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時期魯山縣的餐飲情況

飲食業生意有45家(包括驟馬店兼飯店5家),分布在東關5家,南關2家,東城門大街十字街5家,西關(包括西常由)33家。

當時的一般葷、素食店成本較小,裝置簡單,原料不外乎油、面、肉、菜、調料等。在葷菜(包括豬、羊、牛肉)中有炒肉片、肉絲、肉丁、燒肚片、紅燒肉、米粉肉、黃焖肉、燒海參、紅燒猴頭、紅燒魚、糖醋溜魚、燒辣子雞、炒雞丁。

湯類有海參湯、鱿魚湯、雞蛋湯等。在面食中主要有蒸馍、火燒馍、鍋貼馍、油旋餅、素面條、肉面條、炸醬面、陽春面、水煎包、面葉、油條、麻花、小籠包子等。小吃中主要有餃子馄饨、鹵肉、燒雞、油茶、湯圓、糊辣湯、豆沫、丸子湯等。

酒席中有“海參席"、“八碗八”、“十大件”、“十三太保”多“官席”等。

在廚師技術行中,名聲最高的是馬老六,大名馬等齡,魯山城關人,他從師西安,揚名魯山,抗戰時期他在東門大街十字街路北開設一座“天慶樓飯莊”,由于廚技高超,生意人興隆,門庭若市。馮玉祥将軍餐後曾贊嘗不已,省長李培基和各黨、政要人以及地方豪紳經常在此就餐。

在縣城風味小吃中,最揚名的是買氏黃焖肉、劉清辰水煎包子、李迎恩的圪泡油茶、許福祥的丸子湯配油餅和宋天順的鹵豬肉。

來源:魯山文史資料第三十輯

如有侵權請通知我删文!

民國時期魯山縣的餐飲情況
民國時期魯山縣的餐飲情況

交流魯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