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餞既是佐食,又有一定的藥療鋪助功能,深受人們的喜愛。内江蜜線名揚全國,卻不僅僅是因為一顆顆蜜餞。
四川内江糖業興盛,自古以來就有“甜城”的美譽。内江蜜餞又稱“甜城蜜餞”,如今是内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資源
内江蜜餞又被内江人稱為“煮貨”,因為煮制是其中最關鍵的環節。蜜線是怎樣制成的呢?它的原料主要取材于鮮瓜、果、菜。總結百年來糖業祖宗留下的“煮貨訣”,茲錄于下:

東興
蜜餞始于何時,尚無定論,按理應是内江栽甘蔗産白糖以後才出現的。内江著名的蜜餞铨源老号,在清代鹹豐年間就已開始經營蜜餞了。據傳,制作蜜餞的一批能手是清末民初的家庭主婦。從這兩點結合起來看,在内江,蜜餞的大宗批量生産出現的時間可能較早,精工制作的“小鍋煮貨”商品出現在市場上的時間可能較遲。
内江有舊俗,春節前的臘月“倒牙”(舊時各店鋪老闆為店員或徒弟們打上年終最後一個“牙祭”,類似如今的年終總結)以後,許多人家都要做糖食,以備新年款待賓客。這些糖食先有谷花、陰米等榨糖,後來一些大戶的家庭主婦摸索出精工制作蜜餞的手藝,每到新年春酒茶席上争先展示,以顯示其有“操持”。由此内江家庭小鍋蜜餞日益精美,有生意腦瓜的人将其推向市場,才逐漸變成社會商品。
内江蜜餞,即使在成為商品的許多年之後,依然是内江富室自制的家庭糖食之一。清末光緒年間,羅姓和朱姓的家庭蜜餞都以甜意沁心、香氣撲鼻、滋潤化渣而
享有盛名。當時有“城裡一面鑼(諧音羅),東街一圈豬(諧音朱)的說法。
“城裡一面鑼”,指内江東興縣(今内江市東興區)城裡的羅大磙子。羅大磙子是羅家紫求的鮮号,他在多年從事糖房、漏棚經營中,改進壓蔗石條,提高了壓榨效率,由此成為内江的巨富之一。他家裡煮的蜜線,不下二十樣,色味俱佳。〝東街一圈豬”指内江東興街( 又叫東興鎮)的朱章甫家族。
朱章甫曾是袍哥,主辦内江縣的因練多年,家境般實。朱章南的母親朱四婆與朱章甫的拜把兄弟謝繼善的母 親曾玉蘭年輕時心靈手巧,經祖輩言傳身教成為煮蜜餞的能手。兩家煮的樓桃、柑磚、天冬、佛手等蜜餞,使人啧啧稱贊。特别是煮的橘紅,保留了較濃的鮮橘香味,又無一絲苦澀,入口化渣,品質堪稱全城第一。
辛亥革命前後,蜜餞在内江糖業中已有不小的發展,但沒有顯著的地位。
蜜餞
20世紀30年代成渝公路建成,内江的交通條件改善許多,變得較為便利。抗日戰争以後,四川人口增多,往來于成渝公路中間點内江的旅客絡繹不絕,這有力地促進了内江蜜餞的生産發展。為此,内江蜜餞進入了興旺時代。
此時,蜜餞店鋪衆多,産品琳琅滿目,給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絕大多數的制作冰水的店鋪都煮蜜餞,蜜餞産品又以橘類為主,其中金錢橘、壽星橋、紅橘等為勝品,是以,内江人把這類店鋪稱為 “冰橘店”或“冰情鋪”。每個冰橘店都由作坊和門市兩部分紅成,實行自産自銷。
20世紀30年代初,内江縣冰橘公會成立,參加此公會的成員大多是城内和東興街的冰橘業主,會員戶最多時為九十六戶每天早上,各會員戶均到冰橘公會所在地東壩街茶館交易。铨源老号的店主孝文任公會的理事長,林郁文(茂盛源字号的店主)和張克勳(源昌權字号的店主)任理事
