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年糕做好了,回家吃年糕吧。 圖/圖蟲·創意

-風物君語-

又到了全國人民一起吃年糕的日子

如果中國美食界有“和平獎”,必須發給年糕。

在地圖炮們的煽動下,南方吃貨和北方吃貨一年到頭都在打仗。吃粽子為甜口鹹口打仗,吃饅頭為有餡沒餡打仗,喝湯為餐前餐後打仗。年年從立春打到冬至,直到年底,見到年糕,才能消停。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桂花糯米年糕。糟了,是心動、嘴動、胃也想動的感覺。圖/圖蟲·創意

年糕,一種神奇的食品。它既是主食,又是零食;既墨守成規,又千變萬化,普遍存在于各地,成了南北方吃貨的知音。那麼,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東北的年糕,簡單得像生活一樣

詩裡說得好: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财臨。年糕諧音“年高”,在中國人看來,過年吃年糕是再吉利不過的事了。東北作為中國緯度至“高”地區,做出的年糕尤其高。

年糕者,萬變不離其宗,各地年糕多是以糯稻為基礎蒸制而成。南方或加粳米,北方常加粗糧,然後捶打。而東北的年糕卻是“撒”出來的。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吉林街頭現場制作的年糕。圖/圖蟲·創意

做東北年糕,水是關鍵。準備一盆新磨的黃米面,兌水,既不能出顆粒,又不能散花,還不能成團。這個分寸的拿捏,全憑手感。新手往往需要一個巨大的盆,裡頭放一點點面,撒水之後,面多了加水,水多了搋(chuāi)面,試驗N次,方能成功。

接下來的事就很簡單,往蒸鍋裡鋪一層芸豆和大棗,加熱,熱氣上來,一層一層地撒面粉。鍋有多高,年糕就能蒸多高。撒到最後一層,芸豆、大棗封頂,蓋鍋蒸15分鐘。

東北人管年糕叫“幹糧”,這稱呼奠定了它的主食地位。黃米年糕金黃圓滿,口感黏糯,樸實平淡,切成三角大塊,最宜充饑。這感覺與東北人一樣,實在、茁壯,毫不甜膩,直來直去。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蘇耗子,也是東北的年糕,屬于滿族美食。圖/圖蟲·創意

平心而論,東北人對飲食缺少一點想象力,在他們的手上,黃米面翻來覆去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頂着芸豆蒸糕、包着芸豆蒸糕,第二種就是粘豆包。

粘豆包的做法也簡單:黃米面摻了玉米面做包子皮,芸豆或紅豆煮熟搗爛做包子餡,包好蒸熟即可。講究一點的,就過油煎一下,做成“粘火勺”。臘月時,一次做上百個,凍在院子中的大水缸裡,是從前人最認可的年禮。常常過不了初一,家裡的孩子們就把存貨偷吃了一半。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黑龍江佳木斯靠山屯,剛出鍋的粘豆包。圖/圖蟲·創意

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中,東北小夥子離鄉打仗,鄉愁隻有兩件事,一是想吃粘豆包,二是想娶個家鄉的女人,像他娘那樣的,大手大腳大臉盤子,放下鋤頭能拿笤帚,屋裡管着孩子,屋外頭還能吆喝着牲口。東北人的生活态度簡單、真誠、毫無矯飾,黃米面蒸糕,一頓飯吃個飽,就能讓他們感到無盡的欣悅和滿足。這味道誠然單調,卻是智慧的味道。

東三省畫風和諧統一,飲食一脈相承,唯有吉林南部的延邊北韓族自治州,能在吃年糕時展現一些另類的特色。北韓族人民,過年吃打糕。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北韓族打糕。圖/圖蟲·創意

打糕是北韓族的傳統風味,逢年過節,從不缺席。打糕,顧名思義,是打出來的,打的過程,也是炫耀的過程。

做打糕,要先将淘好的糯米放入水中浸泡一夜,放進籠屜中蒸熟,之後将糯米飯放入木槽或石槽中,兩名男子分别站在木槽的兩側,用大木槌反複槌打。木槽旁邊,需要一女子不時向黏米上撒少量的水,直至木槽裡完全看不見米粒。

