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說透了,不過是吃喝拉撒睡,以吃喝排首位。
不管男女老少,都難抵美食誘惑;為了這一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好像一個個都饞,都是餓死鬼投胎。
河南處中州之地,自古以來南來的北往的都彙集于此,是以南北美食在這裡都能找到。又,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占了三個,分别是洛陽、開封、安陽。貴為都城,自然達官貴人比較多,人口也衆多,美食自然也多。
在河南諸多美食中,有3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有64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下面我們就來瞧瞧這些美食,看哪些好吃,哪些好喝。
上篇說了安陽、鶴壁、濟源、焦作的非遺美食,今天就說說開封、洛陽、南陽、平頂山、濮陽、三門峽的非遺美食。
開封市
19.開封第一樓小籠灌湯包子
編号:Ⅺ-5
批次:第一批(豫政〔2007〕11号)

小籠灌湯包子是開封三大名吃之一。皮薄透明,不漏湯水,用筷子夾起來像盞燈籠,放在碟子中像朵菊花,看着悅目舒心,食欲大振;吃着味道鮮美,爽口不膩。是以,别名燈籠菊。凡到過開封的遊客,都要去第一樓品嘗一下燈籠菊。
20.開封縣朱仙鎮五香豆腐幹制作技藝
編号:Ⅷ-24
批次:第二批(豫政〔2009〕45号)
朱仙鎮五香豆腐幹又名五香茶幹,是開封市朱仙鎮曆史悠久的地方傳統名吃,屬于豫菜系。此菜傳說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名産,齊宣王賜名,唐朝時傳入朱仙鎮,成為朱仙鎮特産,是唐時貢品之一。明末時,豆腐幹的制作名家是朱仙鎮王姓“玉棠号”,并成為祖傳産業至今。朱仙鎮“玉堂号”制作的豆腐幹就以香味入骨,堅韌筋道、回味濃香、色味俱全、久貯不壞等特點而聞名天下。
21.蘭考縣 秋油腐乳制作技藝
編号:Ⅷ-22
“秋油腐乳”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秋油腐乳”始創于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創始人崔福興 ,蘭陽縣(今蘭考縣)城西街人 。當時,城内一位叫梁雲構的禦史,随神宗皇帝來汴梁城(今開封)巡遊,梁将具有補腎壯陽功效的崔家“秋油腐乳”推薦皇帝品嘗,皇帝食後贊不絕口 。食用數月,感覺身體有勁,精神不再萎靡,就将崔家“秋油腐乳”定為貢品,此後,崔家“秋油腐乳”便聲明遠播,譽滿全國。
22.尉氏縣 洧川豆腐制作技藝
編号:Ⅷ-23
洧川豆腐迄今已有2000餘年的曆史。洧川豆腐與衆不同,其表面呈琥珀色,刀口純白,質地堅硬,手拿斤把塊往地上甩,不出水、不毛邊、不變形,該豆腐可用秤鈎挂,也可用麻繩穿提,放到鍋裡炖不變形,煮不化,并且越炖越筋。
尉氏縣洧川人制作豆腐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人民安居樂業,其孫劉安落戶古鎮洧川,他聰明伶利,深得劉邦喜愛。一次劉安為劉邦辦了一件大事,被高祖封為淮南王。他為了感謝封賞,招攬天下方士,聚于本地牛皮山煉丹,尋求長生不老藥,以獻給高祖。一次,一方士用黃豆腐後加入鹵水,煉起丹來。誰知靈丹妙藥沒煉出來,卻奇迹般地将白嫩細膩的豆腐給“煉”了出來。
23.開封市順河回族區花生糕制作技藝[鳳鳴齋花生糕制作技藝]
編号:Ⅷ-81
批次:第四批(豫政〔2015〕62号)
花生糕是開封地區回族傳統小吃,是古代宮廷膳食,源于宋朝,後經元、明、清三個朝代流傳至今。鳳鳴齋花生糕以精選花生仁為主料,輔以饴糖、白砂糖等,成型為35X15厘米的方塊,經自然冷卻後成型,口感酥、松、香、甜,老少皆宜。鳳鳴齋花生糕成品呈片狀,多層次,顯明細網絡,疏松度強;食之口味桦脆,香甜利口,含口自化,令人回味無窮。
24.開封馬豫興桶子雞
編号:Ⅺ-4
