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閑話蘸水面(作者:趙文皓)

閑話蘸水面(作者:趙文皓)

楊淩蘸水面

蘸水面是陝西楊淩地區特有的一種面食,因其簡單易做且百吃不厭而深受大衆的喜愛。蘸水面不受季節限制,隻要想吃,随時都可以吃。不但楊淩本地人愛吃,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也對蘸水面情有獨鐘。當地人用四句話來概括它的特點:面白薄筋光,油旺蒜辣香,湯面分盆裝,越嚼越覺香。的确,隻要吃一回楊淩蘸水面,妥妥的,從此想不吃它都難。好的吃食,從來都不缺回頭客。

楊淩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早在四千多年前,後稷就曾在這裡“教民稼穑,樹藝五谷”,要論農耕曆史不可謂不久遠,而作為楊淩美食名片的蘸水面,史料并無記載。不過在民間,關于它的起源卻一直都流傳着這樣一個版本。相傳,唐貞觀年間,楊陵一農婦跟其夫拌嘴之後,心生怨憤,和面做飯時便将一肚子的氣撒在面上。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來來回回,反反複複,将那面團兒揉了九九八十一遍。下面時因那面韌性太大,無法擀開,便連揉帶扯,弄出褲帶一樣長的面條兒來,湯汁就随手烹制一點兒了事。農婦就這樣做了一頓從來沒做過的飯,卻歪打正着得到丈夫的誇贊。于是這麼一傳,就傳開了,蘸水面的做法經過改進,很快就傳到了京城長安。唐太宗李世民品嘗之後,對蘸水面贊不絕口,賜書“蘸水褲帶面”。得到官方的認可,蘸水面的做法也就名正言順地傳承了下來。

“蘸”字在字典中的解釋是在液體、粉末或糊狀的東西裡沾一下就拿出來,結合蘸水面的食用講究,也很貼切、準确。别小看這個蘸字,就因為它筆畫多、不常用,經常鬧出笑話。曾經有個外地人把蘸水面說成了焦水面,面店老闆以為是口音差異聽成了漿水面,便說沒有,那人急了,以為老闆故意不賣給他,指着旁邊桌上的蘸水面反問老闆:這不是麼?老闆這才明白,那外地人自然也是尴尬不已。面食名稱中使用筆畫多的不常用字也并非個例,如合陽的踅面常被外地人讀成折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不常用字的使用絕不是為了标榜所謂的文化,其成因較為複雜,有曆史原因,也有地域原因,對于今人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人印象深刻。蘸水面之“水”字很多人了解為我們喝的水,我覺得不對,應該是湯汁的意思。楊淩人把湯汁習慣稱之為“水水兒”,故而此“水”非彼“水”。“面”自然是指面條了。如此,“蘸水面”這個名字的含義也就成了:蘸着湯汁吃的面條。

蘸水面功夫全在面上,面唱主角,面要好吃準備工作一定得做好。普通面粉雖然也可以做蘸水面,但是筋度卻大打折扣,是以,做蘸水面的面粉最好是選用高筋面粉。和面的時候給水裡放少量的鹽,能提升面的口感,也能增加筋度。加水要一點一點地加,而且一邊加一邊攪拌,這樣才能控制面的軟硬。待面呈均勻絮狀,且盆底無多餘面粉時就表明水已加夠,接下來便把吃奶的勁兒使上,用力地揉。揉面是個慢功夫,急不得,面團太大可以分開揉,但務必要将每一個細小的疙瘩都揉開,這個過程有點像是給面做按摩,把面由内到外都揉舒坦了,面才特有面子,揉好的面團就像小娘子的肚皮又白又光。面揉好蓋上幹淨濕布,需醒半個小時。

面團醒好切分為均勻的條狀,塗上菜油,敷保鮮膜備用。等到水開時,将那一根根面擀開,連甩帶拉成三、五公分寬,一米多長的面條投入沸水,再抓幾把洗淨備好的苜蓿、芹菜或是青菜丢入鍋中,不多時,便見鍋内銀魚翻滾,碧波蕩漾。

面熟出鍋,以盆盛裝,盆内湯寬面稀,青白分明。此時,再準備一碗湯汁,便可“開咥”了。

對蘸水面來說,湯汁的味道影響着面的味道,湯汁烹制就成了蘸水面成敗的關鍵。一般做法中,多用蔥、姜及蒜苗爆香提味,蕃茄出汁,蛋花塑形,有時也添加黃花、木耳等,豐富湯汁的内容。湯汁在烹制過程中要加适量水進去,是以不會顯得粘稠。做好的湯汁,在夏天一般放涼食用,可防暑降溫;冬天的時候需加熱食用,可以驅寒保暖。油潑蒜泥和油潑辣子都是陝西人的最愛,也是蘸水面不可缺少的調味法寶,類似于DIY項,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給湯汁碗中自行添加。在吃法上,蘸水面跟過橋米線類似,但味道截然不同。蘸水面湯汁的味道以香、辣、酸見長,且要稍重一些,面味才恰到好處。有經驗的廚師烹制出來的湯汁在客人吃第一根面時不覺得味重,吃最後一根面時也不覺得味淡。

蘸水面外形簡單,回味無窮,透着楊淩人身上的那種素樸與憨厚。也正因為如此,蘸水面才成為楊淩當地親友聚會、商務洽談的首選用餐。說到這兒,還有一個小故事哩。有一次,同一宿舍幾個新入學的西農女生,相約到校外去吃蘸水面。平時飯量很小的她們,那次每人竟吃了三四根面( 約六到八兩 ),有一個女生看着大家都這麼能吃,便不厚道地笑了:真沒看出來,你們都是大肚量,平時藏得可真夠深的!那幾個女生聽後也是笑得前俯後仰。蘸水面鮮香入味,讓人胃口大開,不知不覺就超常發揮了。

歲月更疊,真味不變。長期以來,蘸水面制作技藝都是沿着兩條線發展傳承的:農家有農家的家常做法,商家有商家的不傳之秘。農家的做法較為随意,各種取材比較靈活;商家為了追求始終如一的口味,在選材和制作流程方面較為嚴苛。近年來,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蘸水面這項古老的技藝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2009年3月,“楊淩蘸水面制作技藝”列入楊陵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2018年4月,“楊淩蘸水面制作技藝”列入陝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蘸水面正邁着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出陝西,走向世界。在不遠的将來,蘸水面必将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愛,給他們帶去非同一般的味覺享受。

(2019年8月19日完于楊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