而非時尚圈。
1953年,瑞典一家電氣公司成功合成微晶鑽石,1954年,美國的研究小組也培育出了人造金剛石,時至今日,中國河南的人造鑽貢獻了全球超過一半的份額。實際上,國内發力人造鑽石的初衷跟珠寶市場沒有什麼關系。
作為極佳的光學材料和半導體材料,鑽石對一國工業來說不可或缺。六十年代,國内鑽石資源主要依靠蘇聯與剛果進口,受制于人的情況下,精密制造與國防工業的發展都顯得掣肘被動。人造鑽石三巨頭豫金剛石、黃河旋風、中兵紅箭的相繼出現正好填補了這片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的工業鑽石資源并不怎麼富裕。根據美國地質局的資料統計,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球工業鑽石儲量是12億克拉,俄羅斯、南非、剛果、澳洲、波紮那五個國家工業鑽石儲量占全球整體儲量的90%。
包括我國在内的幾大工業國家,制造需求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進口。資料顯示,全球工業鑽石的産量巅峰還是在2013年,自從2013年之後,工業鑽石的産量持續下滑,四年之後的産量就下降到了6.7千噸。
我國工業鑽石進口額一度高達20多萬克拉,在鑽石消費尚未在珠寶市場形成一定的規模之前,撐起鑽石概念股的實際上是工業制造。尤其這幾年,微電子、光電子、通訊、航空航天、半導體和消費電子等高科技新興領域的進度不可小觑。
培育鑽石巨頭在成立至今的主要業務依舊是工業領域,比如豫金剛石圍繞超硬材料産業鍊在國内、烏克蘭及印度擁有三大研發團隊;三磨所在2018年瞄準大單晶金剛石在電子功能材料,投入裝置超過80台。
從去年開始,國内的人造鑽石訂單暴漲,并不是國内的鑽石消費帶動了上遊産業鍊,主要還是因為2020年以來整條生産鍊上的其他國家産能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印度,從前印度的培育鑽石産能高達150萬克拉,約占全球産量的20%。
2020年之後,印度多家鑽石工廠停工。美國的鑽石培育裝置也因為外部環境而少之又少,
據福布斯報道,今年2月,美國的鑽石種植機就被一搶而空,不少公司的訂單都排到了2022年,全球鑽石培育行業隻能寄托于影響不大的中國。
2020年,我國人造鑽石産量占全球總産量的一半以上。進入2021年,鑽石股們紛紛亮眼于A股市場,其中黃河旋風漲幅10.05%,股價11.5元/股,創近5年新高,力量鑽石、中兵紅箭、四方達漲超7%。
不過随着年輕人的消費能力日漸增強,寶石級的培育鑽石逐漸成了各大培育鑽石股眼饞的新紅利。據河南商報報道,寶石級培育鑽石在黃河旋風主營業務中的銷售占比已由2019年的8%上升到2020年的30%。
豫金剛石年産寶石級鑽石在200萬克拉到300萬克拉左右,2016年還曾募集資金45.67億元,用于投建年産700萬克拉的“寶石級鑽石”項目;2018年3月,華晶金剛石展開企業資産重組,向消費端産業鍊業務拓展。
當然,至于年輕人能不能撐起培育鑽石股,現在下結論恐怕還為時尚早,但“智商稅”的問題,已經越來越被他們所重視。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網際網路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資訊的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