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雙減”下的鄭州破浪前行

作者:東方今報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高冬麗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從7月24日“雙減”政策釋出開始算,至今有三個月的時間。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雙減”下的鄭州破浪前行

(黃河路一小的課後延時服務。本文圖檔為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高冬麗 資料圖檔)

周末沒有課外班的張佳林可以盡情地去戶外撒歡兒了;孩子在校内完成作業的趙亮告别了每晚“雞飛狗跳”的日子;孩子在學校參加課後服務的孫懿靜再也不用為請假接孩子放學而焦慮……“雙減”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改變着你我的生活。這背後,是鄭州這座城市對“雙減”的信心與決心。作為全國9個“雙減”試點城市之一,鄭州正破浪前行,努力做好“雙減”這道“必答題”。

關停2612家校外教育訓練機構背後的“鄭州速度”

今秋開學,六年級學生張佳林每個周末更“忙”了:爬山、去動物園、打卡鄭州地标、騎行……相比于以往奔波于課外班的忙碌,她更喜歡現在。

周末沒有課外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将是鄭州不少學生周末的常态。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雙減”下的鄭州破浪前行

(長江東路國小社團活動)

2021年7月底,“雙減”政策公布,全國共9個試點城市,鄭州入圍。開弓沒有回頭箭。随着“雙減”政策的發令槍響,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汛情、疫情的雙重考驗下,堅持同步部署、同步推進、同步落實。其實在此之前,鄭州已積極跟進,在時間上“踩對點”:

5月21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會議審議通過“雙減”意見,鄭州市立即對全市校外教育訓練機構進行“四個底數”的調查摸底;

6月1日,鄭州市開展為期三個月的“淨化招生生态,抵制校外教育訓練機構與學校勾連牟利問題”專項行動;

7月至9月,鄭州市分四次對全市校外教育訓練機構進行摸底統計;

……

這是鄭州“算法”背後的鄭州速度,更是品質的齊頭并進。數字為證:2021年3月15日以來,鄭州市沒有新增1家校外教育訓練機構。今年以來,鄭州市共排查校外教育訓練機構5307個,下發停辦通知書2612份,與此同時,鄭州市注重用好全國中國小生校外教育訓練機構管理服務平台,規範“黑白名單”制度,對非法教育訓練機構形成了有效震懾。

不僅如此,鄭州還試點走出另一個探路步伐。鄭州市不僅高規格組建“雙減”工作上司小組,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和市長親自挂帥擔任雙組長;設立“雙減”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成立工作專班,鄭州市還在鄭州市教育局增設校外教育教育訓練監管處,建立市縣兩級“雙減”工作平台。

“放學時間”與“輔導作業”難題破局背後的“鄭州探索”

趙亮家告别了每晚“雞飛狗跳”的日子,孫懿靜再也不用為接孩子放學而焦慮。孩子和家長都“解脫”了。這份輕松的背後,是“雙減”在鄭州的精準落地。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雙減”下的鄭州破浪前行

(長江東路國小學生社團活動)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雙減”下的鄭州破浪前行

(鄭州市第四十七初級中學資訊化助力提質增效)

鄭州“雙減”怎麼減?10月14日,《鄭州市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的措施》(以下簡稱“鄭州版 ‘雙減’”)公布,這是鄭州擲地有聲地回答。

從嚴控作業量到提高作業設計品質,再到把作業管理列為規範辦學行為督導檢查和責任督學日常監管的重要内容,仔細梳理不難發現鄭州在作業方面不斷探索的腳步。

資料顯示,鄭州市從2011年起,就針對作業建設進行典型探路,并相繼啟動作業設計獎評選、作業設計與管理網絡調查等工作,推出“鄭州市作業建設18條”,目前,鄭州市建立校内公示制度的學校達100%。

如今,不少國小生回家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作業在學校都寫完了。”什麼時間寫的作業?課後延時功不可沒。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雙減”下的鄭州破浪前行

(高新區外國語國小的校園午餐)

讓民之所盼成為民之所見。鄭州市2019年試點啟動課後延時服務。今年,鄭州市在“午餐+延時”的“官方帶娃”基礎上,積極探索推動課後服務“雙延伸、雙結合、一提高”(雙延伸,即時間上推行“5+2”模式,空間上繼續向特殊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延伸。雙結合,即課後服務與“雙減”結合、與“五項管理”結合。一提高,即進一步提高課後服務品質)。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雙減”下的鄭州破浪前行

