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1975年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82歲的生日,同時也是他生前的最後一個生日。

按照慣例,毛主席沒有公開過壽,也不會收禮,而是請自己身邊的從業人員和家人吃飯,再吃一碗長壽面,就算是過生日了。

這一天,毛主席身邊的從業人員都早早到了遊泳池,還有毛主席身邊的保健醫生護士等,如吳旭君、餘雅菊、李玲詩等都收到了毛主席的邀請,而毛主席的兩個女兒李敏和李讷也早早來了遊泳池。

大家來到中南海遊泳池,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陪毛主席過生日,讓毛主席開心。

毛主席看着一屋子熟悉的笑臉,聽着一屋子歡聲笑語,内心有喜悅蔓延開來,眼角眉梢都是遮掩不住的笑意。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或許是年紀到了,人老了,對于親情的渴盼愈發強烈,看着眼前的衆人,毛主席希望這樣的生日能多來幾個。

而在之前的數十個生日裡,他向來倡導的都是不過壽,不收禮。

這是他的一貫主張,在他看來,做壽不會使人長壽,還不如讓時間偷偷地走過去,當然,這樣的想法也是基于一個基本點,那就是他是黨和國家的上司人,他要起到一個表率的作用,以身作則不過壽。

毛主席出生于1893年的十一月十九日,這是農曆的記載,換成公曆就是1893年的12月26日,這也是我們熟知的毛主席生日日期,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毛主席過的都是農曆生日。

毛主席的生日真正開始被提及并且重視應該是1943年。

在此之前,他很少過生日,或許在韶山老家的時候會年年過生日,但他走出韶山開始革命之後,生日不再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反而和一年中的任何日子沒有什麼差別,很多時候,他自己都記不住自己的生日,更不用說過生日了。

況且戰亂時代,為了革命,他四處奔波,根本無暇顧及所謂的生日。

但到了1943年,似乎格外的不同,這一年的毛澤東50周歲,其實已經算是一個大壽,而且中央有意借着毛主席五十大壽來宣傳毛主席,是以,中央征求毛主席的意見,想為他辦一個生日宴會,好好慶祝一番。

但毛主席是什麼人?他根本不願意搞祝壽這一套。

他明确表示:“生日決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會生出不良影響。目前是内外交困的時候,時機也不好。”

在毛主席的要求下,他的五十大壽最終悄無聲息的過去了。

當時人們以為毛主席不過壽,确實僅僅是因為當時正處于内外交困的時候,時機不對,過壽會産生不良影響,等困難時期過去了,時機對了,那毛主席就會過壽了。

其實人們不知道的是,這隻不過是毛主席為不過壽找的理由而已,後來的後來,毛主席一直在找各種理由不過壽,不收禮,這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

有意思的是,人們在第二年就又見識了毛主席應付過壽的妙招。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1944年快到毛主席生日的時候,很多同志提出來要給毛主席補辦一個五十大壽,但毛主席怎麼可能會同意呢?

隻不過,毛主席看到過于熱情的同志,并沒有嚴詞拒絕,反而辦了一個别開生面的生日宴,即不搞個人慶祝,而是來一個集體祝壽。

毛主席弄的這個集體祝壽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的祝壽人員有56位,上到朱總司令、毛主席,下到夥夫、馬夫,中間還有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等老人。

也就是說楊家嶺黨中央機關的所有50歲以上的老同志都在此列,都是壽公。

誰也沒有想到毛主席會搞這樣一出,但可以确定的是,這次集體祝壽是非常好的,它向所有人傳達了一個訊息:隻有為人民大衆服務的人,才配得上受人民大衆的尊敬。

這種别出心裁的祝壽方式也向很多人表明了毛主席的一個态度,即不搞個人祝壽。

但這就像是一場拉鋸戰,大家在找理由為毛主席祝壽,毛主席也在找理由拒絕過壽,這種有關生日的較量在建國之前的幾年時間内一直在發生。

比如1947年解放戰争時期,解放區的同志想為毛主席祝壽,同時也慶祝幾場戰争的勝利,毛主席是這樣說的:“為我祝壽打漂亮仗,不為我祝壽就不能打漂亮仗嗎?”

