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英雄集結劇本的小沛陶謙,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百戰之地。不過隻要學會了幾種堵路的方法,原地破局也易如反掌。

下面,咱們就來介紹介紹用小沛陶謙咱們使用堵路大法來輕松破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一、陶謙堵路破局思路</h1>
第一回合肯定是先把官職都給解除了。記得先不要把陳珪的解除,不然……
然後分兵三路。
陳登5000槍兵600金,向東北北海方向前進。
陳珪5000戟兵1500金,向南方壽春方向前進。
陶謙10000劍兵1300金,向東方下邳方向前進。
陳氏父子帶兵裝,主要是為了跑得快一點。而陶謙帶這麼多兵,純粹就是因為政治太低,能造得快一點。
然後分别在圖中的這些位置建設相應的防禦建築。
北海和壽春的土壘,直接建在了北海和壽春的領地之内。之前文章給大家介紹過,隻要在對方的領地内,用土壘把這條路完全封死,那麼因為土壘是中立建築,電腦AI不會選擇攻擊這些土壘,而會選擇繞道進攻。
比如這樣,壽春方面的兵力,直接就選擇從左邊陳留濮陽的交接地方繞道過來。
而從這個方向過來,不僅使我們南面的防禦壓力直接歸零,而且讓從西面進攻過來的幾方人馬可以更盡興地先來一場大亂鬥,等真的兵臨城下的時候,也就都成了疲兵了。
北海方向的兩個土壘也是相同的作用。可以讓北海方向的進攻,會選擇繞道濮陽,然後,結果,你懂的。
比較麻煩的還是下邳呂布的方向,因為不能完全地堵死。但是也是有辦法的。
一般呂布會在5月份發起進攻,因為下邳城實在是離我們的前沿陣地太近了,提前兩個回合我們就得考慮先派兵去我們的陣地防禦。
第一波的防禦力量,一定要選擇陳珪陳登父子前往。如果有一個智力差不多的,那也可以換下陳登,但是為了保險,陳珪必須去。
呂布非常的麻煩,因為他有特技飛将,可以無視陸地的ZOC。不然,他應該是在呂布的那個姓宋的馬仔那個位置。
前期一般陳宮不會出征,因為他多半會在家搞建設。一般是呂布單人或者搭配貂蟬帶隊。
呂布單人帶隊,那就好辦了。就他的智力,那不是開玩笑呢?
要是配合貂蟬就麻煩了。
不過,呵呵呵。
貂蟬初始智力81,而陳珪初始智力82。
陳珪特技“言毒”,對智力比自己低的敵軍施展“僞報”必中。
這就叫官大半級壓死人。
我就高你1點智力,然後就一個是天一個是地了。人生啊,有時候就是這麼設計的。
直接用陳珪把呂布給僞報回去。
然後陳登或者其他一個高智力的武将,直接占據圖中這個位置。因為占據這個位置之後,呂布也不可能突破前面重重的肉盾而沖過來了。
然後不斷地擾亂最近的這個姓宋的馬仔。
其他人一群近戰機關,隻能在後面幹瞪眼。直接全部都活活餓死。
如果前排是張遼這種智力比較高的,都用陳珪給僞報回去,等一個低智商的過來擾亂就是了。
一般陳宮不會先過來。如果第一波第一隊就是呂布+陳宮帶隊過來了,那恭喜你,可以重新開一局了。除非你運氣逆天,以陳珪82的智力能把89智力的陳宮給僞報回去。
帶隊的部隊首選運輸隊,因為機動性比較高,而且比較省糧食。帶2000兵是為了保住一旦出現萬一,不會被一下秒了。
而且因為擾亂的這個位置,還不能受到軍樂台增加氣力,是以,時不時得就得再派一到兩個智力不錯的武将過去接班。
比如像我圖中兩支部隊這樣的站位,一個氣力不佳的,在軍樂台前補氣力。另一個堵住路口。而且兩支部隊也可以雙保險,萬一某一個回合沒有擾亂成功,還有補救的措施。
當然,最穩妥的還是經常性的SL大法了。
接班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一個武将長期在外不能褒獎,忠誠度會降低。幾個回合就回下城,不容易被敵人給招降了。
陳珪把前面的局勢穩定了之後,就打道回府。
因為陳珪還有很多的作用。比如,在城中搜尋武将的時候,陳珪的成功率非常的高,另外就是政治不咋地的陶謙經常可以很容易地搜尋然後直接登陸成功。
另外就是整個西線,基本上就靠陳珪一人之力了。
在接近小沛城的位置建一個軍樂台。然後就看到敵軍零零散散的部隊一支一支地過來了。然後,基本上來一支就給僞報回去一支。實在是忙不過來的時候,也可以在城中再派一個智力比較高的。讓陳珪把智力較高的敵軍僞報回去,我軍另一支部隊把智力比較低的給僞報回去。
如果碰見智力太高不能僞報成功的,那就硬幹吧。反正就圍毆這一支部隊,也不算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結語</h1>
這樣,我們四周的防禦環境實際上非常的簡單,我們可以穩穩地在這個烏龜殼裡猥瑣發育。
第一年以建黑市為主,積累經濟。第二年有了一定的本錢,開始建正式的内政建築。
盡量的少征兵,因為會浪費大量的錢糧。不是必要的文臣武将,能不要的就不要了。前兩年就是攢錢糧。可以适當地造一兩個攻城器械。
攢夠一定的基數之後,開始瘋狂爆兵。然後看誰好欺負,一鼓作氣拿下。甚至找好時機,呂布都可以一鼓而下。
剩下的,就沒有太大的難度了。
思路基本就是這樣了,再具體的,也沒必要多說了。
我是拉鈎上吊一百年不許變,感謝您的支援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