桶子雞選用當地的優質筠母雞,采用百年老湯煨制而成。其色澤鮮黃,鹹香嫩脆,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幾大特點而出名;其主料是雞,主要烹饪工藝是煮。老母雞的補益之功效更高,許多久病、瘦弱之人用來補身,尤其是畏寒風重,虛不受補者,老母雞不但能補氣補血,還可祛風。
25.杞縣 醬菜腌制技藝[莫家醬菜培制技藝]
編号:Ⅷ-67
批次:第三批(豫政〔2011〕88号)
“莫家醬菜港”老店建立于清光緒年間,創始人莫特生是一位能文能武、英俊潇灑的落榜書生。莫特生的祖上三代都是濟世行醫的人家,後來轉而經營醬菜,生意不錯,足可養家糊口。可是聰明好學、一肚子小才氣的莫特生時常有一種不滿現狀的想法,經營醬菜固然很好,如果再學會腌制醬菜豈不更好。從此一個腌制醬菜的念頭不時地在他腦海裡打轉,雖然父母不同意,但在莫特生的堅持下,全家人隻好順着他的意了。從那以後,莫特生一方面經營店鋪生意,一方面潛心研究腌制醬菜的技術問題,并多次到腌菜行家那裡去看、去聽,學習人家的腌制方法和腌制過程,又把多家腌制之法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家中的小弟也好奇地跟着看、學。時間像流水一樣,半年、一年過去了,為了早日腌出醬菜,他常常忘記吃飯、睡覺,經過反反複複幾十次的試驗,終于突破了腌制醬胡蘿蔔的難關。腌好的醬胡蘿蔔,看上去紫紅透亮、色澤誘人,吃到口裡,香脆鹹甜、清香适度,口感極好。
26.開封又一新糖醋軟熘鯉魚焙面
編号:Ⅺ-3
又一新糖醋軟熘鯉魚焙面,是由“糖醋熘魚“、“焙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
“糖醋熘魚”曆史悠久,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東京市場上已流行。它是以鯉魚尤以黃河鯉魚為上品原料,以過初步加工後,用坡刀把魚的兩面解成瓦壟花紋,入熱油鍋炸透。然後以适量白糖、香醋、姜末、料酒、食鹽等調料,對入開水,勾加流水芡,用旺火熱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進炸魚,潑上芡汁即成。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甜中透酸,酸中微鹹;焙面細如發絲,蓬松酥脆。
27.蘭考縣 大刀面[齊氏大刀面]
編号:Ⅷ-92
齊氏大刀面又稱“長壽面”,起源于宋朝,發源于盛産小麥的豫東蘭考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
清朝末年,齊氏大刀面的傳人齊東魁在民間大刀面的基礎上大膽地對其進行創新制作。精選優質面粉、雞蛋清、食鹽、小蘇打等,經過人工和成,再經過長達1.6米的擀面杖八擀八推八壓,使面皮猶如白绫,薄至透明顯影,隔面可觀報紙;然後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随着長3尺、寬5寸的大刀的起落,細如發絲能穿針、長而不斷、用火一點就着的大刀面就制作而成。
28.開封市順河區 牛羊肉烹制技藝[沙家品味來五香牛肉制作技藝]
編号:Ⅷ-69
開封市面上最有名氣的五香牛肉,是由沙家品味來醬牛肉店經理沙永亮制作經營的沙家品味來五香牛肉店。沙家由山東遷居開封後,于光緒23年(1897年)創制了沙家五香牛肉。沙永亮于1984年子承父業,繼承和熟練掌握這一祖傳技藝,并根據現代食品的發展方向制作,牛肉色澤棕紅鮮亮,内外一緻,鹹爛利口,味透五香,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鈣鐵等多種營成分,對身體有滋補作用,是開封以及周邊城市居民交口稱贊的佳肴。2015年10月1日,央視播出的《中國小館》之《守住“最”開封》便向全國人民介紹了這一美食。
29.開封市 傳統糖塑[吹糖人]
編号:Ⅱ-32
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制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争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于是這門手藝就傳了下來!
