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思茅一中 朱華

碧安鄉位于今景谷縣(古威遠廳)西南部,東面與景谷縣益智鄉接壤,南面與思茅市雲仙鄉隔小黑江相望,西面與景谷縣勐班鄉、瀾滄縣山水相依,綠藍相伴,北面與景谷縣永平鎮相接。

景谷碧安鄉原名碧嶺鄉,意為碧嶺青山,風景秀麗之地。1950年地方人民政府成立時,将勐班的安樂鄉劃歸碧嶺鄉,兩鄉各取一個字,故得名 “碧安”。碧安鄉政府駐地勐主街,四面青山環繞,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新中國成立前的碧安是一個商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的集鎮。清末至民國時期,是勐主商業曆史上最興旺的時期。當時,勐主鎮共有數百戶人家,城牆高築,壁壘森嚴,各種商行、攤販星羅棋布,各路馬幫來往絡繹不絕;夜間氣燈、馬燈、煤油燈徹夜通明,非常繁華熱鬧。是東出甯洱、思茅、北上鎮沅、景谷,西到瀾滄、臨滄,南下車裡(今景洪市)、佛海縣(今勐海縣)、南峤縣(今勐遮鎮),并經西南路到達緬甸、泰國。當時,在碧安資本在十幾萬至幾十萬銀元的富商大賈不下一二十戶。随着20世紀二三十年代碧安商貿的迅速發展,街道建設也有特點,突出勐主的“主”字,商家先後建立一些新式樓房,初步形成自北向南約一公裡的一條主街,加上西門順城一條,中間到北門一條,兩條南北向的街形成“王”字的三橫。正中由碧安中學到西門方向東高西低的一條正街,構成了“王”字的一豎。市場越來越繁榮,街道初步形成,但街道坎坷,與繁榮的商業貿易不相适應,結構也不完整協調,後經協商确定再建蓋街頭大倉房(大倉庫),其意是在“王”字頭上加一點,構成完整的勐主的“主”字。最終由碧安鄉紳林直中承擔大部分費用,又建立嶄新的大倉庫兀立勐主街頭。勐主街道的建設,逐漸形成了勐主街面,這一格局保留至今。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1948年勐主全景圖(龍麟提供)

一、茶馬古道的“小昆明”“小延安”

(一)“小昆明”,碧安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可與國内鎮沅、景谷、玉溪、昆明至全國各地,下可與景洪、勐海、勐遮達緬甸、泰國乃至世界各地,一時成為思普一帶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之中心,且碧安氣候宜人,又處瀾滄江與威遠江、小黑江鄰邊加之水資源豐富,勐主周邊水井衆多,在農耕時代無疑得天獨厚,造就碧光物産豐富,走商販旅絡繹不絕,經濟發展較快,被稱之為“小昆明”

(二)“小延安”

由于商貿繁榮,往來商旅衆多,黨組織活動較為便利也較為隐蔽,為開辟思普區(包括現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全境及玉溪市、臨滄市部分)地下黨和革命武裝鬥争的提供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人在碧安曆史上畫上濃墨一筆,諸如碧安“國際聯絡官”——劉亞南,勐主革命鬥争引路人——何宏年, 普光部隊政委——昌恩澤,勐主支部武裝委員——史克明,同時也有享譽中外一系列民主革命故事,歸國華僑黨支部,景瀾六(景谷縣、瀾滄縣、六順)軍政委員會,中共歸僑黨組第一批回國人員到達勐主,與勐主支部共同上司開辟景瀾六一帶地區工作,成立普光部隊,形成在黑暗中指引和指揮瀾滄江兩岸各族人民推翻反動統治的堅強上司核心和戰鬥指揮部,配合全國解放的偉大使命。碧安當時被稱為思普地區的“小延安”。

二、碧安茶馬古道遺址及追尋

長堤緩步望春華、楊柳依依經斜。 細縷抽來堪系馬、輕煙萃處漫藏鴉。留人偶爾開青眼,映水依稀護碧紗、借問先生何處去,夕陽影裡兩三家。此景離廳屬四百裡、在勐主城西門外,有堤長五裡有餘。兩岸多植柳樹。其中三注水灌田、每春夏柳色青碧,望之,若雲若霧、黃鵬多集于此。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現在碧安小河邊常見的楊柳樹依然蔥郁(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索碧安古圖(猛主城圖)核心區可看到,有東南西北四門,而出入勐主行成四進四出,下面古今地圖談談各路重要情況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勐主複古圖(龍麟提供)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碧安地圖(龍麟提供)