一家打糕,常有衆人圍觀。鄰裡幫忙,家中孩子拍手叫好,打糕者汗流浃背,幹勁十足,不時發出“嘿呀嘿呀”的聲音互相鼓勁,滿臉寫着勞動最光榮。有時,新婚夫婦也一起打糕,老公敲打,媳婦加水,配合默契,幹活不累。一塊糕打好,他們就完成了一場勞動人民的秀恩愛。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延邊集市上打糕的商家。圖/圖蟲·創意

糯米糕經過千錘萬打,會變得筋道光滑。吃打糕最要緊的是三個字:趁新鮮。剛打出來,不幹不硬,雪白細膩。切成小塊,蘸白糖黃豆粉吃,香甜清爽,特别上瘾。要是冰凍後蒸熟,也好吃,但感覺就不對了。

在延邊的各大菜市場中,夾餡打糕更有市場。豆沙、花生、芝麻、五仁,煮熟加糖,卷在糕裡,好看,皆未得精髓。打糕的天選良配,唯有蘇子葉——蘇子葉磨粉,可以加糖,厚厚地裹住小塊的打糕,賣相如同黑暗料理,入口有異常的清香。稻谷與香草的質樸結合,讓香、辛、辣、甜幾種味道獲得完美平衡,在舌尖上出現小小的爆炸,卻又毫不複雜。那味道實難形容,隻能親口體驗。可惜打糕的保鮮期極短,隻有本地人有此口福了。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當然,北韓族人民也常把年糕炒着吃。圖/圖蟲·創意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西北&華北:黃米能頂年糕的半邊天

華北的年糕常常以雜糧為主要原料,更适合甜口。北京的傳統年糕不新奇,糖蒸糯米粉而已,但是吃得很有樂趣。

清朝外交官裕庚,有一女兒名裕德齡,曾擔任慈禧翻譯。她在自傳中寫道,新年的時候,供奉佛陀和祖先要用年糕。宮裡的規矩,第一塊年糕必須由太後親自做。太監們準備好米粉、糖和酵母,慈禧和女眷們和面成團,上鍋蒸。人們說,誰的年糕最高,誰的福氣就最高。神奇的是,慈禧每年都是冠軍。

想必當年的太監為了哄老佛爺高興,在她的年糕裡加了雙份酵母,最好看,最難吃,要面子沒裡子,一如當年的清政府。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北京牛街白記年糕鋪的盆兒糕。攝影/何嵘

如今的老北京過年,常要去年糕店、點心店買“三糕”——盆兒糕、碗兒糕、切糕。三糕都以糯米或黃米打底,盆兒糕和切糕有一米見方,塊頭巨大,質地稀松,側面可以看到一層層的芸豆、紅棗、豆沙、果仁、紅綠絲、山楂條,層次豐富,甜而軟糯,略微粘牙;碗糕則是放在小碗裡,暄騰、松軟,玲珑可愛。三糕顔色鮮豔,看着開心,又能應景,北京人很滿意。

和中國其它地方的年糕相比,北京的三糕缺少堅忍不拔的勁頭,卻有包羅萬象的架勢,和北京人的性格有點像。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在油鍋裡翻滾的黃米炸糕。圖/圖蟲·創意

北方地區的人民,口味普遍較重,從山西到河北,吃年糕往往油炸。山西的黃米炸糕顔值最高,據說是因為山西的黃小米色澤鮮亮,顆粒飽滿,油炸後顔色更加誘惑。

做黃米炸糕要先蒸黃米,蒸熟後包上屜布,揉成面團,切成小塊後放在鍋裡油炸。寬油,文火,炸到米糕上鼓起小氣泡就出鍋。趁熱蘸白糖吃,外酥裡糯,滿嘴流油,熱量爆表。油炸食品會促進多巴胺迅速分泌,讓人愉悅興奮,是以明知這是碳水炸彈,卻一口接一口,本能地咬下去。在黃米炸糕面前,人類的自制力是那樣脆弱。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當然,黃米還可以蒸成這種顔值正義的黃米桂花糕。圖/圖蟲·創意

