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由“隻為萬家能團圓“談犧牲奉獻

■張夜飛

“遠征西涯整十年,苦樂桑梓在高原。隻為萬家能團圓,九天雲外有青山。”這是孔繁森生前寫下的詩,也是他一生的寫照與追求。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援藏,組織計劃将他派到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崗巴縣,當征求他意見時,他痛快地說,我年紀輕,沒問題,大不了多喘幾口粗氣。1988年,面對年邁的母親、尚未成年的孩子、體弱多病的妻子,孔繁森毅然決然作出再次進藏的決定。當組織上問他有什麼困難時,他說:“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在藏工作期間,他不僅為雪域高原的發展嘔心瀝血,而且經常下鄉訪貧問苦,工資絕大部分用在了補貼困難藏族群衆身上。1994年,他在出差考察途中因公殉職,身上遺物隻有兩件:一是僅有的8元6角錢,另一件是去世前幾天寫的關于發展阿裡經濟的12條建議。一腔熱血灑高原,他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産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夫妻民”,诠釋了一名共産黨員胸懷大愛、忘我奉獻的崇高品格。

縱觀百年黨史,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正是靠千千萬萬黨員犧牲小我、奉獻大我鑄就的。可以說,黨的百年奮鬥史,就是一部共産黨人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曆史。在浴血奮戰的革命戰争年代,無數共産黨人為了勝利不惜犧牲生命。據不完全統計,從1921年至1949年,全國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370多萬人。在和平建設時期,也有無數共産黨員在各條戰線上戰天鬥地、拼搏奉獻。在西北大漠戈壁,“兩彈一星”元勳們一生為國鑄核盾,“幹驚天動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脫貧攻堅戰中,黨員幹部盡銳出戰、沉到一線,1800多名同志為全面小康獻出了寶貴生命;在生死競速的抗疫鬥争中,無數共産黨員披堅執銳、逆行出征,約400名黨員、幹部因公殉職。正如毛澤東同志曾說:“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産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幹這樣的大事。”

我們黨從誕生起,就銘刻着犧牲奉獻的烙印。從“犧牲個人,努力革命”到“随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在入黨誓詞中,“犧牲”的精神一以貫之;黨章中也強調:“中國共産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中國共産黨廉潔自律準則》更是把“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甘于奉獻”作為黨員廉潔自律規範之一。這些都從本質上規定了犧牲奉獻是黨的鮮明底色,是共産黨人的重要精神特質。

“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無畏、無私、無我的犧牲奉獻精神,離不開如磐的信仰、堅定的信念。涵養甘于犧牲奉獻的品格,須堅持學習改造,用黨的理論特别是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夯實信仰之基、把穩思想之舵、補足精神之鈣。李大钊同志曾寫道:“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他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堅定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惜為此犧牲生命。“你不奉獻,我不奉獻,誰來奉獻?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誰索取?”涵養甘于犧牲奉獻的品格,須扛起一名共産黨員的使命擔當,願做黨和人民事業中的螺絲釘,勤勉敬業、恪盡職守,在平凡崗位做出不平凡的貢獻。“七一勳章”獲得者張桂梅甘當“燃燈者”,堅守深山執教40餘年,用無私奉獻抒發了一名黨員“九死亦無悔”的心聲。共産黨人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涵養甘于犧牲奉獻的品格,須嚴于律己正身,加強黨性修養,在嚴格黨内生活中淬煉自己,在複雜形勢任務中磨砺自己,不斷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定力,做一個一心為公、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人。如此方能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兌現“随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胸懷千秋偉業,百年隻是序章。事業永無止境,奮鬥未有窮期,犧牲奉獻精神永不過時。軍隊黨員幹部應大力傳承我黨敢于犧牲、勇于奉獻的優良傳統,把個人發展與時代要求和強國強軍偉業緊密聯系起來,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追求無我的自覺,在新的趕考路上擔起使命重任,争取更大光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