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部電影的好壞,更應該着眼于電影品質本身,而非被原著或影評人所影響。
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熱映影片《沙丘》的觀影感受,筆者認為是“煎熬”。3D畫面不夠優質,色調過于昏暗,而抛開不夠優秀的畫面表現,這部電影更多的問題在于讓人很迷惑。
《沙丘》原著小說在西方享有盛譽,在西方科幻界的地位類似于《三體》之于中國科幻。是以,它被改編上大銀幕是讓很多原著粉激動不已的事,他們也借電影上映之勢去宣傳《沙丘》所表達的宏大命題和意義,諸如政治、哲學和宗教。但是,小說是小說,電影是電影。
電影《沙丘》幾乎不需要劇透:皇帝為了制衡手下家族勢力,策動兩大家族互相仇殺,最後幸存的王子踏上了漫長的複仇之路。這種權力鬥争、孤膽複仇的戲碼,并不新鮮。你若想在《沙丘》中看到政治的複雜或人性的陰暗,可能通通都沒有,有的隻是明面上的家族情仇。

↑《沙丘》電影海報。
是以觀影者會很奇怪,為什麼在遙遠的未來,還實行這種落後的歐洲中世紀皇權分封制,這并不符合人們對未來的慣常認知和曆史發展程序。影片“高明”的一點是,對這一背景設定隻字不提,可能導演也知道,會有人寫下上萬字的背景介紹和“深度解析”,進而營造一種“看不懂《沙丘》的精妙,是欣賞水準不夠”的僞進階感。
作為一部有獨特設定的科幻電影,對背景進行介紹是極為必要的,道理很簡單——電影的閱聽人可不隻是原著粉。在這點的處理上,《沙丘》導演維倫紐瓦是失敗的。他沒有向沒看過原著的觀衆解釋: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是一部中世紀巫師片?
事實上,除了影片中的飛行器有些許未來科幻色彩外,電影從場景、制度、技術到格鬥都停留在了中世紀。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是,為了澆灌沙漠中的樹,需要人工悉心照料灌溉,一萬年後的人類似乎都還沒系統解決自動澆灌?此外,影片中更沒有什麼手機電腦、人工智能或者移動網際網路。當然在原著小說中可找到答案,這是此前與人工智能的大戰導緻的,但問題是,電影對這一背景隻字不提。
影片出色地還原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和巫師殘留,是以自然會凸顯玄幻小說中“你被選為救世主”的情節。為了營造出巫師的神秘感,男主反複在迷離的夢境和呓語中切換,導演還用了大量的慢鏡頭放緩節奏,試圖展現原著的哲學性,劇中人物也說着哲理滿滿的台詞和優美的文學語句,但違和的是,這與情節、場景并不貼切。
《黑客帝國》的成功早已證明商業快節奏鏡頭和科幻哲學探讨并不沖突,但維倫紐瓦可能覺得,把鏡頭放慢,把視角拉遠,把色調降下來,就能表現出有異于漫威的史詩感和藝術感。這樣的問題其實在此前的《銀翼殺手2049》中已被诟病,可以說,緩慢的節奏和平淡的劇情就制約了觀衆去領略小說中出色的哲學意味。或許,就是這樣“小衆獨立”的特點反而将維倫紐瓦逐漸推向“神壇”,以至于在電影《沙丘》中,維倫紐瓦繼續“繼承”甚至放大了這樣的手法,然而卻收到了大多數好評。
這種過于神化某位導演或巨作的文化現象是讓人迷惑的。衡量一部電影的好壞,更應該着眼于電影品質本身,而非被原著或影評人所影響。你當然可以喜歡這部《沙丘》,這部電影在豆瓣已獲得7.9的評分。但如果不喜歡,也大可不從衆地給出批評。不論是對自身還是對創作者,這種批評都是一種可貴的清醒。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郁風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