(一)北路

1.從北出發途經 北門水井——“井”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與井最為關聯的是水,水是與人們繁衍生息密切相關,在中國人傳統文化中,重土安遷,鄉土情結非常重濃郁。古語曾說:"九夫為井,四井為邑,改邑不改井"。可見水井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水井就這樣漸漸成了人們心目中故土家園的象征。當一個人要遠離家鄉,自然是背對着那口水井而行,漸漸遠去,直到最後那口井消失在視野中,是以,"背井離鄉"一詞就這樣應運而生了。短短四個字,涵蓋着無奈與對家鄉的留戀。就這樣,井這個概念就在故土難離的情懷中不知不覺成了家鄉的代名詞了。是以曆史上碧安人民對挖井這件非常慎重,如挖井需注意:如選址、開挖,、時間、井口大小,深度、維護、土質等,如選址,選址前請有德才的先生沐浴齋戒三日開光算一良辰吉日…………可以說“井”是碧安人民智慧的展現,同時也是碧安飲水史上的重大變革。也翻開了碧安曆史用水的新篇章,這也是碧安人民戰勝大自然的一次偉大勝利。如北門水井,一旁有人們平時祭祀時祈福挂願的樹,這棵樹并不是很粗壯,但能寄托碧安人民積極追求幸福健康平安快樂之心,據當地老人講,原來水井傍邊有一棵需五六人合抱才能圍起來的松樹,樹齡達千年,後來自然枯逝,現在四十歲的碧安人都還記憶猶新,現在這棵樹是野生楊梅樹,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種下,據說此樹可保持,淨化水源,因樹葉具有清香味,當地人民用其葉作成傳承至今的美食“三尖角”粑粑,此樹又增加一功能——人與水的通靈。

如今井上架滿了現代化氣息引水工具,再現古今和諧共處,更是傳承與發展之間的邏輯,随着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水井周圍可見到速度變遷,但無論如何它還是人們祭祀祈福的去處。永恒的生命之泉,給樹帶來生機、财富,井水不涸,勐主香火不斷,樹的勃勃生機,人民安居樂業,他們信仰自然,進而使這個偏僻小道成了神聖祭祀陣地,石梯像慈祥老者看遍時代更替……一顆顆虔誠祭祀之心,一幕幕祭祀儀式,這裡已然成為勐主人民精神寄托的主要陣地,據說有求必應,故香火四季不斷。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北門水井及旁邊野生楊梅樹(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北門水井旁邊一戶保留較完整的古民居(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2.出北門水井至中寨水井 ,井被歲月的風沙塵土湮沒,隻剩下一片蒿草在微風下搖曳,頑強的生命力與時代鬥争着。古井以它的溫潤和樸素見證曆史。填滿無數的勐主勤勞質樸的故事和訴說曾經輝煌。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茶馬古道遺址(中寨水井)(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3.北門途中,上寨資源豐富,也是勐主留下寶貴的财富,古井古橋留下頗多,看水井裂開的石闆 ,野草倔強地從中間鑽出 ,展現碧安人民不屈不撓剛毅堅強的精神。古井以它的溫潤和樸素見證了曆史悠久。一幕幕情景再現,看勐主人民正用葫蘆瓢舀水,體貌粗糙,亦綻放原始樸素的友善光芒。舀着純淨的、透明的古井水,甯靜與放心須臾之間侵潤全身。樸實的勐主人民與古井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親昵晨曦,享受着晚霞,時常可聽到鐵桶扭動時“吱吱吱……”的聲音,以及鐵桶落地時熟悉的“咣”的響聲。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人們漸漸遠離古井,但依然向古井不停的索取,它卻無怨無悔地默默奉獻着,雖沒有了昔日門庭若市的繁華,但它卻是勐主人民深刻鄉愁!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上寨水井(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碧安上寨石拱橋(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4.四廟堂

碧安四廟堂,一說在現在勐主街(如圖四廟堂),另說廟堂在《道光威遠廳志》中所标注位置(如圖“勐主城圖”)其門頂半身是拱形的,宛如邪穢向聖潔的渡口,每塊磚都刻有獨特的圖案,使廟帶上神秘的色情,廟頂的瓦成條狀傾斜排列,似虔誠的門徒朝拜一般,廟前方有無數台階,每個台階似乎都帶着百姓對殿堂和聖潔的尊敬,圖案漸漸淡化,曆經風霜,承載着人民的信仰,登階,仿佛看到絡繹不絕的朝拜者來到這裡,她們雙手合十,舉過頭頂,平撲台階,緻使石闆許多地方凹陷下去,穿過廟堂,感受到碧安人民的虔誠,莊嚴的廟堂洗滌人們的内心,化除雜念,“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雲曈眬”,夜色降臨,在朦胧夜霧的籠罩下,四廟堂分外沉寂肅穆, 擡頭仰望那拱形的形狀,上面附有中西文化相結合的壁畫,兩邊高大的柱體上也附有畫,形狀如此逼真,讓人如臨其境,這就是四廟堂,四廟堂與生具有傳統的信仰,如求子求财求平安求姻緣,人們前來祈求他們總懷着神聖的信仰,心中埋藏着自己的願望,對神明傾說,神明也似乎聽到他們的願望都在慢慢的為他們實作。葛然回首四廟堂依舊如此光亮。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四廟堂遺址(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5.陳家大院

