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仁宗 李仁孝)
元德六年九月,公元1124年,按幹支紀年法,是甲辰龍年。
這一年。在世界曆史上有兩位人物去世,第一位是蘇格蘭的國王亞曆山大一世。
這位窮兇極惡的外國國王曾經對蘇格蘭北部發起過殘酷的鎮壓行動,導緻他本人死的時候老百姓拍手稱快。
第二位是金朝徽宗完顔宗峻,這位仁兄在攻取中京和保衛西京兩場戰役中均被流矢射中,來來回回射了兩次,很快就不治身亡。
送走老朋友,迎來新朋友。
所謂“春天花開,冬天花敗”,既然有人離去,那一定也會有人歸來。
這一年,一位舉世震驚的人物出生了,這個人就是西夏王朝的第五任皇帝,李仁孝。
史書記載,小皇帝剛出生時,整個屋子紅光密布,忽明忽暗,然後又刮風又下雨,反正種種迹象就是為了告訴你,這位爺和别人不一樣。
父親李乾順半生被外戚控制,半生被遼朝政權扶持,一生過的郁郁不得志,于大德五年(1139年)龍馭上賓,撒手人寰。
(夏崇宗 李乾順)
接替了父親即位登基的李仁孝時年十六歲。
相比之前三五歲繼承皇位的西夏皇帝們,李仁孝同志的年齡用來當皇帝可以說是恰如其分。
十六歲,正是朝氣蓬勃,驕陽似火的年紀。
這個年紀,很少有太後會跑出來臨朝稱制,因為皇帝已經長大,你再拉個簾子在皇帝身後垂簾聽政,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
朝堂上也難再出現隻手遮天的權臣,因為畢竟皇帝不是三四歲的小孩,不是那種啥也不懂,任人擺布的傀儡,誰想擅權,自己心裡都得尋思尋思,李仁孝會不會拿自己開刀。
是以說,李仁孝登基,老天爺給了他一個完美開局。
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隻有相對的完美。
皇帝登基沒兩天,就有人造反了。
這位頂風作案的同志叫做蕭合達,時任夏都都統,是個手握重兵的外地武将。
按理說,李仁孝治國手段溫和,對待臣子那是相當不錯的,福利待遇給的也是杠杠的,五險一金,四菜一湯安排得都相當到位,蕭合達實在沒有理由造反。
促使他造反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他是個遼人。
(契丹人建立的遼王朝)
彼時的遼朝雖然已經被北方的新主人金朝覆滅,但蕭合達作為遼人,仍然深深懷念自己家鄉的熱土,是以他很快帶着士兵們單幹,想要重建大遼。
本質上,蕭合達是個愛國主義者,他深深愛着自己的國家,就算身在他鄉,也懷念故土,這樣的人值得尊重,因為他擁有人類社會中一種異常高貴的品格:忠誠。
但站在西夏的立場上,蕭合達就變成了一個背信棄義的人,西夏接納你,包容你,信任你,授予你官職,結果你鬧了半天還是惦記着前老闆。
是以很快,蕭合達就被李仁孝給擺平,落了個身死人滅的下場。
收拾完武将叛亂,天災接踵而至。
大慶三年,西夏國内發生嚴重饑荒,老百姓餓得實在不行,甚至發生了易子而食的慘劇。
大慶四年,首都興慶府(甯夏銀川)發生地震,天塌地陷,房倒屋塌,别說百姓跟着抱頭鼠竄,就連豬圈裡的豬都跑出來了。
天災實在劇烈,老百姓過得苦不堪言,走投無路之下,隻能選擇造反。
根據史書記載,在這一時間段,西夏國内爆發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場百姓起義。
韋州、靜州、定州三州人民率先起義,上萬人的起義隊伍發展得越來越大,攻城略地,劫掠城池,各州府連連告急。
面對如此嚴峻的造反形勢,身為皇帝的李仁孝采取了一套讓人十分意想不到的應對政策。
農民起義古來有之,曆朝曆代都有發生,絕大部分統治者在面對農民起義時,解決的辦法也隻有一個,那就是鎮壓。
造反?殺掉不就好了?
這個思路看起來正确,簡單,但是卻大有問題。
農民(百姓)是因為什麼造反的呢?
