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

作者:富平人

<h3 class="pgc-h-arrow-right">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h3>

#富平人#

富平,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這裡是秦代大将軍王翦故裡。古往今來,名人輩出。“文有楊爵,武有王翦,孝子梁悅,忠臣張紞,太子太保孫丕揚,魏征一夢斬龍王”的佳話,在民間廣為流傳。

富平曆代輩出的名人,或文韬武略,精忠報國;或曆盡劫波,忠心赤膽;或學冠宇内,孝感天下;或藝苑風流,獨樹一幟。一批批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不僅數量衆,而且類型多。他們用自己的嘉言懿行,鍛造了富平精神的核心,展示了富平人豐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他們是富平人引以為豪的頻陽驕子,他們是後來敬仰學習的精神标杆。

曆史名人錄

1、王翦

王翦,頻陽東鄉(美原千口)人,少好兵事,曾随白起血戰長平。始皇八年(前238)起, 斬成峤, 縛樊於期, 平嫪毐之亂,設計削裁呂不韋, 間殺趙将李牧,虜趙王遷, 陷趙都邯鄲。二十年(前227)率軍取燕都薊,燕王遁逃平壤,次年助王贲畫謀,水灌魏都大梁,王降魏滅。越年,李信敗楚。受始皇頻将懇請。率兵六十萬, 破楚都壽春,迫項燕自殺,虜楚王負刍,楚亡。乘勝楚拓百越,征嶺南。史稱:“秦并天下,翦功為多”。 秦天下定, 封翦武成侯。二十八年(前219)始皇東巡, 王翦随之。琅玡台石刻,翦列首位。

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

秦大将軍王翦

2、王贲

王贲, 翦子, 出身軍功世家,自小随父襲魏擊趙,多建戰功。始皇二十年(前227)擊楚, 拔城十餘。次年,灌大梁, 殺魏王假, 魏滅。越年,滅燕,亡代,虜燕王喜、代王嘉。遂回師齊魯,猝入臨淄, 齊王建即降。秦一統,領修直道,封通武侯。二十八年(前219)始皇東巡, 贲與父随之。琅玡台石刻,贲名次其父。

3、蓋吳

蓋吳(418-446),北地郡(富平東北)人,北魏關中農民起義軍首領。太平真君六年(445),發動杏城起義,建立百官,自号天台王,部衆十餘萬。遣使聯絡劉宋,宋文帝劉義隆封為雍州刺史、北地郡公 。太平真君七年(446),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部署鎮壓,薛永宗敗亡。蓋吳收複杏城,自稱秦地王。拓跋那采用陸俟計策,誘使蓋吳叔父将其殺害。蓋吳起義是關中漢族和漢化的“五胡”民族,共同反抗鮮卑族拓跋氏野蠻統治的武裝鬥争。

4、李彥溫

李彥溫,五代後漢名将,曹村尚書人。仕楚,後漢乾祐年間,朗州(今湖南常州)馬希萼遣兵圍攻長沙。楚王馬希廣命彥溫将兵拒之,官指揮第二都頭兼都虞侯(侍衛親軍進階軍職)、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兼禦史大夫、上柱國。

5、令狐彰

令狐彰,字伯陽,京兆富平人。先後為安祿山、史思明屬将。後破史思明部将薛岌兵,以麾下數百入朝,拜滑亳、魏博節度使,加兼禦史大夫,封霍國公,檢校尚書右仆射.在任,“躬訓吏下,檢軍力農,法令嚴,無敢犯者”。大曆八年(773),令狐彰病逝。臨終前,他把封地歸還朝延,并讓兒子把東京洛陽私宅也交朝延。史稱“死不失節”。

6、梁悅

梁悅(800-?),流曲昌甯人。唐憲宗年間,秦杲因民事糾紛,殺梁悅之父,元和六年(811),悅12歲,為父報仇後赴縣衙請罪。朝議郎行尚書職方員外郎上騎都尉韓愈,引經據典,明辨曲直,作《複仇狀》,免悅死罪,杖一百,流放循州(今廣州惠州)。後,遇敕旋裡,終年不詳。唐代對殺杲一案處理對後包影響很大,在一定程度對複仇是一種鼓勵,是法向禮的一種倒退。

