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饯既是佐食,又有一定的药疗铺助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内江蜜线名扬全国,却不仅仅是因为一颗颗蜜饯。
四川内江糖业兴盛,自古以来就有“甜城”的美誉。内江蜜饯又称“甜城蜜饯”,如今是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
内江蜜饯又被内江人称为“煮货”,因为煮制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蜜线是怎样制成的呢?它的原料主要取材于鲜瓜、果、菜。总结百年来糖业祖宗留下的“煮货诀”,兹录于下:

东兴
蜜饯始于何时,尚无定论,按理应是内江栽甘蔗产白糖以后才出现的。内江著名的蜜饯铨源老号,在清代咸丰年间就已开始经营蜜饯了。据传,制作蜜饯的一批能手是清末民初的家庭主妇。从这两点结合起来看,在内江,蜜饯的大宗批量生产出现的时间可能较早,精工制作的“小锅煮货”商品出现在市场上的时间可能较迟。
内江有旧俗,春节前的腊月“倒牙”(旧时各店铺老板为店员或徒弟们打上年终最后一个“牙祭”,类似如今的年终总结)以后,许多人家都要做糖食,以备新年款待宾客。这些糖食先有谷花、阴米等榨糖,后来一些大户的家庭主妇摸索出精工制作蜜饯的手艺,每到新年春酒茶席上争先展示,以显示其有“操持”。由此内江家庭小锅蜜饯日益精美,有生意脑瓜的人将其推向市场,才逐渐变成社会商品。
内江蜜饯,即使在成为商品的许多年之后,依然是内江富室自制的家庭糖食之一。清末光绪年间,罗姓和朱姓的家庭蜜饯都以甜意沁心、香气扑鼻、滋润化渣而
享有盛名。当时有“城里一面锣(谐音罗),东街一圈猪(谐音朱)的说法。
“城里一面锣”,指内江东兴县(今内江市东兴区)城里的罗大磙子。罗大磙子是罗家紫求的鲜号,他在多年从事糖房、漏棚经营中,改进压蔗石條,提高了压榨效率,由此成为内江的巨富之一。他家里煮的蜜线,不下二十样,色味俱佳。〝东街一圈猪”指内江东兴街( 又叫东兴镇)的朱章甫家族。
朱章甫曾是袍哥,主办内江县的因练多年,家境般实。朱章南的母亲朱四婆与朱章甫的拜把兄弟谢继善的母 亲曾玉兰年轻时心灵手巧,经祖辈言传身教成为煮蜜饯的能手。两家煮的楼桃、柑砖、天冬、佛手等蜜饯,使人啧啧称赞。特别是煮的橘红,保留了较浓的鲜橘香味,又无一丝苦澀,入口化渣,质量堪称全城第一。
辛亥革命前后,蜜饯在内江糖业中已有不小的发展,但没有显著的地位。
蜜饯
20世纪30年代成渝公路建成,内江的交通条件改善许多,变得较为便利。抗日战争以后,四川人口增多,往来于成渝公路中间点内江的旅客络绎不绝,这有力地促进了内江蜜饯的生产发展。为此,内江蜜饯进入了兴旺时代。
此时,蜜饯店铺众多,产品琳琅满目,给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绝大多数的制作冰水的店铺都煮蜜饯,蜜饯产品又以橘类为主,其中金钱橘、寿星橋、红橘等为胜品,因此,内江人把这类店铺称为 “冰橘店”或“冰情铺”。每个冰橘店都由作坊和门市两部分红成,实行自产自销。
20世纪30年代初,内江县冰橘公会成立,参加此公会的成员大多是城内和东兴街的冰橘业主,会员户最多时为九十六户每天早上,各会员户均到冰橘公会所在地东坝街茶馆交易。铨源老号的店主孝文任公会的理事长,林郁文(茂盛源字号的店主)和张克勋(源昌权字号的店主)任理事
内江冰橘店的最大集中地为沱江对岸的东兴街,解放战争时期,有桂兴隆、茂盛源、通主祥、恒复泰等四十余家号铺,约占冰橘店,总数的百分之五十。这些冰橘店,绝大多数分布在枣子场下的田坝街,城内的冰橘店,则以东坝街为多,铺号有铨源老号艾相全等二十余家。