當然不可能是無緣無故造反,沒有人啥事沒有,一拍腦袋就跑去造反了。
造反風險很大,能不能成功尚且不論,要是失敗了,極有可能掉腦袋。
百姓們之是以要賭上性命造反,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日子過不下去了。
按現代社會的視角來說,日子過去不下的形式多種多樣。
沒工作、沒房子、單身太久,甚至晚上睡不好覺都有可能日子過不下去。
但在古代,大多數普通百姓并沒有那麼多訴求,他們一生中最大的,也許是唯一的願望,就是可以吃飽飯。
因為隻有吃飽飯才能活下去。
正是因為飯都吃不飽了,生命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農民們才會造反。
那按照這個思路來講,隻要讓這些造反的人吃飽飯,造反行動自然就會停止了。
但封建時代的絕大多數統治者,他們奉行的原則卻是一句現今網絡上非常流行的話:
解決不了問題,就先解決制造問題的人。
但皇帝們的行為又和這句話有些不同,皇帝明明能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但卻就是不解決,反而直接去解決這些因為吃不上飯而造反的人。
可氣,可悲,可恨。
不過李仁孝在這件事上卻代表中國400多位皇帝扳回一城。
(西夏首都興慶府 複原圖)
面對百姓造反,他沒有采取殘酷的鎮壓,沒有啟用一兵一卒來對付百姓,而是采用了減稅免賦,赈災救荒,撫恤災民的辦法,快速的解決了百姓們的吃飯問題,百姓們吃的上飯,吃的起飯,自然就不再造反了。
李仁孝用行動告訴了天下世人一個道理:武力可以治國,但仁愛同樣可以治國。
并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仁愛的力量是世間其它所有力量都無法比拟的。
到這時,外患已經解決,内憂也收拾得差不多了,皇帝終于可以騰出點時間來幹點自己喜歡的事兒了。
皇帝不抽煙,不喝酒,也不愛燙頭,生平最大的愛好就是騎馬出去打獵。
史書記載,李仁孝曾經縱馬在賀蘭山遊獵,這片山川處在今天的甯夏回族自治區西北部,峰巒起伏,山勢雄偉又錯綜複雜。
在今天尚且陡峭的山路放在古代當然也不是很好走,皇帝騎馬飛奔了一陣,尖銳的石塊劃傷了馬足,皇帝很惱怒,想要把負責修繕道路的人殺掉。
但很快,這個想法就作罷了。
因為他聽從了随行大臣的建議,大臣認為,如果為了一匹馬而殺人,那麼西夏從此之後就會變成畜貴人賤的環境,況且本朝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你這麼搞的話,無異于是濫殺,你若濫殺黎民百姓,誰也不能服你。
句句誠懇,句句樸實。
皇帝聽罷,不僅深深地悔過了自己的想法,還認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西夏國内此時并無完善的法律文獻。
百姓違法犯罪要怎麼處理?
大臣們觸犯法律又要怎麼判罰?
皇親貴胄違法亂紀又要怎麼追究?
國無法不立,李仁孝大手一揮,制定了一套完備的法律制度——《天盛年改定新律令》。
這本書和那些在中國曆史上舉世聞名,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書籍一比,很沒名氣,甚至有些不為人知,但如果你翻閱史料,就會發現,這本書同樣堪稱一本巨著。
全書共分二十章節,一千四百六十條内容,其中包括了行政法規、經濟稅務、民事訴訟、刑事裁定、甚至還包括了婚姻法這種非常超前的内容。
這是一本中世紀獨一無二的法律巨著。
(《天盛年改定新律令》封面)
對李仁孝個人來說,法律的完善可以維護國内的發展,但面對西夏外圍的環境,他必須采取新的政策。
這位皇帝在位時,剛好趕上遼朝滅亡,金朝興旺,宋室南渡這種特殊的曆史時刻。
多年以前,北宋在北方的平原之上是天朝上國,遼朝在北方的草原上是骁騎悍将,西夏夾在中間,腹背受敵。
現如今,縱橫天下的大遼鐵騎已經隕落,北方有了新的主人。
物産豐盈,國力強盛的北宋王朝也被金朝撞破國門,慘遭覆滅,但幸好北宋皇帝中後繼有人,高宗趙構帶領群臣南渡,在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權。
西夏又被夾在南宋和金朝中間了。
一切似乎全都被改變,一切又似乎并沒有改變。
面對這樣的情況,李仁孝很快制定了發展方針,附金合遼。
李仁孝明白,在如此腹背受敵的情況之下,窮兵黜武隻能自取滅亡,想要活下來,必須搞和平外交。
(西夏的“和平外交”政策)
這位皇帝執政五十五年,病逝于乾祐二十四年,粗略算來,他是西夏皇帝裡在位時間最久的,也是這幫皇帝裡活的時間最長的,在他治下的西夏,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足安定,這是西夏王朝最強盛的日子,也是西夏百姓最幸福的時光,夏仁宗的廟号,他當之無愧。
現在,一代中興之主夏仁宗李仁孝已經龍馭上賓,大行而去,新的皇帝即位,新的時代來臨。
橫亘在南宋和金朝之間頑強生存的西夏,會面臨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
或許踏上高峰,或許跌落深谷,或許去往一個屬于王朝的,光明的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