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人的一生就如大自然的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而且,人生的每個年齡階段,也對應着不同的心境。
大多數的人生都有“三季”:少年狂,中年憂,晚年達。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第一:年少輕狂;</h1>
常言道“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人心高氣傲,敢闖敢拼,積極進取,這都是很正常的。
李白的詩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将年輕人輕狂的心理描繪得淋漓盡緻。
年輕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是未來事業的接班人,本應該積極樂觀,朝氣蓬勃。正所謂是:少年強,則國強!
但是,年輕人也有緻命缺陷:心浮氣躁,勇敢有餘而智慧欠缺,是以他們經常四處碰壁,隻能在吃一塹長一智中不斷成長進步。
就如曾國藩總結自己人生時所說: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第二:中年憂愁</h1>
有的人,年紀輕輕,本又該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生活。但是故作深沉,假裝“多愁善感”。
等到步入中年,生活的壓力真的壓到身上的時候,他們才體會到什麼叫“真愁”,而覺得之前的行為都是矯情。
就如辛棄疾詩詞中所寫: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孔子講“四十不惑”,其實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内心的困惑是最多的,因為他們要花大了時間和精力去調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一旦透支了身體,還要擔憂“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杜甫比李白小11歲,他的詩歌大都是現實無奈生活的寫照,充滿着中年人的辛酸與憂愁。
他說: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人們常說“人到中年,要多做人生減法”,其實道家思想也是這麼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困惑,而自身智慧不足的時候,可以多學習道家思想,增加智慧,省心悟道,做人做事也更加遊刃有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6">第三:晚年達觀</h1>
人到晚年,事業之心沒有那麼強,許多現實沖突也不複存在,自身對于物質和名利的需求也淡泊了,是以更加能夠看空、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如曾國藩晚年在家書中所寫:
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老年人,心靜是關鍵,切記大喜大悲,不要過分樂觀,也不要過分悲觀,隻是達觀即可養生,延年益壽,福氣綿綿。
人到晚年,便會更加豁達樂觀看見世界:
1、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
2、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3、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4、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6">結語:</h1>
青少年時候,積極樂觀,應該奮發作為,多學習儒家思想;
人到中年,心中的困惑不斷增加,可以學點道家思想,來指導自己更好地做人做事。
步入晚年,一起看空看淡,不妨學點佛家思想,看人看物更加達觀、超然,繼而延年益壽。
人生就是這樣:少年狂,中年憂,晚年達。
同時又有三劑藥方:
少年時,用儒家思想來止狂;
中年時,用道家思想來解憂;
晚年時,用佛家思想來通達。
如此這般,不亦樂乎?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