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想找這家店很不容易。

同福中路地鐵站下車,繞進龍導尾市場,一條長街熱鬧擁擠,兩邊菜攤鮮活豐富,導航在這裡失去了方向,問過街坊們才知道,還要費點腳步,拐入龍島通津。

這是一條更安甯的老巷,高圍牆、木屋檐、石闆路,空氣裡不時彌漫着甜香,樹蔭下,“英記食店”四個大字映入眼簾。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上了年紀的廣州人幾乎都知道這家店,開張38年,7兄妹合夥經營,每年冬至開始炸年宵,煎堆、蛋散、酥角、脆角、糖環、年糕,花樣多、味道好,隻賣2個月。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店面不大,勝在幹淨,各種年宵就在裡面制作。

對面,還有兩個小檔口,炸好冷卻的年宵擺得滿滿當當,覆上保鮮膜,陽光下,顔色喜慶誘人。

吃完午飯,65歲的冼超群忙碌起來,她在兄妹間排行老六,因為會說國語,自然成為了店裡的“話事人”。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冼家兄妹們合影,左二為冼超群。

兄妹幾人收拾完碗筷,也開始坐在一起,和面、捏團、壓餡料,打開話匣,輕車熟路,煎堆、蛋散、酥角各種年宵旋即跳入餐盤。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煎堆,唐朝有詩雲:“貪他油煎追,愛若鳳梨蜜”。有圓有扁,拳頭大小,包裹着爆谷、片糖、芝麻、花生,分量足,味道甜。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蛋散,混合着芝麻、蒜蓉、雞蛋液、南乳,碾成薄片中間開刀,翻轉成麻花形。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酥角,也叫油角,形式花蕾,通常捏有八九個花棱,餡料用芝麻、花生、蓮蓉、核桃仁攪拌而成。

下午兩點,陽光灑進巷子,來往單車的滴答聲不絕于耳。

梁師傅在店外支起一口大鍋,點火、倒油,準備炸年宵了。他與冼超群是同鄉,以前在老家整天喝酒無所事事,後來被洗家人帶到廣州,在店裡做了30多年,從小夥子一直幹到頭發花白,經驗豐富“炸年宵沒有訣竅,舍得給好油,炸一種就要換,另外就是需要掌握好油溫,150℃比較合适。”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炸之前,梁師傅還會用到測溫計,力求絲毫不差。

熱油燒好,煎堆入鍋,滋啦幾聲,細密的油花瞬間沸騰。

15分鐘後,煎堆炸好成形,撈起來放到一邊冷卻,色澤金黃,小心地撕開一塊,甘甜酥脆、口有餘香。蛋散,3分鐘即可出鍋,香脆好吃還有一絲絲鹹味。酥角,要炸15分鐘,小巧玲珑,口感馥郁,純粹的老廣味道。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主做街坊生意,英記的年宵比起外面要便宜些,每年每斤最多也隻漲2塊錢。

賺個口碑,薄利多銷,就像店子剛做的時候。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之是以叫英記,是源于父親的名字。”冼超群說。

“上世紀80年代,廣州流行做生意,父親就把一家人住的地方改造成一個檔口,給街坊鄰居和外地打工的人賣點快餐,價格實惠,味道也不差。後來有人建議過年的時候應該炸點年宵,父親沒有經驗但願意學着做,日久精進,竟然做出了名氣。”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冼超群兄妹幾人接過店後,依然堅持着父輩的初心,還有一份對街坊們的深情謝意,她說,一家小店能開這麼久,養活這麼多人,年宵能夠走出巷子,都是因為街坊們的支援和建議——“他們覺得太甜,我們就少點糖,他們喜歡焦脆點,我們就炸久一些。”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結賬的時候,英記還在用傳統算盤計數。

38年,一座城市足以完成嬗變,一家店大抵浮浮沉沉,一群人也從青春走向老年。

冼超群記不清到底賣了多少年宵,認識過多少人,但總有一些故事讓她記憶深刻,比如從深圳、番禺專門趕過來的顧客、遠在美國托親戚買幾十斤寄過去的華僑、80多歲還樂意在店裡幫忙的鄰居……他們都是英記以及自己歲月長河裡的溫暖和惦念。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80多歲的“二嫂”,經常在店裡幫忙做煎堆、蛋散,不要一分錢。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自媒體火爆的這幾年,“英記食店”也越來越熱鬧。

冼家幾兄妹已經習慣了應對各路媒體的采訪,還要請他們吃吃剛出鍋的年宵“老廣州的味道,是說不完的。”

一鍋年宵,包羅萬象,團圓的味道和熨帖的人情都融在餡裡。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兄妹幾人也都很享受現在的日子,互相住的不遠,而這家店就像一個鍊條,守在這裡,就是守住一個大家,無論多忙、多累,心裡總裡倍感溫暖“廣州人都很戀家,無論外面多好,總會想着回來。”

但是,也有遺憾,長輩們漸漸老去,手腳開始慢起來,家裡的小輩們卻都不願意接手“做這行還是太累,又賺不了多少錢,年輕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想法。”

還會做多少年?

“繼續做吧,做到做不了為止。”冼超群笑着說。

廣州開了38年的年味店,有人買幾十斤寄去美國

入夜之後,巷子回歸甯靜,關上店門,一天營生結束,兄妹幾人告别後各自回家。腳步不疾不徐,穿堂風恰好溫柔,最後停下的地方沒有猛火熱油和嗆人的濃煙,但那也是一個溫暖内心、隻對自己可見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