開明人士陳華早的住址, 建于1947年,由一座主樓及東、西兩面三座廂房構成,是典型的家居轉角合院建築風格。陳家大院是早期勐主地下黨組織的秘密活動地點為地下黨組織提供會議場所,幫助儲備革命活動的物資,是碧安鄉開展革命活動的重點地點。 一座由中西合壁的,有着悠久曆史的古院落沉澱着歲月的痕迹,寄托着鄉土情懷,承載着文化印記,也有着極具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的傳統院落建築。近百年來,無不經受着風雨的侵蝕,即便如此 ,它也被保護得較為完整。從它的建築風格來看,中西文化相結合,完美地展現出了中西文化各具特色,互相融合的特點,诠釋了中西文化交流對雙方的影響有着積極作用,促進了文化交流,也間接地促進了經濟貿易的交流,促進社會發展。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陳家大院(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陳家大院碑注(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6.望天吼(墳前,驿站)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内閣。當時的内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禦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隻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于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隻得湊合“據以複命”回答說:①赑屃(bi,xi):②螭吻(chi,wen):③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④狴犴(bi,an)⑤狻猊(suan,ni)⑥饕餮(tao,tie)⑦睚眦(ya,zi)⑧淑圖(shu,tu)⑨貔貅(pi,xiu)(《一麓堂後稿》卷十二) 望天吼即龍之第三子,本名蒲牢。在古代中國民間,望天吼一般作為鎮墓獸出現, 皇親貴族的墓裡一般都有望天吼的造型來鎮墓、辟邪。望天吼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種吉祥、美觀、威武、雄壯、 不可欺淩的形象。置于頂端的承露盤上蹲立着神獸就是“望天吼”。其面向北方, 正對着南,稱為“望君出”,面向南方,稱為“望君歸”,被老百姓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期盼着遊子回歸,保佑人民安甯,守護勐主人民健康,幸福,快樂。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碧安茶馬古道遺址,陳姓大墳前望天吼局部(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茶馬古道旁陳姓大墳前望天吼全圖(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2. 西路

(1)水閣橋

世間事态變化萬千,曆經滄桑,古橋依舊屹立不倒,它們造型獨特,形狀千姿百态,把河的兩岸連接配接在一起。飽經風雨的侵蝕,古橋下流水涓涓,望古橋木制的房子,溪水象調皮的孩子不時按摩着橋基。遙想在這裡談笑、 乘涼,拉家常,木橋就像把遮天大傘,僻護着橋上的人們。社會生活不斷變化,曆經也在變化,看似變了實則沒變,飽經滄桑,古老的橋身增添更加堅固的護欄,木柱變石柱,被歲月打磨光滑圓潤,而那兩孔流渠就像洞察世間百态的雙眼依然保留着,或許是對曆史見證,兩旁攀着許多蒼綠的嫩植,猶如未長大的孩子說着保護媽媽之類的話語,不讓洪水敵人入侵,水草也不甘示弱雖它嫩綠多嬌,但也加入保護媽媽的行列,使這座橋媽媽顯得更加古雅、脫俗。它依舊迎來送往,像一位戰士一樣堅守自己的崗位。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水閣橋原貌(龍麟提供)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現在水閣橋,使用橋墩依然是原橋墩(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2)三友橋

三友橋.七律(陶士彥)“随江合流修圍橋,林陳陶姓三結交。水有源頭通夜,人從人口放步跑。亭中長椅相對列,坐上遊客絮語陶。遊客歡談情不盡,眼看明月轉家遙。”載滿着曆史的古橋座落在青蔥的樹間,它是中西合璧建築的典型代表,是中國鄉村變遷的見證。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頻繁,橋便是其建築交流的産物。屋角微微翹起,給人以翼角如飛的感覺,既可陽光充分照入,又可使流水借抛物線流向遠處。通俗嵌入宗教文化,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又展現着曆史勞動人民的智慧。 現如今,橋下小溪默默奔向遠方,而土木結構已然被鋼筋水泥代替,周圍擺放着幹淨整潔的垃圾桶。它靜靜的在那裡注視着,見證勐主人民和鄉村的變遷,祈禱鄉村美好永恒。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三友橋原貌(龍麟提供)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修繕後的三友橋(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因由林直中,陳耀武,陶士彥三人合建,故稱“三友橋”

(3)窩羅箐

美的不光是橋本身,就連橋下也是一幅幅迷人的畫卷。河的橋底下,頗具匠心的大自然邀請水草與小樹做伴,她,從不孤獨,春天的嫩草剛給河床鋪了張柔滑的綠地毯,夏天的花兒就迫不及待将它裝點成五彩。秋天,河床裡的蘆花汀草茫茫一片,給你以走進花世間的錯覺,連心也為之開闊。而兩岸,循堤岸建起了秀麗多姿,風采迷人山水田園或紅或綠的灌木被修建成美麗的造型;小路延伸出,像苗條少女一般迎馬幫和客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很多東西都異如從前。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窩籮箐石拱橋(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窩籮箐橋面(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4)西門水井 解放戰争時期,碧安是景瀾六解放戰争重要據點,如今的西門水井成為了“紅井”,不僅供勐主人民和農牧,還肩負着過往客商的飲用。井中的水含有淡淡的鹹味,傳說當時碧安人民抵抗入侵土匪,保衛家園時,将士戰鬥鮮血彙聚于此,迅速填滿井,這樣井水變鹹,這展現碧安*為尋求光明、勇于抗争、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飲用此井水,能得幸福長壽,但必須沐浴更衣齋戒三日方可取水,以敬勇士鬥争的偉大貢獻。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石墩是當年建井時附近建築物柱墩,(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西門水井遺址(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5)碧安茶馬古道延伸——勐班(石鑲路)