至于為何不能搞個人祝壽,毛主席說得很明确:

一來戰争時期流血事件太多了,應該紀念他們,而不應該搞個人祝壽;

二來大家都沒有糧食吃,這樣的時候搞個人祝壽活動,是脫離群衆;

三來毛主席認為自己才五十來歲,還大有活頭,不需要祝壽。

總之,就是不過壽。

那麼,解放之後,到那時再祝壽可以嗎?也不行,因為在毛主席看來,大家完全可以将搞個人祝壽的心思和時間放在搞革命事業上。

是以也是從1947年開始,毛主席明确表示:不準中央機關為他的生日請客吃飯;不許以任何形式為他歌功頌德。

在毛主席看來,他是黨的幹部,應該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國家和人民身上,而不是搞什麼個人祝壽。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建國之後,毛主席不忘初心,一直在嚴格自律,帶頭遵守黨内不公開祝壽的規定,這并不是說真的不過生日,隻不過不公開過壽,也不收禮,而隻是在家裡和家人或者從業人員吃個便飯。

當然,毛主席畢竟不是普通人,他的位置決定了很多事情都必須考慮到國家和人民,而不是自己。

是以毛主席的生日,家人出現的時候都是很少的,大部分時候都是和身邊的從業人員一起吃頓飯,飯菜很簡單。

建國之後,毛主席的生日菜單都有專門的記載,真的是簡單至極,甚至有些寒酸,都不及普通人的生日宴。

比如1952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59歲生日,這一天毛主席請保健醫生王鶴濱吃了一頓生日宴,餐桌上的飯菜很是簡單:腐乳、醬菜、辣椒三碟小菜和一碟牛肉,還有面條,以及半杯紅葡萄酒。

誰能想到這就是毛主席59歲的生日?

毛主席和王鶴濱聊天的時候,葉子龍來請示,有國内國外的祝壽電報發來,毛主席直接說:“收下來,都不見報。”(這也是後來毛主席的一貫主張)

如果說59歲的生日隻有王鶴濱一個人陪在身邊,那麼60歲的生日則熱鬧多了,盡管,毛主席在1953年八月的全國财經工作會議上做了規定:

“一不做壽,做壽不會使人長壽,主要是把工作做好;二不送禮,至少黨内不要送;三少敬酒,一定場合可以;四要少拍掌,不要禁止,出于群衆熱情,也不潑冷水;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與馬、恩、列、斯平列。”

但這擋不住毛主席身邊從業人員的熱情,1953年的12月26日這一天,毛主席身邊的警衛人員早就想好了為毛主席好好慶祝一下。

當然這個慶祝也僅僅是小範圍的,是以毛主席并沒有拒絕,而且還表示請身邊的從業人員都來參加,這從業人員不僅還包括秘書同志,就是燒鍋爐的勞工也都算在内。

大家一起和毛主席吃了一頓便飯,算是為毛主席慶祝生日,但同樣的,在毛主席的60大壽上,也隻有毛主席身邊的從業人員,他的親屬都沒有被要求參加。

這也是毛主席細心考慮的結果,如果邀請親屬,邀請哪些?哪些不邀請?如果都邀請來,很容易就變了性質,不再是什麼家常便飯,而可能變成一種公開的個人祝壽,這不是毛主席想要的。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是以大部分時候,毛主席生日當天,他都不會請親屬吃飯。

但也有例外,比如1963年的12月26日,這一天是毛主席70歲的生日,按照我國的傳統,七十大壽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生日,是以毛主席決定辦一個小型的家庭生日宴。

生日當天,毛主席在菊香書屋準備了兩桌便飯,除了毛主席的親屬之外,他還專門邀請了四位八十歲左右的老人,分别是:81歲的中央文史館館長章士钊、81歲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潛、77歲的王季範(毛主席的表兄兼老師)、82歲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葉恭綽。

而且因為他們都是八十歲左右的老人,年事已高,出門多有不便,是以毛主席特意叮囑可以每人帶一名子女前來,于是章士钊和程潛都帶了女兒,而王季範則帶着孫女來參加毛主席的壽宴。

此次壽宴依舊是家常便飯,除了上面幾位,還有毛主席的女兒李敏一家以及侄女毛遠志一家、身邊的從業人員和警衛幹部等。

根據當天的菜單記載,這一天的壽宴雖然人數比較多,比較熱鬧,但并不鋪張,既沒有山珍海味,也沒有名貴酒水,就是毛主席平時喜歡吃的菜,再加上幾道有祝壽意義的菜:

青椒炒臘肉、幹燒魚、鍋塌豆腐、草菇菜心、葷素拼盤、拳雞壽面,以及紹興花雕等。

飯後,毛主席還特意換上那套淺灰色的中山裝與大家一起合照留念,算是為他的七十歲生日留個念想,這個生日雖然低調、簡單,但很溫馨,很是符合毛主席的一貫作風。

生日宴後,毛主席還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大家都不做壽!這個封建舊習慣要改革。做一次壽,這個壽星就長一歲,其實就是少了一歲。不如讓時間偷偷地走過去,到了八九十歲時,自己還沒有發覺,這多好呀!”

