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農曆臘月廿一,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萬埠鎮下莊村村民胡蘭蘭回到家裡,放下手裡頭剛剛置辦回來的年貨。
跟往年不一樣,胡蘭蘭(化名)的年貨不再“寒酸”,香菇木耳、豬肉牛肉、瓜子花生、臘肉香腸……大包小包地堆滿了桌子。孫兒們争搶着拿走了一袋水果,奔出了門,留下胡蘭蘭一個人在家裡。
目送着孫兒們離去,胡蘭蘭對着年貨一一清點,把三隻闆鴨整齊地穿在一根繩上時,她輕松地揚起了嘴角——
“今年年夜飯闆鴨管夠。”
說出的這句話,胡蘭蘭期盼了有些年頭,今年64歲的她,去年的這個時候,還戴着個“貧困戶”的帽子。
曾經身為貧困戶的胡蘭蘭回憶起當年的窘境說道,往年過年的年貨開支,一分一毫都要計算着;家裡孫兒喜歡吃闆鴨,錢卻隻夠買一隻。每每孫兒吵着要再買,自己都狠不下心來。
“今年不一樣了,孫兒的闆鴨管夠。”
這份底氣來自去年家裡的變化。
胡蘭蘭家裡6口人,此前靠種田為生,每年微薄的收入讓生活捉襟見肘,再加上老伴還常年犯病,兒子兒媳為了生計出門在外打工,留下兩個孩子在家留守。胡蘭蘭頭上貧困戶的“帽子”戴了好些年。
去年,家裡吃上了低保,全部近5畝田全部流轉給了村裡的合作社;下莊村引進了江西省農科院下屬企業江西農科西苑實業有限公司,建成了100畝瓜蒌種植基地,胡蘭蘭在瓜蒌基地上務工,每個月都有收入,一年算下來有兩萬多元;老伴在政府的幫助下在公路上找了份工作,一個月有1200多元的收入;再加兒子兒媳在外面也逐漸上了軌道,胡蘭蘭心裡徹底踏實了。
“政策好,讓我們家有了穩定的收入,”胡蘭蘭說,“感謝黨和政府。”
胡蘭蘭這樣的貧困戶經曆的變化在下莊村并不是個例。
搬進了新家,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在幫扶機關的努力下,2020年以來下莊村剩餘3戶3人已全部實作脫貧,且收入比去年增加15%以上,都在9000元以上,遠遠超過4000元的貧困線。
當然,胡蘭蘭要的,并不隻是跨過貧困線。
馬上就快過年了,據胡蘭蘭說,她們今年還有份“年終獎”要領。瓜蒌種植項目在安義縣的扶貧産業中排在首位,不僅持續性強,而且效益非常高,“聽說,我們流轉出去的土地,種了瓜蒌後,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年前我們村民要分紅了。”
胡蘭蘭說,摘掉了帽子,告别了貧困,就要往奔小康的路上前進。“接下來,我們要靠自己,有活自己幹,能做就多做點。”
這個新年,胡蘭蘭滿臉的喜慶,不僅是新年帶來的喜慶,更是新生活帶來的喜慶。她憧憬着來年的生活,先給老伴看好病,家裡再置些新家電,對了,她說要買個冰箱,裝滿闆鴨。
轉身,胡蘭蘭挂起闆鴨,洋溢出來的笑聲傳滿了整個房子。(劉磊、楊堅)
來源: 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