出了西門過了三友橋往前走就到了碧安至勐班的茶馬古道是人類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難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和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镌刻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馬蹄烙印,訴說着千秋史話,閃爍着華夏榮光,更幻化成炎黃子孫崇高的民族精神!勐班——碧安(碧安——勐班)茶馬古道“石鑲路”,位于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彜族自治縣勐班鄉與碧安鄉之間,長度3千米。距離景谷縣城106千米,距離勐班鄉5千米,距離碧安鄉3千米。194新中國成立以前,是連接配接勐班——碧安(碧安——勐班)的重要商務茶馬古道,也是碧安通往國内外的重要商務茶馬古道。據說修建此路由當時鄉紳、開明人士羅正明倡導而建,為解決勞動力問題,特别是搬運石頭或者石闆就動用了犯罪分子,給他們建功贖罪的機會,搬運石闆則根據所犯罪行的危害大小決定多少和遠近,解放前,勐主街的商業、手工業最興旺發達。當時,勐主街商行、攤販沿街密布,各路馬幫往來經商、絡繹不絕,非常繁華熱鬧。因為地處交通要道,成為了雲南省南部地區與緬甸、泰國通商的重要通道,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驿站。重走勐班——碧安(碧安——勐班)茶馬古道“石鑲路,是關注偏遠村落漸漸流失的非遺文化,與走南闖北的馬鍋頭圍爐煮酒,在芳草連天的松濤裡打馬而過。也是回味古道上的遊子與文人騷客的對話。“馬鈴蹄聲靜已遠/松濤搖醒遊子吟/石闆傳誦紅色夢/昨日故裡俏佳人”;“驿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着風和雨。無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宋朝:陸遊)”特别是感受大自然與人類傑作的天人之合,享受大自然的美麗與清新,釋放工作與生活的勞累,敬畏勞動者改變自然的精神。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碧安至勐班石鑲路(勐班中學馮校長攝于2021年4月3日)

3 南門、東門

羅正明客棧,坐落在莽莽蒼蒼無量山餘脈的勐主小鎮,依山為建,群山環繞,氣候宜人,瀾滄江、小黑江将它的東西南三面圍成“U”字型。憑借着自然天塹和屏障,解放前的勐主遠離于國民黨統治勢力中心,安甯詳和的鄉民自治環境,為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經商緻富的好手不斷湧現,無論是在滇西南邊境、昆明還是泰國、緬甸都有勐主商人的行蹤,這裡成為了南北物流中轉站。為保護當地工商業的發展,勐主成立了以羅正明為首的商會,建立羅正明客棧,馬幫和各路商人,遊客必來客棧住宿,打着三角形的會旗,羅司令的威名就會讓各方土匪聞風喪膽曆史長河源遠流長,在你眼中看似不起眼的一道大門,實則卻見證了曆史衆多的風雲變化。留下了幾代人的足迹。古有馬幫在此歇息,五湖四海歡聚一堂,細數途中的無限風光。近有無數愛國革命志士堅守在此,支撐起中國革命堅強後盾。

情報從這送出,保障革命的正确決策,現有無數遊客在此遊賞,紅色精神流淌在人們心中,昨日的曆史浮現在我們的眼臉。西式建築與中式建築風格的完美碰撞,是優秀文化成果的互相融合。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羅正明客棧(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羅正明家客棧碑文解釋(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羅正明遺物(羅永攝于2021年5月22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羅正明同志遺物(羅永攝于2021年5月22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羅正明同志遺物(龍麟攝于2021年5月22日)

(2) 碧光中學

勐主,在民國時期是瀾滄、六順、思茅等縣通往景谷的要塞,又是内地外出緬甸的必經之地,商業較為發達,商賈雲集,殷實人家頗多,開明的紳民們認識到:地方經濟之繁榮,缺的是有文化的人。為此,以羅正明為首的一些地方紳士商定,籌款每年保送一批品學兼優的高小畢業生到昆明深造(每人以600塊大洋作為學習費用,1943年首批選送了劉國桢、張太康、楊春和等9人赴昆明學習)。事後,當地紳士林如标等人建議:采用保送升學的辦法困難顔多,不如向外聘請教師就地創辦中學方為長久之計,此建議得到紳民的贊同。1944年5月,經紳民籌商,決定開辦中學。推舉羅正明為校長,并成立校董事會,陶士彥任董事長,林如标任常務董事,成員由陶士榮、舒代富、劉亞南等19人組成,着手動員捐款,拟定學校組織章程,确定校址、校舍、校名、分工等問題,決定建蓋兩樓一底一幢正房、一樓一底兩贛廂房。1945年2月,校舍落成。因羅正明在勐主及江迤一帶名聲影響大,故以碧嶺鄉的“碧”字和羅正明字“光亮”的“光”字合起來定名為“私立碧光中學”。聘請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生高傑夫為教務主任,委托常駐昆明的陶鑄瑪先生在昆明登報,重金聘請教師和制作校徽。第一批教師為胡文靜、夏純芝、姚家碧、劉景松、徐子龍、陳建華、陳春田(馬來西亞華僑,校歌作曲者)、歐陽熙、李開運、高傑夫。同年9月份開始招新生一班32人,同時辦一班高小畢業生實習班34人。在偉大的解放戰争中,碧光中學是勐主黨組織上司景瀾六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黨組織的許多同志即以“碧光中學教師”身份前往勐主開展革命工作的。在黑暗中指引和指揮瀾滄江兩岸各族人民推翻反動統治的堅強上司核心和戰鬥指揮部。圓滿地完成了迎接主力部隊的到來錄随合全國解放的佛大使命當廚勵主被稱為思普地區的“延安,碧光中學被譽為“民主堡壘”和培養革命人才的“紅色搖籃”。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碧光中學(羅永攝于2021年5月22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勐主革命思想之源(羅永攝于2021年5月22日)