7、趙信

趙信,富平人,元代中期,被朝廷命為陝西行省提刑紮領石匠提領,帶200多名石匠進大都城(今北京)做工六年。這些石工在孔廟、廣濟寺、香山寺、碧山寺,碧雲寺、萬壽興國寺等,留下了大量名勝業迹。趙信墓 位于方井堡北。墓碑書“故授陝西行省提副紮領石匠提領趙信之墓,元至正元年(1341)子趙斌立石”。

8、萬文昭

萬文昭,富平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殿試金榜第二甲進士。 大雁塔南門洞兩邊石碑,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這兩塊碑均由諸遂良書,後由萬文昭複刻,它代表了當時書刻的頂峰,是國家級的書法名碑。

9、馬理

馬理(1474-1556),字伯循,号溪田,祖藉富平莊裡,常以頻陽人自稱。明正德甲戌年(1514)進士。曾任吏部稽勳主事、稽勳員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祿卿等職。弘治年間就學三原宏道書院,其學識、文章聞名全國,當時學者都将他與宋代著名哲學家、關中學派代表人物張載相提并論。所著《送康太史奉母還關中序》一文,被傳抄國外,北韓國将此文作範文傳誦。嘉靖辛醜年(1541),受托總纂《陝西通志》。有詩文集多種傳世。

10、張紞

張紞(?-1403),字昭季,美原中張人。明洪武初,選拔為經明行修,為京兆教授。後曆任東宮侍正、通政司左參議、通政使、布政司左參政等官職。洪武十五年(1382),派張紞主持雲南政務,雲南地方逐漸安定,政制漸入正軌。張紞在雲南17年,開展政教風化,安撫20多個兄弟民族,發展兵工農商,雲南才被正式列為13省的序位。張紞是繼諸葛亮征服南中以後的第一位開拓者。後官至吏部尚書,雲南、富平有祠,《明史》有傳。

11、楊爵

楊爵(1493-1549),老廟笃祜人,字伯修,号斛山,嘉靖己醜(1529)進士。初授行人,行巡甘隴、湖廣、皖鄂等地,多次拒饋不受。雖為言官, 但居京貧而無馬, 常步入朝。居行署中,妻不随口。閉門謝客,專注讀書。陋門曠窗,風雪無蔽。爐蕭無煙,人不堪苦,而爵視之恬如。久之,選監察禦史, 先後司職山東、河南兩道。為國事向嘉靖谏疏五事,皆宗社大計,遂兩度寃獄七年。後帝念其忠,赦出。居家不及兩年,爵病不起。遂自撰墓銘, 曰“平生欲做天下第一等人而志不逮;欲為天下第一等事而力不及!” 無論其居家居官,一介不苟取與。在獄日,曾著有《周易辨解錄》《中庸解》,皆深造淵源。到隆慶時,封贈光祿少卿。萬曆初,又谥“忠介”。

12、孫丕揚

孫丕揚(1531-1614),字叔孝,号立山,流曲南街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進士,曆任應天府尹、南京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大理寺卿、戶部右侍郎;诏拜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 萬曆初年擢右佥都禦史巡撫保定,以嚴為治,屬吏皆惴惴按行。任刑部理案迅捷,囚無淹系。萬曆三十九年(1611)主持辛亥京察。萬曆四十年(1612)“挂冠出都”,居家二年卒。贈太保,谥恭介。曾著《應時草》《巡按限制》《論學篇》等,他所編撰的萬曆甲申本《富平縣志》為明代陝西八部名志之一。

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

孫丕揚

13、李宗樞

李宗樞(1497-1544),字子西,詩人,書法家,流曲東川人,金甯武将軍烏古倫速可之後,李恕之子。正德丙子科(1516)陝西鄉試亞魁舉人。嘉靖二年(1523)三甲進士。後授山東諸城知縣,曆任禦史、都察院右佥都禦史、河南巡撫等職,著有《石疊文集》流傳于世。《陝西通志》載:“李宗樞素性堅直廉正,無所阿避,尤轸民隐,陳災疫請赈恤。”任期,日夜操勞,嘔心瀝血,積勞成疾,病故河南巡撫任上。