由此可見毛主席對生日的态度,他幾乎從不在生日當天請黨内的同志吃飯,一旦口子開了,很可能生日宴就會變成公開的祝壽,是以大部分時候,毛主席隻在生日當天請身邊的從業人員吃飯,偶爾也請親屬吃飯。

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毛主席的71歲生日。

1964年的12月21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适逢毛主席的71歲生日。

大家都知道中央有規定,中央上司人不做壽不收禮,是以有些代表就開玩笑讓毛主席在生日當天請客,毛主席一開始是猶豫的,後來經過深思熟慮,毛主席決定請大家吃飯。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當然,參加生日宴會的人員名單都是毛主席親自拟定的,雖說一開始的目的是慶祝他的71歲生日,但當他決定請大家吃飯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另外的想法。

毛主席曾經這樣總結這次請客:“今天既不是請客,也不是祝壽,而是實行‘四同’,我用我的稿費請大家吃頓飯。我的孩子我沒讓來,他們不夠資格。這裡有勞工、農民、解放軍,在一起不光吃飯,還要談談話嘛!”

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費自費在人民大會堂的小餐廳裡請了三桌,一共是三十餘人,有中央的上司同志、各大區主要負責同志,也有少數部長、勞模和科學家等。

包括周恩來、朱德、陳毅、鄧穎超、董加耕、陳永貴、邢燕子、王進喜、錢學森等。

席間,毛主席談了很多,這實際上已經不能稱之為壽宴,而是一次特殊的會議,另一次的特殊發生在1966年的12月26日,毛主席也是搞了一個會議,但相比于1964年的規模小了不少,周恩來并沒有參加,也是為數不多的特殊生日宴會。

很快,随着時間的流逝,毛主席步入八十歲之列。人們對他生日的關注度也增加了很多,就1973年12月26日來說,有超過一百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司人發來賀電、賀信,甚至還有上司人送來壽禮,但毛主席一概采取慣常的主張:不見報。

國内的百姓也想為毛主席慶祝,隻不過不能送禮,隻能想各種辦法來傳達對毛主席的祝福,毛主席的故鄉韶山更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年毛主席的生日都會送來長壽面。

這壽面很有特點,一根就長達十米,盤成一個圓形,放在盒子裡,然後送到中南海。

這些禮品也好,賀電、賀信也好,毛主席很少親自過問,一般都是整理成專門的賀單呈送給他。

至于禮品,毛主席從來不會留下,都是上交到專門負責禮品的部門,統一處理。

如果是食品或者水果,毛主席就會讓人送到幼稚園或者送給身邊的警衛人員,他自己是不會留的,也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

盡管世人對毛主席生日的關注度很高,但毛主席依舊故我,即便是八十大壽也悄無聲息的故去了,第二年的81歲生日也是如此。

當時毛主席在長沙,而早已經住進解放軍305醫院的周恩來在12月份抱病飛長沙和毛主席商談四屆人大事宜,得以陪毛主席過了81歲生日。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晚上的時候,周恩來更是自己掏錢請湖南方面的負責人和接待處從業人員吃飯,讓他們照顧好毛主席的生活,保證毛主席的休息。

毛主席的81歲生日也是很有紀念意義的,晚飯後,毛主席和周總理兩個人促膝長談,這就是著名的長沙決策。

不久之後,周總理又飛回北京進了醫院,自從再也沒能離開醫院,而毛主席的身體也每況愈下。

1975年,毛主席摘除白内障手術雖然做得很成功,但這僅僅讓毛主席重見光明,但他其他方面的問題愈加明顯。

比如說話困難,發音極不清楚,隻能依靠身邊從業人員從他的口型和表情等進行揣摩,然後表述出來,如果正确,毛主席就會點頭,或者毛主席自己用筆寫出來。

再就是走路困難,沒有從業人員的攙扶,毛主席一步也走不了。

他是真的老了,歲月的風霜摧殘了他的身體,皺紋爬滿眼角眉梢。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毛主席迎來了他的82歲生日。

人越老越渴盼親情,渴望甯靜,毛主席也不例外,他希望自己的兒女能經常來看看他,和他聊聊天。

所謂天倫之樂不過如此。

12月26日一早,李敏和李讷就到了遊泳池,還有早就等候在遊泳池的毛主席身邊的從業人員,大家聚在一起。

歡聲笑語飛進了毛主席的耳朵,他雖然說話困難、行動不便,但看到身邊的從業人員和親人都在,他内心是喜悅的。

毛主席的一生,于親情一事上總是失去得多,得到的少,即便是建國後,毛主席也沒有享受到多少的親情之樂。

他一生有十個孩子,但到了晚年卻隻剩下了三個,還常常無法陪在他的身邊。更多的時候,應該說一直以來,陪在毛主席身邊的都是從業人員,于他而言,從業人員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而在1975年12月26日這一天,從業人員和毛主席的兩個女兒都聚到了遊泳池,這對于毛主席來說自然是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人都到了之後,廚房裡很快将今天的壽宴端上了桌,并沒有什麼特别的菜,依舊是毛主席經常吃的幾樣菜,另外又添了幾樣菜,這就算是壽宴了。