(3)清水河 縱然風吹雨打,你依舊屹立在那,架起人們心靈的橋梁;縱然曆經風霜,你依舊屹立在那,架起人們美好的生活;你是橋,卻又不是橋,更像是古時外出征戰的勇士,幫助橋兩邊的文化交流;你是橋,卻又不是橋,更像是碧安人民精神的展現,傳承着一代又一代碧安兒女不屈的精神。你與橋邊雜草相伴,與泥濘小路相連,與各行各業的人們打交道,展現着您的作用與精神。曆經曆史沉澱的你,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見證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遷。不管過了多久,“你"依舊屹立着,依舊奉獻着,依舊堅守着!

悠悠轉轉來到這清水河石橋旁靜候,聆聽歲月斑駁留下的聲音,仿佛聽到釘錘重擊在頑石上傳出的雷霆的聲音,似聽到人們氣喘籲籲呼出的轟隆的聲音,亦或是汗水打擊在地的清脆的聲音,思緒回轉,那一塊塊方方正正的橋基石,他們純手工打造,堅硬無比,象征着一個個堂堂正正的碧安人不屈不撓頑強拼搏,清水河橋依舊靜靜地伫立在這,經久不衰,曆久彌新,它幫助多少苦難中的人們度過了危難的時刻啊,這就是碧安的堅韌,這就是清水河石橋。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清水河石橋(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麻黑雙拱石橋(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4)雲中 遠遠望去,似強勁的肌肉拉攏銜接過去和今天,給雲中子弟染上了瑰麗的色彩。雲中的橋由青石砌成,橋邊綠草如茵,陽光灑在橋面,身上像是披上一層銀絮,猶如通往仙境一般,又好似曆經滄桑的駝背老人,見證雲中的曆史,人們快樂的生活,妝點着家鄉,亮麗着每戶,伴随人們成長和煎煮希望,送走了貧困,迎來了富裕,或許又送出了一批批優秀的雲中人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雲中石橋(龍麟攝2021年5月1日)

(5)磨刀河

山水田野,村落莊影,一派與世無争的繁榮景象,環顧四野,雲霧從山腳下奔向太陽,如仙居一般。這裡的水清路綠土黑,滋養着世居村民,也給途經的馬幫提供了豐富的解渴填肚資源。雖海拔低,但并不影響純天然空氣給人帶來沁人心脾的清爽,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養生的好地方。

回望曆史,磨刀河石拱橋建築年代已不可考,但外貌看曾是被騾馬踏出深槽的古道,這裡幽靜美好,馬鈴兒響徹深谷,令人驚歎,感受曆史遺留的幽靜美妙和奇迹。因為馬幫途經于此,為更好地前行,他們披荊斬棘,難免刀盾人疺,就此河裡用石頭磨刀,也借機休息片刻,故磨刀河這名由此聞名于今。現在,磨刀河的路平坦寬闊,随着曲徑通幽的小徑一路尋去,我們可以聽到蜜蜂的嗡嗡哼唱聲,這是因為這裡有養蜂基地和一群勤勞的村民。他們利用這裡獨特的地理優勢,艱苦奮鬥,創造了他們美好的生活。這裡四季如春,山清水秀,水流潺潺讓人們既感歎大自然的饋贈,又為曆史的奇迹驚歎。

從古至今,雖是一條“羊腸小道”,卻是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是馬幫重要通商之道,也不知為多少到馬幫服務,更知交流多少經濟文化,總之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茶馬古道是個博大精深的話題,它遠看它已經與田間的泥土融為一體了,近看它的磚蘊含着古老而神秘的氣息。它是一碧安創業精神,是一種碧安人民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是一種不畏艱險的勇敢精神。

馬幫行于途中 ,披荊斬棘,與獸匪賊作鬥,最友善武器便是刀,常用則鈍,而這裡沙石更宜磨刀,故此地名稱磨刀河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磨刀河路段,茶馬古道遺址(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6)歇場

馬幫長途跋涉,曆經萬水千山,沿途有些地方的水有毒,有些地方的草有毒,有些地方甚至連土都有毒。于是,隻有靠人的聰明機警和騾馬的經驗,才能避開那處處隐藏的危險。如果是新騾馬,僅毒草就足以要了它們的命。條件很艱苦,但對馬幫人來說,人有住,馬有食,已經是相當不錯了。更多的時候,馬幫走在前不着村,後不着店之處,馬幫人隻好将馬趕圍成一圈,馬幫就在旁露營,如此經年累月,形成馬幫重要西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生起一團徹夜不息的,我想它的存在,它承載過的商貿營運,也一定為當年那些栉風沐雨、艱難行走在崎岖山道的跋涉者,銘刻上一道深厚的曆史符号。

