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後”客家女開擂茶館:一縷鄉愁一縷情

作者:MtimeTime.com
“80後”客家女開擂茶館:一縷鄉愁一縷情

“80後”擂茶師李華正在制作客家擂茶。 李南軒 攝

(新春走基層)“80後”客家女開擂茶館:一縷鄉愁一縷情

中新網福建三明1月31日電 (葉秋雲)“喝擂茶,人一定要多。”福建省三明市泰甯縣福堂巷中,擂棍在擂缽中研磨草藥的聲音回響不絕,“80後”客家女李華一邊手持擂棍制作擂茶,一邊給食客細細講解客家擂茶。

“80後”客家女開擂茶館:一縷鄉愁一縷情

作為客家人從中原向南方遷徙中留下的寶貴财富,擂茶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據史料記載,擂茶早在宋代就流行于中原地區。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制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之傳承。

“走東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來來往往結親家。”一如民謠所唱,在福建三明、龍岩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熱情好客的客家人素以擂茶待客,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在泰甯,擂茶已有千年的傳統。

“80後”客家女開擂茶館:一縷鄉愁一縷情

圖為:白芍、茯苓、川穹、當歸、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 李南軒 攝

客家人制擂茶,以婦女見長。李華就是泰甯縣城裡的一個擂茶師,經營着“尚品苑”擂茶館。

擂茶館裡,白芍、茯苓、川穹、當歸、茶葉、芝麻等原料放入擂缽内,李華緊握擂棍開始研磨。擂棍沿擂缽内壁順着溝紋走向有規律地旋磨,間或擂擊,不一會兒各種原料就磨成了粉狀。随後,李華往擂缽裡加水,繼續研磨,瞬間藥香、茶香、芝麻香四溢,擂愈久香愈濃。一缽清爽可口的擂茶就這樣制成了。

“80後”客家女開擂茶館:一縷鄉愁一縷情

“可以放入高湯沖調,也可以放入生茶油。”李華笑着說道,經過擂的過程,茶油就會變熟。葷茶的味道是鹹的,那種淡淡的鹹味,多喝幾碗也不用怕被齁到。

李華出生于泰甯縣大龍鄉,那裡居住着的多是客家人。她回憶道,小時候,家裡逢喜事,或是家裡有尊貴的客人到訪,或是産婦催奶,才能喝到擂茶。“從小就喜歡喝擂茶,奶奶和媽媽做擂茶的時候,我就在一邊看着,後來,自然而然就會做了。”

“80後”客家女開擂茶館:一縷鄉愁一縷情

擂茶師李華用勺子舀出制作好的客家擂茶。 李南軒 攝

随着年齡增長,她從鄉下到了縣城打工。“那一碗擂茶,是我心裡面一直記挂着的。”李華說,擂茶的配料不一樣,味道就不一樣;每個制作擂茶的人不一樣,味道也會有所不同。

一直想着那碗擂茶的味道,李華開始籌劃開擂茶館。李華告訴記者,那時候,泰甯縣城的擂茶館很少;在旅遊景點開擂茶館,是自己對客家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80後”客家女開擂茶館:一縷鄉愁一縷情

制作好的客家擂茶。 李南軒 攝

2015年,李華在福堂巷找到一座有着兩三百年曆史的老宅子,被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深深吸引。“這裡和擂茶很相配。”她的擂茶館也就在這座老宅裡紮根了下來。

在泰甯縣文體和旅遊局副局長黃小榮看來,泰甯擂茶采用的原料有茶葉、花生、芝麻、陳皮、菖蒲、金銀花、甘草等,沖泡出來的擂茶湯色潔白,味道清香,既保持了傳統擂茶的制茶工藝與保健功能,又摒棄了民間擂茶的苦澀或油膩。

“80後”客家女開擂茶館:一縷鄉愁一縷情

李華正在品嘗自己制作的客家擂茶。 李南軒 攝

在泰甯古城,喝一碗擂茶,聽一段梅林戲,别有一番情趣。福堂巷内,尚書第成為海内外遊客來到泰甯必去的景點之一,李華的擂茶館也受到遊客的青睐。

去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李華措手不及。直到去年4月後,李華的擂茶館才開始營業,“受疫情影響,遊客減少了很多,營業額與往年相比也有所減少。”

如今,春節将至,李華盼着疫情早點過去,更多外地遊客來泰甯旅遊。“我也想把擂茶改良一下,适合各類人的口味,讓更多人喝上一碗泰甯擂茶。”(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