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軍事經濟學院基礎部教授 雷軍
19世紀中後期工業革命深入進行,美國迎來了城市化發展的高潮。但随之而來的,人們的生活空間被擠壓,自由被剝奪。于是,他們開始重返山林,開荒拓野,尋求新的自由和情感的救贖。南韓影片《米納裡》正是以此為背景創作的,聚焦于一個韓裔美國人家庭追求“美國夢”的奮鬥經曆。電影講述了韓裔男子雅各布舉家從加州城市搬到偏遠陌生的阿肯色州,在經營農場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曲折的故事。

《米納裡》海報
上世紀80年代,随着美國現代城市群落的加速崛起,傳統生活形式和價值取向被抛棄。現代城市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原來的生活方式,還以巨大的生産力壟斷了資源,同時,城市無比強大的破壞力量潛滋暗長,摧毀着人們原有的立足地——鄉村、荒野,以及過去的記憶。
人的自由不外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影片《米納裡》沒有将人的自由抽象化,沒有在藝術世界裡沉思理想的純粹,沒有對社會異質化問題予以批評,而是将個人自由生活的意願融入荒野泥土中,将救贖融入實在的拓荒中。
影片以靜态寫實的手法,巧妙地将沖突藏于日常生活。韓裔男子雅各布一家移民到了美國西海岸,他們曾經是城市機器中一顆按部就班的螺絲釘,承受着流水線生産的重複乏味,以此換取穩定的生活。丈夫雅各布主張離開加州,賭上身家前途來到阿肯色州農場開荒,希望通過努力奮鬥成就自己的光榮和夢想。妻子莫妮卡向往城市優渥的生活,她想要一個穩定的溫馨的家,而不是建在一輛卡車上、随時可能被龍卷風刮上天的脆弱房子。這也成為二人不斷争吵的根源。
東西文化的天然差異,把人從膚色、長相、語言區分了開來,但文化的隐性落差是無法從根本上抹平的,對過去文化的依戀又使移民有着本能的文化抗拒。城市理性的面孔,讓雅各布處于精神的枷鎖中。然而,城市的理想不過是物質主義的極端呈現,面對城市的擴張和被動性的行動,雅各布的眩暈感與日俱增,最終,他選擇了逃遁。可是逃離城市後的生活遠比他想象的更加艱難,妻子也對這裡的一切很不習慣,兩人是以常常吵架。後來更因外婆幫忙看孩子,不幸中風,更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走到了分裂的邊緣。
外婆對城市文明而言是個異類,她土氣随意、說髒話、玩紙牌,讓家鄉的根系在異國荒野伸展,聚合了這個即将破碎的家庭,使家庭重歸尊卑血緣的架構。相較于雅各布和莫妮卡夫婦為生活所困,外婆則活得自由自在。在女兒陷入困境之時,她帶着自己的全部積蓄,不遠萬裡來到美國。她的到來安撫了雅各布一家的焦慮,增強了生活的信心。外婆有一種獨立的生命意識,獨立之中就蘊藏着尊嚴。
影片沒有把城市與自然放在對抗的兩端,畢竟城市主導了現代曆史,已成為人們生活的新樣式。隻是,城市也圈定了人們生活半徑,限制了情感和精神向更遠地方的投射,城市生活方式驅動人們同質化成長。影片贊美了大自然帶給人們生命的活力和心靈的純淨,至簡的自然生活形态與城市的繁缛、複制形成了共存局面。然而影片也表現出了憂慮,比如如何面對和應對生活中各種突如其來的意外和風險——外婆突然中風、家園被燒毀。對此,影片沒有給出答案,選擇了折中的處置态度,在自然荒野中接受城市的技術輸入和神的庇佑。
《米納裡》對城市自然化的思考雖然少了叙事的寬度和深度,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感受到藝術帶來的自然芳香和生活的甯靜,以及在城市街燈之外綠色熒光的一片溫柔。這也許是困守在城市沙漠中的人群最期待的甘露和清涼。(雷軍)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