(黃河路一小的課後延時服務)

目前,鄭州市1331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課後服務實作全覆寫。自願參與學生105萬人、占比84.6%;志願參加教師7萬人、占比94%;各區縣(市)财政共撥付課後服務經費4.8億元。

如今,課後服務已成為鄭州教育減負的第一張靓麗名片,鄭州市金水區被評為全國課後服務優秀案例。

教育無小事,民生暖人心。吃飯、睡覺、接送,看似家長裡短的“小環節”卻蘊含着“以人民為中心”的大民生。僅兩年時間,鄭州市“官方帶娃”模式已從“蹚水過河”到“建構體系”,接下來,鄭州市将持續優化鄭州市“官方帶娃”模式,讓老百姓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雙減”下的鄭州破浪前行

(鄭州市四十七初級中學資訊化助力提質增效)

大膽地“減” 學生校内學足學好背後的“鄭州底氣”

這個學期開學,張娟發現,家門口建立的國小納入了一所老牌國小的集團化管理。這所新學校不僅可以共享老牌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先進的辦學經驗,還在高标準建設的基礎上,有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

集團化辦學是鄭州市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的重要手段之一。鄭州版“雙減”提到,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作為全國9個“雙減”試點城市之一,鄭州勇于大刀闊斧地“減”,敢于保證學生在校内學足學好,也源于優質資源的增加與共享。鄭州從2018年起開始實施“新優質國中”項目,目前共培育建立新優質國中167所。與此同時,鄭州市還建立了111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集團,大大滿足了社會對優質資源的需求。

課堂“吃不飽”怎麼辦?“學在鄭州”網絡課堂學生學習平台目前共組織3000多位名師錄制各學段、分學科教學視訊6000餘節,供學生自主點播、免費使用, 有力保障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當然,“雙減”,不隻是校内提質增效,更是讓教育回歸初心。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也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作為國家級品質評價改革實驗區,鄭州堅持“評價育人”的核心理念,把評價作為學校育人的核心要素和關鍵性教育活動,2013年起創新實施義務教育“綠色評價”、普通高中“增值評價”,以評價促改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綠色發展,逐漸實作從“育分”走向“育人”,經過幾年的監測引導,鄭州市學生睡眠狀況、科學素養等得到顯著提升,今年獲得全國基礎教育優秀工作案例榮譽。

“雙減”作為督政“一号工程”背後的“鄭州決心”

有人說,雙減是深水區的教育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新起點。作為全國9個“雙減”試點城市之一,鄭州提出,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内有效減輕、3年内成效顯著,人民群衆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這是鄭州對社會的莊嚴承諾。把“雙減”工作作為督政“一号工程”彰顯着鄭州對“雙減”的決心。

在校外,鄭州将修訂完善學科類教育訓練機構設定标準,調整專兼職教師比例、數量,進一步提高準入門檻;密切教育、市場監管、民政等部門配合,持續保持對無證辦學行為的動态監管,一經發現立即取締;建立“一機構一張表、一機構一清單、一機構一研判”校外教育訓練機構風險防控制度,消除隐患;聯合教育、金融、公安、銀行等部門,加強教育訓練機構預收費管理,建立學費專戶、嚴控賬戶最低餘額和大額資金流動;對各區縣(市)規模前十的教育訓練機構逐一約談,堅決杜絕“退費難”“關門跑路”發生。

學校教是教育的主陣地,鄭州也在不停地給校内做着“加法”。下一步,鄭州市将繼續做優校内資源,“釜底抽薪”,壓縮校外空間。同時,錨定全面發展,優化育人機制。繼續開展“綠色評價”“增值評價”,克服唯分數、唯升學頑疾。并将“雙減”工作成效納入縣域和學校義務教育品質評價,把學生參加課後服務、校外教育訓練及教育訓練費用支出減少等情況作為重要評價内容。

如果說“雙減”政策給“劇場效應”下的教育的捆綁剪開了口子,那麼,下一步,如何守好學校這一主陣地,讓學生在學校能“學飽”學好不僅是家長們對“雙減”的期待,也是能否将“雙減”落實到底的核心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