14、梁瀹

梁瀹,字天衢,流曲昌甯人。少時潛心緻志,學業每每獨占鳌頭。後履職洛陽府訓, 縣官高其義數次想将官地為他修宅, 瀹謝不收。後又贈馬予他, 瀹婉言力拒。冬天,高又為他送炭,瀹又謝言卻之。他安于貧窮拒,羞于求人。除日用衣食外, 總是舍得将剩餘俸祿,慷慨地施贈于急需者。對其學生,他也從不收束修,倒以俸米濟之貧者。當地不少紳士皆雅敬瀹之義行,連同當朝尚書王邦瑞督學關中時,也赴富平登門訪瀹。喬世甯在《耀州志》中贊揚梁瀹“行方介,立信義”, 與漢代節士範丹、闵仲叔無貳。

15、李盡心

李盡心,流曲臧村人。庠生,援例補鴻胪序班。樂施濟,婚喪弗舉者必周之。嘗捐千金建石橋,人稱“李公橋”。南遊出千餘金平商於崎岖,人稱“李公路”。入義倉粟滿千石,複捐千金修文廟,百金修鼓樓。關輔饑,出二萬金赈之,另以百金赈庠生。當朝都察院禦史楊爵贈匾贊其“富而好禮”,都察院禦史馬理題匾贊譽“積而能散”,富平知縣趙桐題匾,表彰其門為“尚義人家”。中丞直指人奏,上異之,特加榮表,賜鴻胪少卿銜,建天下義士坊以紀。

16、楊四聰

楊四聰,流曲梅家莊人,明萬曆庚子(1600)武舉。梅家莊楊氏以尚武起家,一門三武舉(楊四聰、楊定國、楊衛國),文武兩進士(楊定國、楊日升),尚武崇儒家聲傳承數代,享譽陝甘甯。明嘉隆年間武舉人楊四聰節義豪爽,與吏部尚書孫丕揚至交。其長子楊定國為武進士,任朔方副總兵都督。次子楊衛國,武舉,任甯夏衛遊擊将軍。孫丕揚有《河華吟》相贊。

17、朱國棟

朱國棟,華朱華東人,明天啟進士。任戶科給事中時,敢于兩劾部臣,五劾巡撫,請更時政奏議,激切中理。曆授山東巡撫、兵部右侍郎等職。《明史》記載:吏部侍郎張捷薦逆案呂純如,國棟上疏力诋。已,又劾兩廣總督熊文燦,招撫海盜劉香,奏詞掩飾欺罔五罪,帝切責文燦。而朱國棟累遷巡撫山東右佥都禦史,督治昌平。山海關城垣有其塑像。

18、劉雨化

劉雨化,淡村都村人,萬曆年癸卯(1604)間解元,嗜古博學,工坊古文,名噪海内,學士宗之。義軍領袖李自成久仰先生道德文章,曾邀其出山,故有一段闖王虛心求賢的佳話。著述甚多,以《蒮議狂言醒言》《醉溪齋》《終南遊草》《健陽大會草》最著。晚年隐居盤龍寺,至今為人稱道。

19、梁 甫

梁甫,流曲昌甯人。洪武年間,以孝廉授應天(南京)府尹。為官八年,作為京師地方最高長官,依然清廉節儉,如同寒士,與民無異。居官所得俸祿悉數赈濟災民,攜妻上任渡江時所乘二驢,别官時仍乘二驢北歸返鄉。由于他把官俸多作赈濟,深受百姓愛戴。故而大家以“是亟”贊譽。“是亟”者, 取義人格完美無瑕也。

20、劉 順

劉順,字孝夫,流曲昌甯人。明成化進士,曾任山西夏縣知縣。自幼天資聰慧,少時家貧,靠種菜贍養母親。遇方士授以《易經》,遂大有文名。某年大饑,劉順去同官山中背米,值縣令親自出題要求諸學子寫文章,竟無人敢應。某士授餐于劉順,請其應對。劉順提筆一揮而就,縣令見而奇之,列為高等庠生。劉順不屑一顧,仍以一介布衣儒士居住鄉間。省試時,臨郡縣聞者翕然,莫不求識荊,其為人器重如此。比視時,衣猶不掩膝,然道義樸直,卓然有躬行君子之風。