(7)渡口

接送馬幫茨竹林——雲仙,“一條大河波浪寬”,若無橋梁連接配接,景瀾六三岸交通将從此隔絕。碧安光明村白雲渡口就這樣出現了,它連接配接瀾滄江小黑江,(現在因糯紮渡水電站的修建而淹沒)置渡船若幹、渡工幾名,以濟往來。早前,渡口很窄,擺渡的工具僅是簡單制作的小木船或竹筏,汛期時的渡口河流很湍急,每年皆有小木船被河水沖翻而造成溺水死亡的現象。随着勐主經濟政治和文化衛生教育的發展,渡口一下子繁忙起來,小木船與竹筏适應不了客流與物流的需要,聽老人說,多年之前就傳說要在白雲渡口修建一座大橋, 打通景瀾六。這個傳說延續了幾十年終究沒有實作,故白雲渡口成為兩岸集市貨物的通道和當地人民走親訪友的聯系重要紐帶,渡口便成為貨物集散地了。每天從這裡通過的不僅僅是挑着幾十斤貨物和閑散訪友的人們,同時也有衆多東南亞朋友及版納瀾滄思茅一帶的朋友同胞,他們把茶葉及其它貨物運到渡口,再通過馬幫等輾轉于各地。渡口成為兩岸經濟迅速發展的見證者!!

三、碧安古道紅色文化

(一)歸國華僑黨支部

1948年,泰國銮披汶政府在曼谷制造了“6.15”事件,逮捕、驅逐中共在泰國曼谷華僑學技、社團工作的中共黨員和革命知識分子。在曼谷一帶尋找共産黨員的劉亞南經多方努力,并得上級決定,由劉亞南帶領回國,為工作,在回國前成立“歸僑黨組”,共分四批先後回邊區,1948年11月,第一批成員卓孟晉、許志平、李漢青等11人到達勐主、回國黨組動景瀾六地區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決定和勐主支部一起在景瀾六地區開辟革命根據地,中共勐主支部和歸國黨組深入發動群組織群衆,組織“青年團結社”、創辦《五日消息》 油印小報,大量宣傳報道黨中央、毛澤東的重大決策、訓示, 通過政治聯系,密切合作,加強了黨在景瀾六邊區的上司力量,為開展反蔣武裝鬥争做了大量工作。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歸國華僑支部黨旗(羅永攝于2021年5月22日)

(二)景瀾六軍政委員會

勐主是景瀾六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被譽稱為思普地區的“延安”,為邊區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

(三)中共勐主支部的建立

1947年4月,中共黨員何宏車等受中共思普特支派遣到景谷建立黨組織,尹樁景瀾六革命邊區根據地群組織武裝鬥魚948年4月,何宏年到動主做羅正明的統戰工作,後羅正明。傅曉樓正式投身革命。同年6月底,中共元江小柏木軍政幹部訓練班支部派肖源、昌恩澤到劫主協助何宏年開辟革命工作,成立中共思普特支碧光中學分支,即勐主支部前身,中共思普特支碧光中學分支書記,書記:何宏年,支委:肖源 昌恩澤 1948年8月,因墨江支部暴露,張孟希在磨黑反水,墨江、磨黑兩地的黨員和民青成員先後分批轉移到勐主工作。至8月底,勐主共集中了黨員23名,民青成員40餘名;9月、元江特支準許成立了中共勐主支部

(四)景瀾六軍政委員會和普光部隊的成立

為圓滿地完成了迎接主力部隊的到來和配合全國解放的偉大使命。 1948年7月,思普特支碧光中學分支按照滇南工委的訓示,決定利用羅正明的影響力和号召力,在勐主成立景谷、瀾滄、六順軍政委員會,建立了統領景瀾六地區革命武裝力量的機構。羅正明任主任委員,傅曉樓、何宏年、劉亞南及回國黨組負責人卓孟晉任副主任委員,成員有肖源、昌恩澤、許志平、林直中等人。1949年2月,根據革命鬥争需要,勐主黨組織和景瀾六軍政委員會宣布成立普光部隊,劉亞南任指揮員,何宏年任政治委員、昌恩澤任副政治委員,李漢青任政治部主任。部隊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何宏年任書記,昌恩澤、李漢青為委員。普光部隊成立後,部隊正式進入了解放思茅乃至車佛南的革命鬥争,為解放思茅、普洱、景谷等地作出重要貢獻。後來普光部隊編入二縱隊建制。

(五)碧安解放

碧安的解放離不開這些敢于鬥争,不畏犧牲之民族精英,介紹了解走在前鋒精英何宏年,男,漢族,1918年11月8日生于雲南省石屏縣一個開明知識分子家庭。 1947年4月被派到思普區景谷縣益香、勐主開展統戰工作,開辟工作據點。1948年6月後,先後任中共思普特支碧光中學分支部書記、勐主黨支部組織委員、景(谷)瀾(滄)六(順)軍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49年2月8日任自衛軍普光部隊政委,2月9日在解放思茅城的戰鬥中,英勇犧牲,時年30歲。 1947年4月,何宏年又被派到思普區工作。他在思普特支的上司下,以《雲南日報》記者的身份,以回思普探親為名,與趙國華等到景谷益香、勐住進行社會調查,開展統戰工作,開辟工作據點 。1948年6月,思普特支派何宏年、昌恩澤等同志到景谷、勐住通過争取開明人士羅正明,建立工作據點,進行革命武裝鬥争的組織準備工作。何宏年以勐班區政府助理員的公開身份作掩護訓練民兵,并在碧光中學成立勐住支部,何宏年任書記。勐住支部後改為景谷支部、肖源任支部書記,何宏年任組織委員。同時建立了統一組織“景(谷)瀾(淪)六(順)軍政委員會”,主任委員羅正明,副主任委員何宏年等。勐住支部和其他黨組織緊密合作,利用國民黨政府成立縣、區鄉“勘亂聯防自衛隊”的合法形式,派地下黨員和民青成員進入各中隊按人民軍的組織原則進行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共組建五個常備中隊和三個幹部教育訓練班,為開展武裝鬥争作了缜密的組織準備。12月,何宏年根據黨組織決定,參加召開了第二次景、瀾、六軍政委員會,會議讨論決定:立即發動武裝鬥争,戰鬥先從瀾淪打響,積極作了武裝解放思茅的準備工作。