大西北人民似乎沒有吃年糕的規矩,但是他們常吃黃米涼糕,這種點心用糯米和黃米做成,從本質上說,也算年糕家族的成員。

黃米涼糕的特别之處,在于它經過了發酵。做年糕前,需先将酸奶加入煮開的面湯中攪拌,做成酸漿水,用來浸泡江米和黃米,并在室溫下發酵24小時。漿好的米粒加糯米漿蒸熟,沒有絲毫的酸腐氣息,反而帶着一股小清新的甜味。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西安北院門黃米糕。圖/圖蟲·創意

俏江南:幹糧濕做,甜鹹通吃

“家家抟粉制年糕,仿款蘇台歲逐高。”蘇州人常常驕傲地說,年糕是他們發明的。

江蘇年糕的經典款,是白色點金的蘇式桂花豬油年糕。糯米粉調成粥糊狀,放在木蒸格裡蒸,蒸熟的糕坯加糖桂花揉透,再加糖漬闆油丁,折勻,靜置12小時,自然冷卻。

豬油配碳水,誰也管不住嘴。如果你在減肥,千萬遠離這種年糕。哪怕隻是一小塊,隻要上鍋一煎,聞到香味的瞬間你就會明白,一切都完了,哪怕擁有革命鬥士般的堅定決心,你也要度過“縱欲無度”的一天。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桂花年糕,也是江南地區的經典小吃。圖/圖蟲·創意

然而浙江人不服。浙江人常常提起那個傳說:戰國時期,吳王沉湎酒色,伍子胥在甯波慈城作戰,預感國家有難,就偷偷以糯米制磚,埋于阖闾城下。伍死吳滅,又逢荒年,百姓們挖地三尺,靠糯米磚挨過荒年。

浙江人堅信,慈城年糕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年糕。

慈城年糕就是傳說中的“水磨年糕”。選上好的粳米,在清水中浸泡3—4天,用水磨成米漿,壓去水分,徒手粉碎過篩,再置蒸籠中猛火蒸透,最後軋成大小均勻的條狀年糕。如今,做水磨年糕的機器已經非常友善,老慈城人卻仍然選擇手工年糕。他們覺得機器做的年糕少了味道。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慈城街頭身穿戲服賣年糕的小販。圖/圖蟲·創意

外鄉人看來,機器年糕和手工年糕的差異很難分辨,慈城年糕與外地年糕的差別也不明顯,他們更好奇甯波的一種小吃——年糕餃。

年糕餃以年糕做餃子皮,用調好味的荠菜、香幹、鹹菜、筍丁、白糖、芝麻等食材做餡,可甜可鹹,現包現吃,外觀就像手掌大的扁平餃子。二十年前,年糕餃是大衆美食,如今卻過了氣,成了供中年人懷舊的童年小吃。或許,如果把餃子店開到北京能火?這不就是中國版的subway嗎?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年關将近,江蘇如臯的年糕鋪子正忙着制作年糕。圖/圖蟲·創意

江南一帶的年糕多是白色,乍看之下差別不大,既能做甜點,也常做菜、煮湯。喜歡吃鹹味年糕的人,不能不去上海。

老上海有一道名小吃——排骨年糕。嚴歌苓在小說《芳華》中寫過,淮海路的“鮮得來”的排骨年糕名氣極大,店堂裡坐不下,大部分人都端着盤子站在馬路上吃。母親請女兒吃年糕,隻買一客,自己給女兒端湯和辣醬油碟子……讀者感歎可憐天下父母心,卻更好奇這排骨年糕到底有多好吃。

小說純屬虛構,可上海确有“鮮得來排骨年糕”這家連鎖店,創立于1921年,一直以排骨年糕聞名。人民廣場如今就有分店,一到周末就要客滿。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排骨年糕,豬肉加年糕,年味更濃。圖/彙圖網

排骨年糕,用的是大塊的豬脊骨或肋骨肉,腌制入味,裹上面粉、菱粉下鍋炸透,厚實,金黃,外脆裡嫩。年糕軟糯,放在炸過排骨的油裡氽熟,香脆,裹着肉味。裝盤後淋汁,甜醬裡帶着蘋果的香氣;再為顧客單配一份黃标泰康辣醬油,口味甜中帶辣,保證一點不膩。

