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居裡夫人:兩獲諾獎,矢志科研

作者:妙音輕舞

給大家分享一本有意思的書——《居裡夫人自傳》,是我在七月份讀的,來自汕頭大學出版社,面向中國小生的版本,妹妹的課外書,是以讀起來很輕松。講的是居裡夫人(婚前名字是瑪麗)一生的經曆,作者娓娓道來,極為動人。

居裡夫人:兩獲諾獎,矢志科研

居裡夫人

總體感受:

瑪麗的一生實在操勞過度,如果她不是一根筋就能稍微緩緩身體了,不過倘若她的性格妥協的話,可能也就做不出那麼大的科學成就了。有舍有得,健康與辛勞也許就是瑪麗獲得成功的代價吧,她覺得值得,付出了,時機到了便成功了。

不過我對于謀求成功而不顧健康的做法持保留态度,我的星座特質是尋找平衡,不求樣樣拔尖,隻想平衡生活之中的人、事、情。

最後瑪麗逝世的一幕也令人動容,她晚年終于有閑暇去适當地旅遊和放松,也曾與親人團聚一堂,一段人生故事也在此落幕了。

細節回顧:

她年輕時當家教老師,與雇主長子陷入熱戀,幾乎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然而門第之别深深阻礙着這對戀人,瑪麗倍感屈辱,在戀人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之時,結束了這段關系。可以說愛而不得是瑪麗一生的隐秘的痛。幸虧後來瑪麗遇到比埃爾·居裡,比埃爾的溫和、謙遜和熱情使她從愛情的冰窖裡逐漸恢複溫度,使她重新相信愛情的真實性。二人在智識層面同頻共振,也擁有一緻的價值觀,不癡迷名利而是醉心于科研事業,誠懇且勤勉。

居裡夫人:兩獲諾獎,矢志科研

居裡夫人(中間)

在他們夫婦25歲到50歲(大概)的二十餘年間,二人的生活可謂是最能享受精神快樂的時光,婚後二人騎着自行車遊覽巴黎附近的景緻,或清新或平凡的景色,并不富裕的生活,他們卻也過得饒有韻味,誕有兩個女兒,日子辛勞也有趣。二人花費四年時間提煉鐳元素,由此證明了猜測之中的未知元素,并且還意外發現它可以用來治療惡性良性腫瘤,在醫療方面用處甚大。二人憑此獲得諾貝爾獎,聲名鵲起,但依然平靜生活,不曾趨名逐利。

居裡夫人:兩獲諾獎,矢志科研

居裡夫人(圖左)

天不佑比埃爾,四十七歲的某天,在比埃爾往返學校與家的時候,一輛疾奔的馬車失控,将比埃爾壓于其下,死相慘烈,不忍詳述,從此以後,瑪麗失去了丈夫,兩個女兒失去父親,世界也失去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以比埃爾的科研才能,再在鐳元素的研究基礎上深挖一步獲得突破,倒也不是沒可能,五年十年相信可以實作,但怎奈天不憐強者,一場意外,哪怕是小小的原因所導緻的意外,也足以收割一個前途無量的人的生命。

喪侶之痛沖擊着瑪麗的五髒六腑,孩子還小,是以隻能在信件裡跟姐姐傾訴一二。低谷期中,她盡力恢複。瑪麗以代教的身份接替了比埃爾的教授職位,在巴黎大學,她講授比埃爾的放射學,這在當時尚屬于前沿領域,又在比埃爾研究的基礎上,使相關的理論研究獲得突破,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之後由于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入侵法國,法國境内全民抗戰。瑪麗掌握放射線的知識,改進了X光的裝置,将它裝備在車上,使其可以跟随醫生,友善救治傷員。艱苦的抗戰結束了,瑪麗終于能回到研究所,繼續進行自己的研究與教學了。

七十歲的瑪麗願意為了研究所籌備經費而飛抵美國,面對樂意捐款的美國群眾,真誠緻謝。若當初鐳的制備方法申請專利,她根本不必費心思籌措經費,然而她與比埃爾始終堅持研究成果是屬于全人類的,他們不可以借成果發财,這有違于他們的價值觀。

也許是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的緣故,又或者是常年的辛勞,瑪麗病倒了,她依然惦記着研究所的工作和學生們,盤算着病好後要繼續的工作内容。有一個詞叫做「回光返照」,在瑪麗休整一段時間後,面色逐漸健康起來,她以為自己又能像以前一樣恢複工作了,卻沒預料到命已休矣。

瑪麗的學習天分其實挺高的,十七歲就學會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存疑)等數門外語,肄業之後謀生于家教之職,用來供養姐姐在巴黎求學。三年後也踏上了巴黎的求學之途。期間經濟窘迫,癡心學習,終于取得了巴黎大學的學位。後面與比埃爾結識等等,就是前面講過的事情了。

讀後的體會:

縱觀瑪麗一生,坎坷磨難從來沒少過,然而她的天分、勤勉、傲骨,也不曾缺少過一點,禍福相依,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也許後人再聽到瑪麗,隻會當成熱血勵志的成功學人物,但期間的種種掙紮與沖鋒,她都一一體會過,是實實在在做事情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