1949年2月10日,何宏年與劉亞南等組成指揮部,率領三個常備中隊共290餘人從景谷、勐住出發,到六順黃竹林集中,何宏年代表景、瀾、六軍政委員會宣布:雲南人民自衛軍普光部隊正式成立,由劉亞南任指揮員,何宏年任政委并負責臨時黨支部工作。何宏年給部隊作了戰前動員,指戰員群情激昂,信心百倍,決心為解放思茅而戰!2月11日淩晨4時,部隊進入思茅壩子馬恩石橋,何宏年召開了臨時黨小組會和中隊以上的幹部會議,傳達了黨組織關于進攻思茅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撤退的方向以及給各中隊配置設定進攻任務後,便于晨5時和劉亞南指揮三個中隊分三路向思茅城内敵三個據點發起攻擊,連續攻入兩處敵據點,隻有縣政府的守敵負隅頑抗。何宏年在思茅南門城樓上指揮部隊作戰,得到情報:敵縣長孫接武頭天晚上帶着他的弟弟孫振武、保镖李大倫在豪紳丁啟鳳家打麻将沒有回縣政府。何宏年為了活捉孫接武,便身先士卒,不顧個人安危,親自率領戰士到丁啟鳳家搜查,沒有抓到孫接武。何宏年發現丁啟鳳家小門外菜地泥塘邊有皮鞋腳印。他又跟蹤追擊,進了王家院子。院内發現王貴家耳房床下有一雙皮鞋,何宏年帶頭沖時房門,這時藏在屋裡的孫振武向何宏年開了槍,何宏年身中三槍,不幸英勇犧牲,時年31歲,為解放思茅貢獻了他年輕的生命。 同志們看到何宏年倒在血泊中,滿腔怒火,開槍擊斃孫振武、李大倫二匪,活捉了縣長孫接武。并令其向敵縣政府據點喊話,敵保衛中隊向我交槍投降,思茅遂告解放。 對于何宏年的犧牲,戰友們無不悲痛、惋惜。羅正明說:“宏年眼光遠大,我很敬佩,可惜犧牲太早,我失去了指路明師。” 何宏年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忠心耿耿,對同志爽直誠懇,密切聯系群衆,虛心聽取幹部群衆的意見。他生活儉樸,為了黨的工作,把家庭困難置之度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腳踏實地,忘我工作,刻苦鑽研黨的方針、政策,并運用到鬥争實踐中去,時刻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談話明确扼要,對問題分析中肯,愛憎分明,鬥志旺盛,為黨為人民的事業全心全意奮鬥了終身。

四. 古道建築文化

(一)鎮獸

碧安大西門,建于清代,大西門又為“星華門”。“星華”意為星光。出自唐駱賓王《夏日遊德州贈高四》詩:“林虛星華映,水澈霞光淨。”碧安大西門當時取之為“星華門”,主要是該門位于西面,從五行上分析,“西方庚辛金”,西方屬金,中國古代天文學将“金星”列為西方之主星,金星又稱“太白金星”“啟明”,作晨星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作昏星,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西門取名“星華門”,意為承接西方金星之皎潔光華,星漢燦爛,人物輝光。寓意碧安地域人才輩出,群星璀璨。

大西門屋脊中何物之考。大西門屋脊正中有一物,為陶制品,基本資訊清楚,有邊沿部分破損。有人說為獨角獸。解釋為制品物體與獨角獸相仿,但查閱曆史資料圖檔,從當時建築設計者文化素質來看,不會不掌握獨角獸民間慣用形式,另外,獨角獸也可出現在屋脊上,應該放在飛檐上,而不是屋脊上。是以這個制品不是獨角獸。再說為飛檐。準确來說是飛檐的變形體,飛檐是中國傳統建築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從一般飛檐置放位置來,應該為對稱置放,不隻一個,應為雙數,從制品保留痕迹可看出,隻有一個放置于中間。是以說飛檐也不準确。三說鎮獸。“鎮”在此為安定之意。鎮獸有多種,水、土、墓、宅等均可放置鎮獸。碧安一地,從清代到民國瘟疫盛行,在曆史資料中記載較大的鼠疫流行就有三次,分别為1902年、1914年、1917年,其中1917年的勐主死亡500人。現在健在的碧安老人講,當時西門屋脊之制品為“都天角”,是為勐主一種疾病“羊滋病”,當時碧安人談及色變,恐怖之極,為些,當時為為祛除此病,不讓其發生而置此物。另外,從中國傳統建築來看也合乎邏輯,其制品的圖檔與現存的鎮獸形體、大小、放置位置等一緻,均為通用的意念上的抽象神獸,從這個角度來說,碧安當時建築風格與中原文化緊密結合,碧安房屋建築人才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這也可從碧安保留下來的民國時期建築中得出。是以,可以說碧安大西門屋脊制品為鎮獸。古往今來,鎮獸曆經了無數個日夜,見證了鎮上的滄海桑田,也見證了建築由中式到西式的變遷,曆經風雨的洗滌,形狀明顯,紋理清晰,可見質地較好,在當時的陶瓷藝術較成熟,是一種凝固的藝術,展現了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對曆史學上有重大意義,曆經滄桑,依舊保有完好于青瓦房上。此青瓦房位于河橋幾百米處,比鎮獸形如煙囪,興許象征通食人間煙火,又形如獨角獸或象鼻,别緻的形态是鎮上特有的象征,可視鎮河之物。鎮獸有魚鱗,整體更加形如錦鯉鳍開口張,眼鼓目圓,魚身向天翹起,尾開口,口張恰似為當地百姓及小入河,保鎮上風調雨順,向上迎天,向下為民,無論形容何物都私象征保鎮上風調雨順,鎮泰民安,好運連連。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星華門(龍麟提供)