上海人會吃,一盤年糕變着花樣吃,上海還有一道年糕燒黃魚,新鮮黃魚煎到兩面金黃,加炸好的蒜和高湯燒熟,撒進年糕,淋上蔥油,年糕吸飽了魚汁,味道又鮮又美,也是鹹年糕界的極品。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西南&東南:年糕界裡有奇葩

中國越往南,人口就越複雜。漢族人、客家人、少數民族……不一樣的文化,造就不一樣的年糕。在各地、各族飲食文化的影響下,南方年糕界出現了幾根頂梁柱,也開出了幾朵奇葩。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客家艾粄,用艾草和糯米粉制成,也是年糕的一種。圖/圖蟲·創意

《舌尖》導演陳曉卿說,某次他帶着團隊去逛廈門的八市菜市場,團隊裡一個東北小姑娘連吃八個紅龜粿,把南方人民都吓傻了。

紅龜粿是福建、台灣地區的傳統甜點,是祝壽、祭祀、寺廟供奉所用的糯米食品,無論從材料還是用途來看,都屬于年糕的一支。紅龜粿巴掌大小,壓着龜的花紋,内有甜餡,以植物葉為墊,是年糕中的萌神。

紅龜粿的口感Q彈滑嫩,吃起來不太黏,更容易被北方人所接受。對于閩南人來說,它的象征意義遠大于食用意義。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紅龜粿,和許多食品一樣,在傳統年節裡要先供奉給神仙、祖宗。圖/圖蟲·創意

閩南民間傳說,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要供奉年糕祭拜,這叫“初九拜天公”。

從前每到大年初九,家家戶戶都會在淩晨放鞭炮,點紅燭燈,一家大小跪在供桌前,三跪九叩,祈求在新的一年裡福星高照,家人平安。每一張供桌上,都會有幾個紅龜粿。

如今的漢族人少有祭祀的習慣了,過年吃年糕似乎也成為了一種單純的解饞,唯有到了南方,看到紅龜粿這樣特殊的年糕,我們才會意識到,年糕是一種文化,它是“人神共食“的食物。人民通過年糕與神明、祖先溝通,祈求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福建漳州天寶鎮的拜天公儀式,每年正月初九舉辦。圖/圖蟲·創意

同樣重視與神溝通的還有傣族。

在西雙版納,傣族幾乎是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并儲存了一些祭祀活動。在傣曆新年——潑水節 ,家家戶戶都要端着供品敬神。傣族人也有年糕,叫象耳朵粑粑,同樣是糯米所做,制作工藝繁瑣。

很多人都說,潮汕地區是中國最後的美食高地,這大概和它的方言有關。一個“自說自話”的地區,往往比較容易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潮汕人過年,吃的是鼠麴(qū )粿。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鼠麴粿,要用幹芭蕉葉做粿墊。圖/vcg

鼠麴粿是用鼠麴草所做,将草的嫩葉和花洗淨,熬熟、搗爛,加糯米粉和水揉成團,放餡、壓印,就能成形。上鍋蒸15分鐘,放到溫熱時最好吃。口感像紅龜粿,又多了青草的苦香,通常包了綠豆沙,甜甜的。有人愛吃鹹,就用糯米香飯拌豬肉丁、香菇丁、花生末為餡,像糯米版的燒麥。對于很多北方人,這種味道實在接受無力,還是綠豆沙版本老少鹹宜。

中國到底哪裡的年糕最好吃?

▲潮汕祠堂裡正在舉辦名為“鬧熱”的祭祀活動,祭品累累。攝影/陸連宇

很久以前,鼠麴粿隻是清明節吃的寒食,後來不知怎麼,就變成了過年所吃的年糕。網上有個視訊,叫《鼠麴粿熟了,該回家過年了》,看得無數人鼻子一酸。除了與神溝通,年糕最重要的角色大概就是“計時器”吧——年糕做好了,就知道離家的人該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