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華人共同的信仰神靈保生大帝,姓名是“吳夲”還是“吳本”,百餘年來争論不休,而就在昨天舉辦的第十四屆保生文化節中,終于給出了答案。海滄區正式向社會公布,“吳本”将作為保生大帝唯一名諱給予使用,至此,遲到百餘年的保生大帝名諱正“本”清源正式宣告圓滿結束。

第十四屆保生文化節陳支平教授為正名緻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一、源起</h1>
保生大帝信仰是閩南地區土生土長的原生信仰之一,發源自廈漳兩市之交的青礁和白礁,曆史上該地區也是閩南文化的兩大分支漳州和泉州的交界地。随着閩南人過台灣、下南洋的征程,保生大帝信仰也穿越海峽遍布台灣省,甚至向南傳遍整個東南亞,繼而成為遍布全球的信仰。保生文化不僅僅是海滄、漳州兩個台投區人文的名片,更是千千萬萬海内外華人華僑共同的精神依托和鄉愁。
溯及信仰的發源,保生大帝在北宋仁宗景祐年間仙逝成神後,至南宋紹興年間時,便已是“北逮莆陽、長樂、建劍,南被汀潮以緻二廣”、“随寓随創”的跨省神靈,而其源頭便是位于漳泉之交的青礁和白礁兩處祖宮。當時,為了友善信衆進香的體驗和秩序,漳泉兩府采用也分府分宮進行的方式,如漳州府各分靈至青礁慈濟宮進香,泉州府至白礁慈濟宮,該方式也是以延續了近千年,一直到青礁和白礁區劃再次變革時才解除了限制。這也是以造成了保生大帝信仰有兩個祖地的事實。
白礁慈濟宮
青礁慈濟宮
海滄不僅僅是青礁慈濟宮的所在地及本次保生文化節的主辦地,更是保生大帝信仰的主要分布地。保生大帝信仰在民間最重要、始建于宋代的“四宮一院”,除了慈濟西宮在白礁外,其他四座均位于海滄,如青礁的慈濟東宮、溫厝的慈濟北宮、囷瑤的慈濟南宮、囷瑤的玉真法院等。其中青礁慈濟宮作為保生大帝信仰兩座重要的祖宮之一,除了其祖地文化之外,尚有“五國寶”之稱,其名頭分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福建省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聯系點”、“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是集慈濟文化、僑台文化于一體的文化高地。是以,在傳承和發揚保生文化上,海滄理所當然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保生大帝名諱正本清源便是其中一項主要的工作。
青礁慈濟宮五國寶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二、變名脈絡及現況分析</h1>
曆史上,青礁所在的海滄屬漳州府海澄縣管轄,而白礁所在的角美局部地區則屬于泉州府同安縣,遍觀漳州、泉州、海澄和同安等府縣存世的府志、縣志,關于保生大帝名諱的記載均表示為“本”,未見有“夲”的寫法。這些第一手地方史料的記載也常常被同時期的地理志、方志、文人筆記、宮廟碑記等引用,如《長泰縣志》、《武榮慈濟宮碑記》等也記為“本”。
到了清朝光緒年間,晉江人楊浚第一次在其所著的《四神志略·白礁志略》中提出保生大帝姓吳名“夲”的說法,他還特别在該字之下備注“音叨”,并引用了《說文解字》對“夲”字字形“從十從大”的說明。楊浚“夲”說一面世立即引來無數關注,浙江鄞縣人、馬巷廳通判黃家鼎也是以做了一篇《吳真人事實封号考》,他在文章中支援楊浚的說法,并言“夲,從大從十,諸志多作本,誤”。黃家鼎還将該文寫入其參與纂修的《馬巷廳志》中,進而使之成為澄、同地方志中支援“夲”說的個例。