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自己熬制的糖,有獨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而且糖熬得不能稀也不能稠,溫度更是要适宜,太熱不成形、太冷吹不動。吹的時候,必須手捏、嘴吹、眼觀、腦想,手腦并用,才能成功。
洛陽市
30.小街鍋貼制作技藝
編号:Ⅷ-26
北宋時期,鍋貼已在洛陽地區盛行,後來随着皇室政權南移,皇親貴族又将這一特色小吃帶入江浙一帶,成為風靡大江南北的獨特小吃。
小街鍋貼主料選用上等健康的一年成豬肉,按七分瘦三分肥的比例配餡,輔料用新鮮的韭菜、大蔥、老黃姜及菌類等。将主輔原料及調配料,嚴格按照規定的比例,按順序逐個放入盆中,打餡快慢輕重适度。和面則先硬後軟,醒面适度,然後用面皮包入适量的餡料,捏制成型。煎制鍋貼時要求火力适中均勻,面汁稀稠、多少要恰到好處。
小街鍋貼成品具有造型美觀、色澤透亮、外焦裡嫩、灌湯利口、焦脆軟香的特點。
31.汝陽縣、伊川縣 杜康釀酒工藝
編号:Ⅷ-1
魏武帝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詩聖杜甫說“杜酒頻勞勸,張梨不外求”;宋代理學家邵雍說“吃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
杜康酒是中國最古老的曆史名酒,因酒神杜康始造而得名,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曆史。杜康造酒的傳統釀酒工藝現今在伊河兩岸的汝陽縣和伊川縣被延續下來。杜康被周平王封為“酒仙”,杜康酒被封為“宮廷禦酒”,杜康造酒之處被封為“杜康仙莊”。
水為酒之骨,杜康酒之是以香飄四方,與其選用優質礦泉水釀制密切相關。杜康礦泉水因含偏矽酸、锶、鋅等40多種微量元素,1990年被國家地礦部鑒定為優質礦泉水。
杜康釀酒工藝是将糧食固态發酵,再通過蒸餾将乙醇、酯類等酒味成分變成氣體,然後通過冷凝,“掐頭去尾”将其中的一部分餾分分離出來,進而成為清洌透明,柔潤芳香,純正甘美,回味悠長的杜康酒。傳說,這一技術是杜康發明的,因而人們尊杜康為“酒祖”。
2002年國家質檢局認定汝陽杜康的原産地在杜康造酒的遺址—汝陽縣杜康村,汝陽杜康通過了“原産地标記注冊”,受到了原産地的注冊保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到杜康村實地考察論證後,命名汝陽縣為“中國杜康文化之鄉。”
32.洛陽水席
編号:Ⅺ-2
這個不重複說了,已經是國家級非遺了。
33.偃師市 銀條種植栽培及烹饪技藝
編号:Ⅷ-27
偃師銀條,是河南省偃師市特有的根莖蔬菜。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偃師銀條因其晶瑩透亮、潔白如玉、條長筆直、無絲無筋,因宛如銀條而得名。銀條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纖維素、氨基酸,做成菜後,清新淡雅、口味獨特。
銀條是偃師的标志性特産,又被稱為“世界奇菜”。清脆爽口,具有解酒清神、消膩利口、增進食欲等功能。2011年8月17日農業部批注偃師銀條為國家地理标志産品。
說來奇怪,偃師銀條隻能在伊洛河夾河灘地區才能種植,别的地方種出來變味了。這可能和偃師地處伊洛河沖積平原,氣候溫和、水量适中,處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度的氣候帶,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有極大關系。
南陽市
34.鄧州市黃酒釀造技藝
編号:Ⅷ-68
鄧州市自古盛産黃酒,素有“醉鄉”之稱。幾乎家家釀黃酒,過節時候還有送黃酒的風俗。
鄧州黃酒所用原料卻很簡單,小米或是精米。至于用水,則有講究,一定要用泉水、深井水或者河心水。一般在每年的9月~11月是釀酒,謂之冬釀;或者在次年的2月~4月釀酒,稱之為春釀。
首先是泡米。把米泡在井水裡面,讓米裡面的澱粉充分吸水,以便在接下來蒸的時候能讓澱粉充分糊化,一般需要泡18~20天。
然後是蒸米。将泡好的米均勻地鋪到蒸籠内蒸煮,并時不時在米上噴灑熱水,翻蒸。外硬内軟,裡面沒有生的米心,并且均勻一緻,就可以了。
接着是發酵。将蒸好的米放在風口位置自然涼透,放入瓷罐中,加水,加米量10%的酒母,混合均勻,用塑膠薄膜封罐,放置一兩個月。
35.社旗縣賒店老酒釀造技藝
賒店老酒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明清時最興盛。伴随着數千年的華夏文明,走過漫長的歲月,積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老五罐”、“混蒸續渣法”都是賒店老酒的特色。用料為南陽本地無公害高粱、小麥等,酒曲為人工踩制中高溫大曲,然後低溫入三百年泥池老窖,長期發酵。酒體清澈透明,香氣濃郁,醇和協調,純正爽淨,形成酒度高而不烈、低而不淡的獨特風格。
36.魯山縣 大槽油制作技藝
編号:Ⅷ-71
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就出現了大槽楔式榨油的方法。古法從炒籽開始,然後是石碾碾末、餾鍋蒸末、包餅、裝垛、掄錘加楔壓榨、沉澱瀝油等,前前後後有10多道工序。
大槽油色如琥珀,橙黃微紅,晶瑩透明,濃香醇厚、營養豐富,可用于調味、煎炸,味純色正,是食用油中之珍品;也可用于調制涼熱菜肴,去腥膻、生香味;加于湯羹,增鮮适口。其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b1、亞油酸等營養成分,其中人體必需的維生素e和亞油酸的含量,居各種植物油之首。
37.寶豐縣 寶豐酒釀造工藝
編号:Ⅷ-11
38.濮陽市 耗辣椒制作技藝
編号:Ⅷ-87
牛肉耗辣椒是濮陽知名品牌,深受廣大群衆喜愛。牛肉花生味濃、香、脆;香而微辣、健脾開胃、可增進食欲、不刺喉、也不上火!
