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汪曾祺先生在回憶父親時,他說:“多年父子成兄弟”。</h1>
由此引申開來,多年母女也可以成為姐妹。但是還有一句話我們也常說,“不管你多大,在父母眼中,你永遠是一個孩子。”
不管是把子女永遠當孩子,永遠捧在手心裡,或者是将子女平等看待,親子成長為一種平等的“兄弟”“姐妹”關系,我想父母的愛都應當是激發孩子的生命動力,讓孩子具備感悟生活的能力。
75歲,在一般人眼裡應該是一位老人了,但是在102歲的父親眼裡,他也僅僅是一個需要關懷的孩子。印度影片《老爸102歲》給我們講述了一位生理年齡102歲、心理年齡26歲的父親達特利想方設法激活75歲兒子巴布生命活力的故事。
父親發現自己大腦中長了惡性良性腫瘤之後,放不下已經越來越失去生命活力的兒子巴布,就設了一個将兒子送到“夕陽紅養老院”的局,讓兒子去完成他設定的改造任務,讓巴布遠離醫生、回憶愛情、告别舊物,還有打破無望的期待,直面現實。
當巴布将這一切都完成之後,他确實戰勝了自己,戰勝了生活中曾經的害怕、失落與痛苦,重新拾起生活中的快樂與活力。整部影片在淡淡的幽默中,叙述了一個溫情的故事,也引導觀衆思考“老年人成長”的話題。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h1>
我們的一生就如四季輪回,少年人如春,天真浪漫,青年人如夏,熱情似火,中年人宛若金色的秋,碩果累累,而老年人如冬,經曆了春夏秋的成長,更加成熟而睿智。
老年人雖然一生經曆了很多,但是生命成長并沒有結束,也許軀體已經開始老化,但是心靈仍然需要活力。正如102歲老爸扮演者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達普·巴強說:“沒有人能規定人老了之後的生活該如何度過,我堅信(達特利)也會是未來的我自己。”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力克·胡哲說過有一句話:不要為人生設限。</h1>
我們父母愛孩子,不應該給孩子的人生設限,更應該是激發孩子自身的生命活力,引導他自己去探索人生的方向與價值。而我們成年人也更應該做孩子們的榜樣,努力去活出自己的精彩。
時下很多家長朋友有的陷于“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花重金讓孩子上早教班、幼托班,可是自己陪伴孩子的時候,卻還是讓孩子一個人玩,他自己卻忙着刷微網誌、玩抖音;有的崇尚成人世界“技多不壓身”的理念,要為将來走上社會的孩子多幾個超越他人的技藝,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被一門門特長課、興趣課給占領,周六周日忙着“連軸轉”;還有的美其名是為了孩子,長年在外工作,不要說回家看孩子,電話也不多,孩子丢給了老人,最後家裡隻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更有的朋友,看似非常關注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物質需要第一時間滿足,孩子需要的關愛及時陪伴,孩子遇到的困難及時幫助解決,孩子任性與錯誤最大限度包容,對待孩子就如對待珍寶一般,但是孩子在團隊中卻相處困難,在遇到現實問題時卻束手無策,在遇到困難措施時卻退縮回避,看似無限包容孩子,卻實實在在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愛孩子,給孩子活力,不是去拔苗助長,而是靜待花開;
不是去培養超人,而是要激發自信;
不要去賺很多錢,而是溫馨陪伴;
不是無限溺愛與縱容,而是需要“溫柔地堅持”與“适時放手”。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我想,愛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賞你而不須批判你,和你齊參與而不強求你,離開你亦無須言歉疚,幫助你而沒有半點看低你,那麼,我倆的相處就是真誠的,并且能彼此滋養。”
這是告訴我們家庭内部的關愛需要真誠地相處與自然地交流,促進所有人都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充滿活力的人。林文采博士提出父母要為孩子提供五種“心理營養”,五種“心理營養”分别是“無條件的接納”“ 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贊美、認同”和“學習、認知、模範”。具備了這些“心理營養”,孩子能逐漸走向獨立與自信,否則,未來會出現“營養不良”。
電影中,102歲的達特利終究還是去世了,但是他從高原郵局寄來的明信片,巴布已經收到了,一度死氣沉沉的巴布再次露出久違的笑容。達特利最後對兒子說:隻要能活着,就别死去。是的,因為有愛,我們都要好好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原創:癡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