21、張沖翼

張沖翼,字顔淵,流曲東街人,生于明天啟初年,少時天資聰明,一目十行,記憶力非凡。明崇祯壬午(1642)科舉人,授教谕,四川平武知縣。民間直呼其字之諧音“張元元”。《陝西通志》記載,順治十四年(1657)張擢升禦史,疏請府諸生歲科兩試,并豁免各省灘地賠糧,巡鹽巡倉鹵漕肅清。康熙十二年(1673)聖祖親試,台垣奏議沖翼名列第一,薦曆大理寺少卿。回籍養病,乞假歸卒。

22、田本沛

田本沛,字漢元,号華石。宮裡董村人。田本沛自幼聰慧好學,崇祯九年(1636年)鄉試中舉,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式癸未科進士。清朝入關,田本沛出任長洲知縣、蒙城知縣,政績卓著。升工部主事,曆遷刑部員外郎、郎中。康熙六年(1667年),督學福建,遴選人才有方。以候補參議歸裡。卒祀鄉賢祠。乾隆《富平縣志》有傳。編有《家譜》及《蒙城志》,另有《漆園草》、《栩栩居存詩》行世。

23、李因笃

李因笃(1632一1692),字子德,号天生,薛鎮韓村人。一生安貧樂道,勤于研讀,執教著文,畢生不倦,學識淵博,著述宏富。為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音韻學家、詩人。與顧炎武、傅山、屈大尊、朱尊彜、李颙、李雪木為至友,并邀其聚會富平,論學詠吟。時人稱李為不涉仕途的華夏“四布衣”之一、關學領軍人物。他主張“經世緻用”之學,主張“師古不泥其意,用法不求其人”,康熙十八年(1679)薦鴻博授檢讨,未兩月,因母病而懇辭。著有《古今韻考》《受祺堂詩集》35卷,《受祺堂文集》5卷等。

24、陳有虞

陳有虞,富平人,字大陸, 順治三年(1646)以進士任福建仙遊縣令。十一年歲末, 海寇攻泉漳郡,縣吏望風奔潰省城福州,獨有虞率數百鄉勇矢守。寇屢派内奸勸降,有虞皆力拒。寇迅即二十餘萬桶圍城下,鑿道地,納火炮,以地雷繞城。火開城崩,衆寇蜂擁而入,有虞遂率健丁與之巷戰。壯烈殉難。其弟開虞正遊吳越,驚聞其兄罹難,急奔仙遊扶柩北歸。後開虞授漳州同知,繼升江甯知府,雖值大兵大役,因清廉潔己,力減民賦,重清積案,善安地方,故所地民望很高,廣有口碑。

25、韓文

韓文,字鬥山,淡村荊塬人。順治丙戌(1646)以舉人授河北文安縣令,後遷山東濱州知州,博學能文。繼孫志後,曾纂《富平縣志》稿,未刊。以《荊山記》一文,名滿三秦,向為文人膜拜之作。清代諸《富平縣志》均有此文。以後《閻良區志》等書亦予收錄。

26、周甯人

周甯人,名懋康,以字行,淡村忽周人。學富五車,高隐不仕。 史稱其“長于詩, 以邑人李太史子德為宗,王阮亭(士祯)、孔東塘(尚任)兩先生極力推之,有一代風雅之目”。 他嗜詩如命,以遊曆山川為樂,以交友研習為趣。康熙四十三年(1704)夏日,周甯人冒着溽暑,揣着自己的詩卷《公非草》,親自去山東阙裡(曲阜),拜谒年已五十七歲從京城罷官還鄉三年的孔尚任大師,求其指教,請其作序。

27、張青雲

張青雲(1777-1854)字衢九,号楠亭。薛鎮馬張寺人。清嘉慶十四年(1809)武進士,以漢人入直禁衛乾清門。因功實授兖州遊擊,後遷膠州副将。道光十四年(1834)護理曹州鎮總兵,繼授廣東高州鎮總兵、署廣東陸路提督。十九年(1839)調補四川川北鎮總兵。二十一年(1841),英國侵略軍侵犯廣東沿海。張奉命率部由川北馳援,抵粵後充任總督行營營務翼長。抗擊英艦,奪回了失去之炮台。第一次鴉片戰争在廣戰火暫息,清廷因功實授他廣東陸路提督,賞頂戴花翎。在粵任職先後八年,卒時77歲。