除了菜還有一樣不可或缺的吃食,那就是長壽面。

毛主席生日時候的長壽面大部分都是中南海的面點師傅田樹濱擀出來的。田樹濱做了一輩子面點師傅,手藝精湛,做出來的面食松軟可口,毛主席很是喜歡。

田樹濱一大早就守在電話旁邊,一門心思等着遊泳池的召喚。

很快,電話鈴聲就響起了,負責毛主席生活事務的吳連登給田樹澄打來了電話,田樹濱一聽是對方是吳連登,直接說:“喲,你現在才來電話啊,今天是主席的生日,我一直守在電話旁邊哩。”

吳連登也說:“你趕緊過來吧。”

挂了電話之後,田樹濱帶着自己早就準備好的面食工具就到了遊泳池的廚房,很快就将毛主席要吃的長壽面擀好了。

田樹濱擀的長壽面根根分明,長度适宜,粗細均勻,筋度适中,下到鍋裡之後一根也不會斷。

這是田樹濱引以為豪的手藝,他幾乎從來沒有失手過。

他擀好長壽面之後,就等在那裡,隻等着毛主席說要吃飯的時候下到鍋裡。

很快,毛主席吃菜吃的差不多了,他交代要吃面,田樹濱将長壽面下到已經滾沸的鍋裡,就在這個時候,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那些長壽面下到鍋裡之後,還沒等攪拌,就全部碎了,一節一節的,竟然找不到一根是完整的。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饒是大家見慣了大場面,但也沒有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廚房裡的吳連登、龐師傅、于師傅、韓師傅都驚呆了,站在那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而田樹濱看着碎了一鍋的面條,忍不住淚流滿面,喃喃地說:“不得了了,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這輩子從來沒做過這樣的面條。”

他的聲音很低,但卻在廚房裡清晰可聞,大家都沉浸在悲傷的氛圍中,後來的吳連登回憶說:“面條碎在鍋裡,這是天意,還是巧合?真的說不上是什麼道理,但那的确是主席最後一個生日。”

廚房裡發生的事情,毛主席等人是不知道的,他隻等着吃長壽面,但另外擀長壽面是來不及了,是以大家收拾好心情,重新煮了挂面。

據吳連登說,手擀面換成了挂面,并沒有引起毛主席的注意,他吃得很香,一直到病逝都不知道那并非是什麼手擀面,而隻是挂面。

實際上,手擀面和挂面的差別還是很大的,但是當時的毛主席,身體情況不容樂觀,觀察力和敏感度有所降低,是以并沒有察覺到這一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天的中午,江青也進了遊泳池,見到了毛主席,還帶來了兩道毛主席喜歡吃的菜,分别是胖頭魚湯、肉絲炒辣椒。

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愛吃紅燒肉,其實毛主席還喜歡吃魚,他一生不知道吃過多少魚,有一次,他還對身邊的護士長吳旭君說:

“我在世時吃魚太多,我死後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裡喂魚。你就對魚兒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吃肥了你們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叫物質不滅定律。”

毛主席的幽默逗笑了吳旭君,當然這是玩笑話,但也能從中看出,毛主席确實愛吃魚。留下來的很多毛主席菜單中,都有魚的出現,什麼魚湯、魚凍、紅燒魚、清蒸魚、油炸魚等。

毛主席最後一個生日:長壽面碎在鍋裡,江青帶來的胖頭魚湯獲青睐

至于說毛主席愛吃什麼魚,他年輕的時候喜歡吃鯉魚,當然也常吃邊魚、鮑魚、青魚等,而晚年則喜歡吃鳙魚,也就是胖頭魚。

胖頭魚性溫,暖胃,有保護心血管的功效,益智抗衰老,它最好吃的部分在魚頭,頭大而肥,肉質雪白細嫩。

毛主席經常喝用胖頭魚熬的湯,即胖頭魚湯。

江青還是比較了解毛主席的飲食習慣的,給毛主席送來了他愛喝的胖頭魚湯。

毛主席嘗了一口胖頭魚湯,情不自禁地說:“胖頭魚湯好香哦。”為此,毛主席還堅持自己用勺子舀湯喝,這倒是讓大家沒有想到的,足以看出毛主席對這胖頭魚湯的喜愛。

見到了親人、吃到了愛吃的飯菜,這一天對于毛主席來說,是非常高興的,這樣的生日是他所喜歡的,他希望明年的生日,依舊能過一個這樣溫馨快樂的生日。

然而,毛主席沒有等到83歲的生日。

1976年的9月9日零點10分,毛主席永遠地閉上了眼睛,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國家和人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