此後,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保生大帝的稱謂開始多元化,從早期的“吳真人”、“大道公”等擴充到各式各樣的名号,而直呼其名的“吳本”、“吳夲”也成為兩個并列的稱法。至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民間信仰活動恢複進行,關于保生大帝信仰的研究也開始火熱起來,有些文史專家在“意外”獲得《四神志略》後,在沒有深入研究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其他地方文獻時,提出保生大帝名“夲”的說法,并以此形為學術成果。因“夲”是生僻字,認識的人少,提法新穎,又有文獻依據,被當做學術成果頗引人注目,部分專家學者認可力推,“夲”的說法開始産生影響,甚至後來居上,上至百度百科、官方檔案,下至初識大字的孩童,無不知曉。
本與夲曆史上共存進度圖
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在了解保生大帝名諱紛争過程中,發現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一)部分專家引文加入主觀認知,誤導了讀者。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等,作者忽視了文獻原文及原碑石用的“本”字,在其引文或著作中均改用“夲”,即産生了引文未忠于原文的現象。其論著又被後人引為依據,此謬影響了一大批後知者。如此以訛傳訛的誤解,又成為厘清名諱的新障礙。
(二)百度百科、頭條百科、搜狐、谷歌等網際網路門戶網站,及廈門本地報刊、電視廣播節目、自媒體等媒體或宣傳機關,在介紹保生大帝時,未經充分考證即引用“夲”字,并加注“tao,音滔”,或本着體諒讀者、求同存異的初衷,并列兩種說法,漸漸使“夲”字為大衆所接受。
(三)在保生大帝文化交流中,群眾往往未特别關注保生大帝的名諱,直接引用百度搜狐等網絡媒體用字,甚至否定本宮廟曆來的既成說法,盲從、跟風的現象明顯,大有積重難返之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三、兩種說法的理據</h1>
保生大帝的名諱考辨事關保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絕非小事,更不是鑽牛角尖。在海滄區政協的指導下,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聯合青礁慈濟祖宮,查閱文獻,求教方家,走訪耆老,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基于文獻、曆史等證據和信衆的認同,旨在還原最接近事實的原貌。現将名“本”、“夲”的雙方觀點理據陳述如下。
(一)名“本”的理據
1.官方志書記載:
作為保生大帝信仰的發源地,原屬漳州府的海澄縣和泉州府的同安縣同時也是保生大帝信仰最主要的分布地,特别是青礁所在的三都和白礁所在的積善裡,保生大帝廟宇數量穩居第一,且遠超第二位。是以,關于保生大帝的名諱記載,當屬兩縣兩府的志書最為權威,是故以其為例。不管是崇祯版、康熙版、乾隆版的《海澄縣志》及其上級的《漳州府志》,還是康熙版、嘉慶版、民國版的《同安縣志》及其上級的《泉州府志》,關于保生大帝的名諱,均寫作“本”。
2.重要文獻記載:
保生大帝存世資料中,年代最早、記載較為詳實,當屬撰寫于南宋時期的兩方慈濟宮重修碑記,其一為漳州籍楊志為青礁慈濟祖宮所作,其二為泉州籍莊夏為白礁慈濟祖宮所作,二碑在澄志中均載為“本”。
楊志《慈濟宮碑》
泉州南安市南門街,是古豐州城的護城河流域。它近處坐落着的“武榮慈濟宮”,始建于南宋,祀奉保生大帝吳真人,是南安市最早供祀吳真人的廟宇,現為南安市文物保護機關,廟中存有明萬曆、清順治碑記各一方。其中镌刻于明萬曆三十九年(1602年)的《吳真人世修道果碑》中,明确寫明“名曰本,字華基”。
吳真人世修道果碑
據保生大帝祖籍地安溪縣感德鄉吳氏《石門家譜小引》記載,保生大帝的名字為“本”字。2008年,由安溪縣感德鎮石門玉湖殿管委會編印的《保生大帝祖籍地石門玉湖殿》明确指出,保生大帝名為“本”,“夲”字為誤。