28、馮雲杏

馮雲杏,字樵雲,号硯農,淡村都村人。以明經官至泾州學正。緻仕後,專注地方典籍整理校注,用所積薪俸全部付諸《頻陽四先生文集》《受祺堂文集》《醉溪齋集》《頻陽二布衣詩抄》《拜石軒詩文集》《五貞女傳》《義資記》《樵雲家訓》《讀史臆說》《讀史偶吟》《豆棚新語》《擁爐間記》《讀經偶抄》《楚辭香草》《水經注勺錄》《文心雕龍摘鱗》《關中名勝錄》《麻痳痘疹》等書刻印。如此浩繁的刀雕印刷,不僅對地方著述的存世作出了巨大貢獻, 更彰顯了先生熱心鄉梓的赤子情懷,堪稱明清六百年來富平興文盛事之絕版。

29、王小屏

王小屏,富平人,清末編著的《羽衣新譜》集明、清以來流行的清曲246首,分五卷于宣統元年(1909年)由西安公益書局出版鉛印發行,王平生嗜好曲歌,且熟習韻律,他把改良戲曲作為一生最重要的事業,編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啟民智,移風易俗。《羽衣新譜》是現存最早陝西眉戶曲子集錦。

30、齊正

齊正,富平人,由吏員任四川巴縣令。史稱齊“潔己愛民,莅任有政聲”。 當時巴縣正值歲饑,齊力主發倉赈濟,并與縣署諸員捐俸千兩。如此,當地饑民生命得以保全。官民深感齊正大德大恩,老少捧酒俸果,夾道敬謝,并立碑以表。巴縣還将其碩行書之于志,以垂千古。事略見清代《富平縣志》(樊)卷六名宦。

31、曹玉珂

曹玉珂,字禹琉,号陸海,一号緩齋,富平人。順治十六年(1659) 己亥科三甲進士,康熙六年(1667)任山東壽張知縣,官至中書舍人。為政廉平,卒于官。其詩為劉體仁、李因笃所推崇。著述有《緩齋初集》《緩齋續集》《佟華仙迹志》《史論事論雜集》等。善書法,精鑒賞。

32、沈起潛

沈起潛,字逢禧,流曲北耕人,貢生,以詩文書畫名重清初,康熙九年(1670)親自設計《富平地輿圖》,《陝西地輿圖》并由李承命刻于同一石版,是為陝西石刻地圖第一人。他還為清初《陝西通志》一書繪制所涉及的省州地圖。北耕村沈家堡的沈起潛父子設計并捐資石刻了《富平縣輿地圖》、《陝西省輿地圖》。1962年由其後人捐贈給了富平縣政府,現存縣圖書館。

33、王象天

王象天,富平曹村人,字文石,号穎山。性任孝, 善體親心。事繼母無異所出,愛諸弟親如手足。順治丁亥(1647)進士,初授河北臨漳縣令。任内自奉菲薄, 罰懶懲惰,教民各勤職業。臨漳六載,多遇天災。象天三請赈銀,額計達萬餘兩, 排澇固堤,縣城方得無恙。繼任太仆寺丞, 奏臨漳百姓三苦,乞恤協濟。後曆任戶部主事、湖廣學道,除弊興利, 頗有政聲。象天卒于官,著有《望雲軒集》《刑戒注釋》《學政條約》及《王氏家譜》。

34、朱久括

朱久括(1768-1824)華朱人,字巨源,号梓亭。嘉慶辛酉(1801)大挑一等, 與蒲城王鼎同科。以知縣分發雲南,垂二十年。曆任平彜、宜良、富民等九縣縣令。凡任皆重興教,立鄉規,振士風,興水利,勸桑蠶,傳織紡,善倉厫,置公田。所處人皆以“朱青天”頌之。道光四年(1824)卒于署上。士民聞之,男停耕,女辍杼,披素缟而哭之以祭者達數千人,情如失考喪妣。為紀念其人德政,當地将其名奉名宦祠以祀。富平人亦将其奉縣署鄉賢祠内以祭。著作有《五經會意》《史谕心法》《正蒙句解》《關學續編》《明月山房詩文集》。