内江冰橘店的最大集中地為沱江對岸的東興街,解放戰争時期,有桂興隆、茂盛源、通主祥、恒複泰等四十餘家号鋪,約占冰橘店,總數的百分之五十。這些冰橘店,絕大多數分布在棗子場下的田壩街,城内的冰橘店,則以東壩街為多,鋪号有铨源老号艾相全等二十餘家。
冰橘店的規模一般都比糖房、漏棚小,屬于中小型資本。大型店鋪的資本為四五千元(銀圓);中型店鋪為兩三千元;小型店鋪為一千餘元。從蜜線的産量來講,大店年産三四萬斤,中等店年産一萬多廳,小店也有年産幾千斤或兒百斤的。
1949年之前,内江蜜線年産量一百萬斤左右,糖産量占四川省的70%,占全國的50%,是以獲得了“甜城”的美稱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周轉資金的多少、産品品質的好壞、經營水準的高低等因素,簡言之,由于競争能力的強弱,有的冰橘店發展了,有的保持着原有規模,有的則倒閉了事。這是市場經濟中的必然現象。
冰橘店倒閉多的時期,是解放戰争時期。那時物價飛漲,民生多艱,商店時有倒閉。以東興街為例,在四十多家冰橘店中,一年倒閉三四家是常事。有一年竟倒閉了十多家,約占全街總店數的四分之一。原因是有的富商大量囤積冰糖借給資金短缺的冰橘店,以圖高利。哪知那年的冰糖、蜜餞銷路不好,售價猛跌,冰橘店大虧其本。
向錢莊貸款能解決危機嗎?也不行,因為錢莊的利率相當高。用貨款制出的産品,隻要兩三個月賣不出去,本錢就會全賠光。
東興街有個叫廖叔南的人,靠囤積白糖獲了利,随即自己開設冰橘店,但由于經營不善和某些客觀因素,僅三四年光景便倒閉了。
倒閉的形式,除了關門匿迹外,有些是易主更名照常營業。比如抗日戰争末期,東興街謝氏的字号“通盛祥”,因遭陷害失去了繼續經營的能力,肖鳴臯便趁機将亡買過來,更名為“複盛榮”盡管動蕩時期内江冰橋業步履艱難,但是蜜餞經營仍然獲得了可觀的發展。以蜜餞煮制而論,花色品種有所增加,品質有所提高。
佛佑平安
每年農曆九月,糖房進入熱火朝天的制糖大業中,十月初新白糖上市。這時,冰橘店就忙于升冰煮蜜餞了。升冰和煮蜜餞總是結合起來進行的,因為升冰餘下的冰水可以用來煮制品質較粗劣的蜜餞。冰水煮貨與白糖煮貨相比,冰水煮貨色淡黑,不鮮亮,味亦稍遜。
冰橘南瓜和冰橘大蘿蔔是生産冰水蜜餞的兩種主要原料,以其為原料的産品叫“大批貨”。與此相對,用白糖煮出來的蜜餞則叫“細貨”。“細貨”的售價比“大批貨”貴兩倍。
東興街集中了幾十家冰橘店,這些冰橘店都大量生産 “大批貨”,生産“細貨的很少。城裡的冰橘店則一般生産“細貨”,它們所餘的冰水賣給人們拿去拌涼糕之類的小吃。“細貨”主要是在本地銷售,批售外地的不多;“大批貨” 主要外銷、買方主要來自安嶽、順慶一帶。
用冰水煮還是用白糖煮,單是要在這道工序上做常勝将軍,也是頗為不易的。即使是有名的掌竈師,在煮制不同品科時,成功與否,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有的掌竈師控長煮壽星橘、佛手,但在煮橘紅時,手藝就可能遜色。人們常把掌竈師稱為掌水師弦”,可見掌握火候是十分重要的。
蜜餞起鍋冷卻後,在它的表層裹上一層白糖,這叫裹粉糖,也叫裹糖衣,是制作蜜餞的最後一道工序。裹裡粉糖,就是成品了。當時還生産一種不裹糖衣而用蜜糖浸漬的“水蜜餞”。〝水蜜餞”非常重要的一環是包裝問題。比如,往源老号的包裝分為陶罐裝和罐頭裝兩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