龍海區角美鎮丁厝的《白石丁氏古譜》是漳州一帶流傳至今的著名族譜,其中保留了不少唐宋之際的地方史料。該譜關于保生大帝為其先祖抄錄詩文的記載,其落款為“泉礁江濮陽布叟吳本謹奉命拜書”,所留名諱同樣寫作是“本”。
3.台灣知府題記
在台南祀典興濟宮,镌刻有同治、光緒朝兩任台灣知府周懋琦所題的柱聯:上聯“秉筆陋元臣醫藥神靈宋史漏收方伎傳,熙朝修祀典馨香朔望清時合祭觀音亭”,意即(《宋史》)的執筆人忽略了宋代的兩位元臣,《宋史》的《方伎傳》也漏收了醫藥神保生大帝;清明時代保生大帝享祀典,每月初一十五與觀音亭合為祭祀。對聯的題記“神生于宋太平興國四年,與龍圖閣待制番陽熊伯通仝名……”。比對《欽定四庫全書》卷三百三十四《宋史》“熊本”詞條:“熊本,字伯通,番陽人……”,熊伯通仝名即為“本”,這也是台灣民間宮廟為保生大帝名“本”提供了又一例證。
周懋琦所題的柱聯
《宋史》“熊本”詞條
4.名與字的關聯:
《說文解字》載,“木下曰本”,按釋義,“本,幹也,基也”,吳真人字“華基”的“基”,與名“本”具關聯性。
5.兄弟名諱的對仗:
青礁慈濟祖宮、白礁慈濟祖宮的配祀神位中,均供奉有吳真人的父母及兄弟,即聖父聖母聖弟。相傳聖弟名為“吳根”,兄名“本”,弟名“根”,合乎傳統上昆仲取名的特點和傳統。
6.出生地字輩避諱: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保生大帝的出生地白礁村,王氏家族商議增添世序時,原本拟用“禮義家為本”五字,但因當時有人提出“本”字冒犯了保生大帝的名諱,故未采用。此事佐證了當時白礁祖地持保生大帝名本的觀點。
7.書法寫字習慣:
在傳統寫法上,“本”字行書體、草書體均可書成“上大下十”的“夲”字樣,此種寫法并非别字,而是傳統習慣。但反過來,“夲”字卻不能寫作“本”。
8.生僻字與常用字:
曆代以來,“夲”字均為生僻字,很多時候被當作“本”字使用。從北宋到清代,民間百姓讀書識字的比例遠低于今日,尋常人要認識“夲”字是極為難得的,是以取名使用生僻字“夲”的可能性較小。
9.專家考證:
針對保生大帝的名諱,有專家、教授曾撰文指正,如方文圖《關于吳真人名諱的探讨》、蕭春雷《保生大帝名姓:吳本與吳夲》、孫孝忠《吳真人名諱考辨》等持“本”字看法。洪蔔仁先生、林曉峰先生、何丙仲先生、陳支平先生、彭一萬先生、龔潔先生、連心豪先生、段淩平先生、林德榮先生、李啟宇先生等閩南文史專家也認為保生大帝的名諱應為“本”。在本屆保生文化節中,陳支平先生作為專家組代表,在會上做了正名發言,其全文如下:
保生大帝,北宋時閩南名醫,出生于白礁,行醫于青礁,以文圃山為根據地懸壺濟世,辭世後民間尊祀為醫神。自宋而明而清,多次受到褒封,終被奉為“保生大帝”。由神醫到醫神,再到無所不能的大帝,成為閩台最大的信仰之一,現閩台、東南亞共有2000多座保生大帝主祀廟宇,信衆近億人。廈門海滄是保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保生大帝信俗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海滄一張閃亮的人文名片。
近幾年來,海滄區政府積極作為,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閩南文化方面成績斐然,特别是弘揚保生文化、開台文化方面做了突出的貢獻,至今舉辦了十四屆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盛事,成為國台辦重點交流項目;推動保生大帝正名工作,建成開台文化公園,拍攝紀錄片《開台王顔思齊》并在央視播出,推動顔思齊拓台史實進中學統編教材,組織編撰《滄江文庫》系列叢書,已出版《周起元傳疏輯補》、《銘記海滄》等五輯,這些工作,件件大手筆,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我作為民間信仰的研究學者,見證了這三四十年來兩岸民間信仰交流,借此機會,我要為海滄區政府在弘揚保生文化、推動對台交流取得的豐碩成果點個大大的贊!