35、田若琬

田若琬,号少華,字未若,宮裡董村人。順治己酉(1645)中順天府(北京地區)舉授廣東樂昌縣令。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值荒,田少華組織各方捐米千餘石,煮粥赈饑,民得以活。田訪知樂全縣久無登甲乙科者,便修葺文廟,倡立義學,倡謹圖慎勤,文風驟變。後,樂昌科名不絕。田在官者十餘載,城鄉安然,官國樂業,口碑遠近。其表叔關學大師李因笃生前曾囑田解俸刻版詩集《受祺堂詩集》。

36、翟平橋

翟平橋,清末民初,富平齊村人,翟平橋長于畫花、鳥、蘭、竹,可與鄭闆橋媲美,時譽“闆橋的竹子平橋的蘭”。《富平縣志》有載。傳世作品較為珍貴,目前書畫市場及網絡上有其作品出售,價格不菲。

37、趙兆麟

趙兆麟,字玉書,縣城窦村人。清初授鄖陽巡撫,禦寇濟饑,民漸安堵。供兵養馬,調濟有方,招集脅盜悉歸,命出俸造江南湖廣撥漕運船二百餘号,折輸良便。當事首肯,歸即具疏陳前事,蒙允折解餘漕留襄,準作楚軍口糧。趙任上複興文教,輯襄志,建城樓,禁苞苴,革火耗,墾荒恤驿,簡訟懲蠹,曆六年以疾告歸,卒于家,著有《春秋點注》。祀鄉賢,又祀湖廣名宦。

38、焦子靜

焦子靜(1878—1945),東上官焦家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重陽節,與井勿幕、李異材等人以祭軒轅黃帝為名,集會盟誓,确定“驅除鞑虜,光複故物,掃除專制政權,建立共和國體”的奮鬥目标。1911年10月,西安起義成功,27日成立秦隴複漢軍政府,焦子靜被軍政府任命為渭北民團使兼遊擊司令,負責安定渭北社會秩序。九一八事變後,目睹民族危亡,義憤填膺。1939年7月, 蔣介石請其出山襄助抗戰。焦子靜複信給稱自己病情嚴重,力不從心。1945年7月9日,病逝于西安。

39、胡景翼

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又作勵生。莊裡胡家人。1910年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期在耀縣組織起義失敗後流亡到日本。1915年護國戰争時期奉派回國。1917年護法戰争期間加入于右任在陝西組織的靖國軍,任第四路司令。1920年直皖戰争後被直系收編為陝軍第一師。直奉戰争期間所部駐在彰德—順德一線。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争期間,又暗與馮玉祥、孫嶽聯合倒直,發動北京政變。後與馮、孫組織國民軍,任副司令兼第二軍軍長。11月,任河南軍務督辦。1925年4月病逝于開封。

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

胡景翼

40、張義安

張義安(1888~1918),名養城,以字行,到賢莊鎮人。幼喜拳擊,因家貧破格入省農業學堂正誼書院就讀。在上司學生反清運動中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以軍功兩次留學日本。受孫中山重托,随胡景翼聚義華山,參與富平兵變,曆任陝西護國軍學生連連長,備補營營長。1918與董振武、鄧寶珊發動三原起義,時任靖國軍右翼軍第二支隊司令。在圍省讨陳戰争中犧牲于戶縣,時年30歲,後葬于富平北郊,被廣州軍政府追贈陸軍中将。

41、高培支

高培支(1881—1960),名樹基,别号悟皆。東上官焦村人。畢業于陝西高等學堂,例獎“拔貢”。中國戲曲(秦腔)改革先行者,陝西文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領軍人之一,西安易俗社創始人之一,四屆老社長。同盟會員。陝西辛亥起義,參加秦隴複漢軍,先後任督府篆印官,陝西省模範通俗教育演講所所長,兼省圖書館館長。1912年創辦西安易俗社。創作出《奪錦樓》等一大批優秀劇本,教化群眾。是易俗社任期最長,負責培養學生功勞最大的一位傑出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