冰橘店的规模一般都比糖房、漏棚小,属于中小型资本。大型店铺的资本为四五千元(银圆);中型店铺为两三千元;小型店铺为一千余元。从蜜线的产量来讲,大店年产三四万斤,中等店年产一万多厅,小店也有年产几千斤或儿百斤的。
1949年之前,内江蜜线年产量一百万斤左右,糖产量占四川省的70%,占全国的50%,因此获得了“甜城”的美称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周转资金的多少、产品质量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简言之,由于竞争能力的强弱,有的冰橘店发展了,有的保持着原有规模,有的则倒闭了事。这是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
冰橘店倒闭多的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那时物价飞涨,民生多艰,商店时有倒闭。以东兴街为例,在四十多家冰橘店中,一年倒闭三四家是常事。有一年竟倒闭了十多家,约占全街总店数的四分之一。原因是有的富商大量囤积冰糖借给资金短缺的冰橘店,以图高利。哪知那年的冰糖、蜜饯销路不好,售价猛跌,冰橘店大亏其本。
向钱庄贷款能解决危机吗?也不行,因为钱庄的利率相当高。用货款制出的产品,只要两三个月卖不出去,本钱就会全赔光。
东兴街有个叫廖叔南的人,靠囤积白糖获了利,随即自己开设冰橘店,但由于经营不善和某些客观因素,仅三四年光景便倒闭了。
倒闭的形式,除了关门匿迹外,有些是易主更名照常营业。比如抗日战争末期,东兴街谢氏的字号“通盛祥”,因遭陷害失去了继续经营的能力,肖鸣皋便趁机将亡买过来,更名为“复盛荣”尽管动荡时期内江冰橋业步履艰难,但是蜜饯经营仍然获得了可观的发展。以蜜饯煮制而论,花色品种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
佛佑平安
每年农历九月,糖房进入热火朝天的制糖大业中,十月初新白糖上市。这时,冰橘店就忙于升冰煮蜜饯了。升冰和煮蜜饯总是结合起来进行的,因为升冰余下的冰水可以用来煮制质量较粗劣的蜜饯。冰水煮货与白糖煮货相比,冰水煮货色淡黑,不鲜亮,味亦稍逊。
冰橘南瓜和冰橘大萝卜是生产冰水蜜饯的两种主要原料,以其为原料的产品叫“大批货”。与此相对,用白糖煮出来的蜜饯则叫“细货”。“细货”的售价比“大批货”贵两倍。
东兴街集中了几十家冰橘店,这些冰橘店都大量生产 “大批货”,生产“细货的很少。城里的冰橘店则一般生产“细货”,它们所余的冰水卖给人们拿去拌凉糕之类的小吃。“细货”主要是在本地销售,批售外地的不多;“大批货” 主要外销、买方主要来自安岳、顺庆一带。
用冰水煮还是用白糖煮,单是要在这道工序上做常胜将军,也是颇为不易的。即使是有名的掌灶师,在煮制不同品科时,成功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有的掌灶师控长煮寿星橘、佛手,但在煮橘红时,手艺就可能逊色。人们常把掌灶师称为掌水师弦”,可见掌握火候是十分重要的。
蜜饯起锅冷却后,在它的表层裹上一层白糖,这叫裹粉糖,也叫裹糖衣,是制作蜜饯的最后一道工序。裹里粉糖,就是成品了。当时还生产一种不裹糖衣而用蜜糖浸渍的“水蜜饯”。〝水蜜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包装问题。比如,往源老号的包装分为陶罐装和罐头装两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