茶馬古道——碧安篇(2021/6/8——21修改版)

置放于屋檐頂的鎮獸(龍麟攝于2021年5月1日)

(二)壽福寺:位于碧安南門外,一丘陵山包上,沿着當地的永碧公路,你便可以尋到它古老的蹤迹。從字面上看,我們并不難了解這座古寺給百姓們帶來的作用。“壽”字便是長壽的含義。當地百姓乃至如今四面八方的遊客,可以來到這座古廟中,祈福自己長壽安康,為家人祈禱長命百歲,健康生活。"福”字則是多福多财,健康之意。讓人看到福字,就會不由自主地祈禱自己及家人健康幸福。壽福寺,壽福寺當讓人幸福長壽啊!

(三)太陽廟 位于碧安東門外——先鋒雲山腰,勐主有着濃厚的文化色彩,從字面來了解,這肯定與太陽有着密切的關系。“太陽”給人帶來了世界萬物的生長,讓百姓在光明之中生活勞作。“太陽廟"的建立就是人們對太陽的感謝,對太陽神的崇拜,對太陽神,對光明,對溫暖的感恩而建立的。

(四)老君廟:位于碧安東門處是當地古老文化建築之一。曆史長河之中 它依然屹立于當地 仿佛訴說着當地的民俗風情 ,又似乎承載着當地人對老君仙的祈求幫助 也承載着百姓對他的信任 ,現在依舊保留趕廟會習俗他給人一種健康上進的文化精神 濃厚多彩的文化 讓老君廟這猶如一個慈祥老人一樣 永遠存在人們心中 。

(五)山神廟:位于碧安北門外,是給人帶來平安保一方水土幸福的一種古老建築的神廟。廟裡富有豐富多彩的文化。仔細地觀看 仔細地觀看這山神廟我們似乎感受到了山神無處不在,随處保護着這一片美麗,富饒的淨土。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人們對山神的敬畏之情 。這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自然災害現象對大自然種種奇觀無法解釋而建立山神廟來尋找自己内心的一種答案,讓自己内心得到一種安慰和寄托 。總之 這古老的傷神廟所承載的曆史文化 我們必須保護好 挖掘好它的内在精神 。

(六)觀音廟:位于碧安河上寨段旁邊,現在還有幾棵柏枝樹,觀音廟含有送子祈福之意。 觀音送子在人們心中是永久的信仰 ,封建社會時期,觀音廟一直是熱鬧之地,與社會有着密切關系,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是觀音廟熱鬧的原因之一,社會需要大量男丁勞作耕地緻使百姓對觀音廟有着寄托的感情。

以碧安城為中心,延伸出三條路,方向分别為東南北西,通過這三條路(西南邊由于瀾滄江彙為一條)帶動碧安的經濟政治文化積極有序健康向上發展。

政治上,古道吸收民主革命思想,歸僑黨支部,解決了當時碧安政治方向問題,民族之間的團結與互助,促進了碧安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融合,進而帶動文化的繁榮昌盛,促使碧安的人民的思想解放,有利于與世界的進一步融合。

在經濟上,沿古道馬幫 一方面引進和改良大量高産農作物,另一方面也通過古道輸出大量普洱茶及碧安土特産,帶動碧安及茶馬古道帶經濟的發展,解決當時生活上的問題,也促進民族之間的團結與互助,加強碧安與外界的認識與了解。

在文化上,碧安古鎮,有着濃厚的紅色文化,豐富的商業文化和商幫文化, 這裡從古至今是商邦,馬邦,聚集到這裡的與人們進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促進當時文化的發展。更有碧光中學培育一代代碧安優秀人才, 古道上的人們通過自己的辛苦勞作,對外交流,形成了一種精神,被人們稱作為碧安精神,傳承至今影響未來。

總的來說,碧安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U”字型使碧安遠離政治中心,而不遊離政治,古道促進了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同時又留下勤勞勇敢,敢拼敢創的碧安人文精神,更有一批又一批無私奉獻的碧安兒女如:林如标、羅正明、劉亞楠等,促進了民族間的繁榮發展,為當地建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