42、張鵬一

張鵬一(1867~1944) ,字扶萬,号壹翁、在山主人,齊村董南人。1897年中舉,曾加入保國會。年(1908)至民國31年(1942),先後任山西長治縣知事,北京中國銀行秘書長,國立北平研究院、陝西省政府合組陝西考古會委員長,陝西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晚年息影田園,倡修水利,疏渠辦學。遺作約50餘種,如《唐代日人往來長安考》、《魚豢魏略補遺》、《阿姆河考》、《關隴叢書》與《晉令輯存》等。

43、景志伊

景志伊(1880~1964),字莘農,号恧翁、柏葉庵主,今城關鄉寺後堡人。生于湖南衡陽,甲午(1895)入三原宏道書院,為劉古愚高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協和醫學堂深造,後在北京、西安行醫,以善治内科雜症、針灸出名。1930年任陝西省政府主任秘書。建國後,任西安市政協委員,籌辦陝西省文史研究館,任館長。當選西安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中醫研究所副所長。主編《陝西中醫法》著有《傷寒論概說》《傷寒論讀法》等。

44、景岩征

景岩征(1885--1961年),名志傅,字岩征。陝西富平人,1905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積極從事民主革命活動,曾任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議員,《民主報》編輯,陝西督軍公署秘書、陝西省教育廳廳長,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秘書長,富平縣參議長。建國後,任西北行政委員會文教委員,陝西省人民政府教育廳長,陝西省文教廳長,陝西省副省長,中蘇友協陝西省分會副會長。1961年11月27日逝世,享年76歲。

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

景岩征

45、劉淦

劉淦(1874~1948),字介夫、介福,淡村都村人。清宣統元年(1909)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當選為陝西臨時議會副議長。1913年2月任第一屆陝西省議會議長,任滿後曆署寶雞縣知事、鎮巴縣知事等。1917年始緻力于社會教育事業,任西安易俗社評議、副社長等職務20餘年,輔佐社長高培支主持社務,使易俗社得以儲存和發展。後病逝于西安。

46、武淑

武淑(1850~1921) ,女,字怡鴻,号儀光閣主,富平南社人。宣統元年(1909),任陝西省女子師範學堂首任監督(校長)兼教席,為當時陝西婦女主持教育的第一人。宣統三年(1911),辭女師監督,息影家園。于民國10年(1921)前後逝世。所著《儀光閣詩鈔》、《儀光閣雜著(文集)》,與其夫呂申著《華潔館詩文集》四卷。

47、師子敬

師子敬(1876~1964),富平南社人。清光緒16年(1890)入蒲城縣衙戶房習吏事。光緒31年(1905)冬與井勿幕等組織自治社、天足會。次年冬參與了富、蒲一帶農民抗捐、交農。西安辛亥起義後,先後任三原縣縣長、河南省鑄造局局長、陝西省府參議、鳳翔煙酒特稅局局長等職。建國後先後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西安市政協副主席。

48、劉守中

劉守中 (1882-1941),字允丞,亦作允臣,富平張橋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參予陝西軍幕,轉戰東西。1917年在渭北聯絡組織靖國軍,響應護法,1920年任靖國軍總指揮。1924年與馮玉祥、胡景翼等發動北京政變。1925年,協助胡景翼主政河南,陪同李大钊與胡開封相晤。1926年1月當選國民黨二屆中央執行委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當選為國民黨第四屆國民黨政府委員,1936年國民黨第五屆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抗戰爆發後,曾往來于南京、武漢、重慶之間,積極主張抗戰。著有《續漢書郡國志解注》等。

49、馬亞時

馬亞時(1886~1958) ,名庸中,美原西街人。清宣統元年(1909),舉拔貢,授七品京官。民國初,先後任靖國軍第四路司令部秘書,陝西陸軍第一師後方司令部秘書兼代理乾縣知事,國民二軍第三師(田玉潔部)秘書兼泾陽縣知事,任富平縣教育局長,西安印花稅局秘書。1942年至 1949年任《西北革命史征稿》主纂并組織出版 。建國後,建立富平劇團并首任團長。1954至1957年,任西安市文史館員,