從慈濟祖地到保生文化高地,并以此作為對台交流的陣地,海滄區上上下下群策群力,主動擔當,在打造保生文化高地方面積極作為。為了推動保生文化更好地弘揚發展,海滄區近期着手《保生文化系列叢書》的整理編撰工作,将從保生史話、保生宮廟、保生醫藥和保生文獻等方面組織專家編寫,對此我們将予以大力支援。為了理順保生文化弘揚推廣,近半年來,在曹放主席的上司牽頭下,區政協文史委會同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青礁慈濟宮積極開展保生大帝名諱考辨工作,我有幸見證了這個過程。經過史料和專家等多方考證和田野調查,保生大帝名“本”的史料詳實,比較符合曆史事實。我們認為,正“本”清源,推動保生大帝正名活動,對于保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着深遠的意義。這些工作非常有意義,我們将一如既往的予以全力支援。在這裡,我要為海滄區弘揚閩南文化點個大大的贊!
保生大帝保佑我們大家幸福安康,吉祥如意!謝謝。
(二)名“夲”的理據
1.《白礁志略•傳略》記載:
清末楊浚所輯《白礁志略•傳略》(清光緒丁亥年冠悔堂募刊本卷一)載:“神姓吳名夲(從大從十音叨),字華基,号雲衷,泉州同安積善裡人”。楊浚特别加注“夲”字為“從大從十音叨”,字、音描述清晰,差別于“本”。這是明確定生大帝音、形為“tao”、“夲”的文獻出處之一(圖22)。
2.《馬巷廳志》附錄記載
在光緒十九年補刊的《馬巷廳志》中,其附錄下輯錄了清黃家鼎所作的《吳真人事實封号考》一文),文中“神姓吳名夲,(從大從十音叨,諸志多作本,誤”),與《白礁志略•傳略》相同标注。
《馬巷廳志》
3.因避諱而變字:
古人對于君主、尊長者名字有避諱的習俗,吳真人由真人而侯而王而帝曆朝累受褒封。信衆為避大帝名諱,書寫時轉“本”為“夲”字,閱讀時讀作“tao”,實則是較為簡便的避諱方法。
4.取賤名之俗,閩南方言中“夲”有“忑疙”(蠢笨)之意。
民間有取起“賤名”習俗,是希望孩子将來身體結實,即“名字賤了好養活”的說法,如“阿貓、狗剩”等。閩南方言中“夲”有“忑疙”(蠢笨、戆消)之意,符合取賤名之俗。
5.諧音“無本”不雅推斷:
有人因“吳本”的國語音同“無本”,寓意不祥,故推斷大帝之名不會是“本”,而為“夲”字。
6.龍池岩的傳說:
民間傳說,保生大帝未取名前,聖母黃月華在龍池禅寺(漳州台投區白礁村)大悲殿雙手合十祈拜,聖父吳通便将大帝單名取自大悲殿的“大”字,及聖母雙手合十的“十”,合并成為“夲”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四、雙方理據辨析</h1>
(一)名諱出處的文獻比較:
官修志書在修訂時,有較為嚴格的編審要求,經辦人員一般由當地或鄰近區域有名望的進士領銜,集合有學識的舉子、生員共同編纂而成,故而方志一般為各地方較為權威的可信文獻。明清兩代的各版《海澄縣志》、《同安縣志》,及相關的府志,每次增修、重修都是對前一版本的再校對和補充,若前志有錯誤均會在“糾謬”章節中予以說明或在原章節中增删改。然而在該類志書中,保生大帝的名諱曆來均采用“本”字,其可信度較高;而《白礁志略》刊行于1887年,為清末文士楊浚所輯的《四神志略》中的一本,系針對泉州府原生神靈的資料彙總,主觀性較強,同時期編修的《馬巷廳志》采用了楊浚的觀點,這是文獻記載的唯二例,僅代表一家之言而非通識内容。
(二)名與字的關聯性:
古人取名用字時,一般會考慮二者寓意的相近性。如杜甫,字子美,甫即美;大帝的字“華基”,其意與“本”相對應,而與“夲”卻風馬牛不相及。
(三)“無本”諧音說法于理不足:
名,源自父母的主觀取名意願。宋代以來,偏居東南一隅的閩南百姓使用更多的是閩南方言,而非國語。閩南方言讀音中“吳”、“無”并不相同。假若保生大帝的父母講國語,認為諧音“無本”不雅,那就不可能再将聖弟取名為帶有諧音“無根”的“吳根”了。是以,可以認為閩南語的“吳本”、“吳根”的諧音不雅是不存的,這與大悲殿合掌成十而名“夲”的說法同樣為牽強附會。
(四)“本”字在書法上常常寫成“夲”體:
現存的各類書法作品中,幾乎可以肯定凡寫作“夲”字模樣者,皆是本字,遠者如趙孟頫《定武蘭亭序》,近者如蔣介石的手書,不勝枚舉。至于有些宮廟的碑記、楹聯,如有出現“夲”字形者,在當時情況下,也多指代“本”字。
《定武蘭亭序》
蔣介石手書
“本”如此容易寫作“夲”,是以難怪乎有關吳真人的文獻中會出現很多“吳夲”的字樣。實際上,有些文獻中的“夲”字其作者本意是“本”,但因為書寫體“夲”形,導緻後學之人強讀作“tao”音了。
(五)因避諱而變字的分析猜測
“姓”是宗族之賜,“名”是父母惠取,“字”關家族昭穆,“号”可自娛自樂,“諱”是蓋棺論定。這種分析猜測是折中看法,雖沒書證,倒也合乎習俗。但本處論辯對象是“名”,出生時父母給取的名,非可自取的“字”或“号”。吳真人出生時沒有避諱之因,當今也無此類避諱之俗,變字之說另為他事。
此外,閩南方言中,“蠢笨”意另有其字,非“夲”字。賤名大都是乳名、小名,而非“大名”此處議的是“大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五、 “本”“夲”音形的聯系</h1>
“本”“夲”是怎樣成為一對歡喜冤家的呢?“吳本”叫了近千年,在最近150年冒出了“吳夲”,甚至有喧賓奪主的意味。下面從兩字的讀音和書寫兩方面看它們千絲萬縷的聯系。
《說文解字注》(圖26):(本)木下曰本。從木從十。……本末皆於形得義。……大雅以本奏爲奔走,假借也。布忖切。“本”作名詞有10個解,其一解為“事物的根基或主體”,如“君子務本”“背本而趨末”等。
《說文解字注》:(夲)進趣也。趣者、疾也。從大十。會意。……言其進之疾、如兼十人之能也。凡夲之屬皆從夲。讀若滔。土刀切。“夲”是多音字,有兩音,一念“tao1”,意思是“快速前進”,如“左視右顧,莫得而夲”;另一音念“ben3”,古同“本”。
除了“夲”可讀“ben”外,“本”的書寫體常寫為“上大下十”的“夲”形狀,遠的如東晉的王羲之、北宋的米芾、唐朝的顔真卿等,近的如當代的啟功、蔣介石等。
一言蔽之:兩字形似,“本”字可以寫成“夲”形,但不能讀成“tao”音,“夲”可以讀成“ben”音,但不能寫成“本”形。若解為“基本”之意,就一定讀“ben”。了解“本”“夲”的音形聯系後,我們就不難了解從清朝中後期至今的150年,将有千年曆史的保生大帝名諱“吳本”誤讀寫為“吳夲”的原由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六、結論</h1>
綜上所述,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青礁慈濟祖宮認為:鑒于名諱的統一有利于信衆的團結和保生文化的弘揚,本着尊重權威志書記載、尊重習俗傳統及取名規則、尊重民間習俗及信衆認同等方面考量,建議官方、學界、民間(宮廟)統一認識,保生大帝的名諱為“本”。
圖/文:廈門市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
轉載需經圭海四記或閩南文化研究會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