牛肉耗辣椒用料主要有鹽、牛肉、姜粉、蔥、芝麻、味精、花生、辣椒、色拉油等,将腌制好的鮮紅辣椒在鍋中用色拉油慢慢的耗制吐油,炸制好的花生粉碎成顆粒狀,将加工好的牛肉切丁炸酥,将芝麻炒香,将蔥花炸香,一同放入鍋中耗制,放入姜粉、鹽、味精、用文火耗制而成。
39.清豐縣 芝麻種植及傳統小磨香油制作技藝[義興長小磨香油制作技藝]
編号:Ⅷ-46
批次:第三批擴充(豫政〔2011〕88号)
清豐縣義興長小磨香油源于清朝鹹豐年間,世代傳承發展,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曆史。其制作工藝為純手工磨制,取芝麻之精華,采用祖傳技藝,石磨壓榨。産品色澤紅潤,香味純正,含有豐富的亞油酸,是人類必不缺少的有機食品。
其工藝為選料、淘洗、烘炒、磨漿、杠攪、墩油、取油等多道工序。
40.濮陽縣 王五輩壯馍制作工藝
編号:Ⅷ-37
王五輩壯馍皮薄餡多,色澤金黃,香飄四溢,吃起來皮焦裡嫩,油而不膩,入口滿嘴香,讓人回味無窮。
王五輩壯馍始于清末民間,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曆史,被譽為“濮陽百年名吃”。
王五輩壯馍的創始人叫王五輩,是濮陽有名的廚師。其十二歲開始學做壯馍,他以小麥精粉為皮,以新鮮豬後腿肉、大蔥、綠豆粉皮、雞蛋等加各種天然香料調成餡,放入盛滿香油的雙層平底鍋内,炸制成馍。
41.濮陽市 茂家紅酒釀制技藝[狀元紅]
編号:Ⅷ-12
茂家狀元紅原名紅藥酒,始釀于明朝洪武年間。
狀元紅酒原産于山西省澤州府高邑縣西溝村,後随王氏家庭遷到濮陽縣清河頭。據傳王氏家庭祖傳為醫,深通醫道,經多年研制,把幾十味中藥熬制成藥汁,善施民間,解危濟困。乾隆年間,河南開州一帶疾病流行,王氏先輩王茂盛,為解群眾疾苦,在原熬制中藥汁中加入人參、藏紅花、當歸、靈芝、鹿茸、枸杞、大紋棗等名貴中藥,配制成比原中藥汁療效更廣,晶瑩剔透、色澤紅潤、馥郁芬芳、甘美可口的紅藥酒。乾隆遊江南,途經開州(今濮陽)偶染風寒,身體不适,當地官員推薦狀元紅酒供其飲用,乾隆飲後頓覺甘美可口,氣脈暢通,不久痊愈,稱贊“此酒真乃酒中之魁”,遂賜黃馬褂一件,自此,狀元紅酒聲名遠播,至今名揚全國。
狀元紅酒有着傳奇的制作工藝,釀制時需經過中藥材自然發酵,高溫蒸煮,與家制高梁白酒調合蒸餾等一條龍20多道工序,才能釀制而成。
42.三門峽市湖濱區 禽蛋加工技藝[陝州糟蛋]
編号:Ⅷ-88
陝州糟蛋采用雞蛋和黃酒酒糟加工釀制而成,其味獨特,營養豐富,品質醇厚,具有酒香,食之可增食欲、助消化。自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開始生産,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用料嚴格、操作精細、工藝講究,經自然陽光加溫釀制,曆時春夏秋冬四季方可制成。位居“陝州四大名吃”之首。
晚清時山西臨猗縣富商張詩秀來到陝州城做生意,他聘請浙江紹興一位釀酒師傅在陝州城内開設“祥太号”醬菜園制作陝州糟蛋,算是陝州糟蛋的開山鼻祖。陝州糟蛋用料嚴格,工藝講究,成品蛋蛋心呈紅黃色細膩糊狀,無硬心,有蛋香、脂香、酒香等多種香味,味悠長可口,風味獨特。成品蛋宜存放于清涼處,随吃随撈,食時去殼,加香油少許,是豫西有名的風味食品。
因為圖檔和文字太多,不讓一下子發出來,隻好分為上中下三篇發了。
你那裡有什麼美食?歡迎交流一下。有時間的話,搞一個視訊系列,讓吃貨們飽一飽眼福。
如果喜歡,請點選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