50、武關石

武關石(1879~1919),原名武鈞、鴻鈞,字關石、觀石,原籍南社,清末遷至縣城金城堡,同盟會員。1911年,參與組織富平辛亥反正,後任富平保衛團團總,1916年5月7日參與“富平逐陸之役”。1917年,胡景翼被囚禁西安,他親往營救。1919年12月26日,靖國軍司令于右任來富平視察,武觀石出席作陪,歸家途中,遭奸人刺殺。

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

武關石

51、王紹猷

王紹猷(1884~1971),名建勳,老廟鹼王人。同盟會會員。任富平縣巡警局排長、巡視,協助辛亥富平反正。民國建立,先後在渭北民團、陝西靖國軍、陝西陸軍一師、國民二軍三師、國民聯軍第十一路及南路軍等職。民國21年(1932)入陝西易俗社,著有《秦腔記聞》,是我國第一部秦腔理論專著。創作、改編秦腔劇本《新忠義俠》(周仁回府)、《鍘美案》《紫霞宮》、《解甲封王》、《法門寺》、《蛟龍駒》、《金光玉》、《拷紅》、《雙愚計》等約40部。

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

王紹猷

52、楊 傑

楊傑(1886~1971) ,字漢三,城關蓮湖人。幼讀私塾,長好拳勇,師從“鹞子高三”大徒魏金鐘學藝。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入秦隴複漢軍任遊擊營長。随時尋師訪友,精研拳術。民國26年(1937)在與楊瑞軒籌建陝西省國術館,任教練。建國後,被選為縣政協委員,任省國術輔導處國術教練。1958年,被聘為省戲曲學校國術教練。1960年,赴北京參加全國國術表演。人們尊稱為“神腿楊傑”。

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

楊傑

53、郭錦屏

郭錦屏(1880—1960年),名藩,以字行,城關王旦人。 1900年受聘在縣城周邊執教二十年。 1912年(民國元年)後,郭錦屏擔任富平勸學所所長。1916年(民國五年)逐陸之役後,他協助胡景翼重修望湖樓,建立圖書館藏書樓。1924年代胡景翼赴北京谒見段祺瑞。後任河南武陡縣長,清謙行政,關心民膜,大有美聲。1926年任富平縣知事。1932年應鄧寶珊邀請做甯州縣長。抗戰時期,富平設立财務委員會,郭錦屏任委員之一。建國後,先生曆任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委員、縣政協委員。

富平曆史名人(秦至民國初期)

郭錦屏

54、惠思聰

惠思聰,富平東鄉人,乳名臨子,父名大有, 母王氏。惠未周歲, 大有随商客去新疆30餘年, 杳無回音。光緒十年(1884)有自伊犂歸者遇大有于金河城西大河沿。大有言關中數遭兵燹大旱, 妻兒存殁,均不得知,故揺頭絕望。歸者至富, 方知王氏健在, 其子已是為人父。思聰幸悉其父尚在人世, 即負幹糧告别家人, 于八月十九西去尋父。時值秋雨連綿, 至金州(蘭州)已大雪紛飛,衣裳盡爛。思聰遂彌拋衣相裹, 西出陽關, 越戈壁, 翻冰坂。至次年正月,方抵邊城伊犂。父子相見, 悲喜交加。方圓人皆稱思聰“惠孝子”。待幫其父農務告獲後, 思聰于九月吉日陪父離彊, 于十二年(1886)正月旋歸故裡。王氏見夫,竟不相識。大有熱淚盈眶,連連歎息:“你母子倆受苦了!”從此一家,共享天倫。

富平,一部豐厚的人文史書。

富平,一軸綿延的名人長卷。

作為長安京畿的富平,在千百年的曆史長河中,成為三秦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一代又一代富平人在廣闊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紛呈的曆史活劇。

感謝先哲,他們用自己的所作所為,為我們留下了如此豐富的精神遺産。

感謝前賢,他們用自己的崇高品德,為我們樹起了熠熠生輝的學習楷模。

#富平人# 還有那些名人沒列出來的,請大家跟帖留言!記得内容中要加入話題 #富平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