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了,任澤平

作者:親戚買房

任澤平離開恒大了,這個時間比我的預測,整整拖後了3年。

不因為别的,而是因為我,喜歡看戲。作為地産界的老戲骨,看了太多的戲,這一次我本想它會更戲劇化點。總想會是當年另一部戲的翻版。

差不多十年前,一位被樹碑立傳的地産老闆,獲得了一個國際殊榮,某天要有國際人士來頒獎,我應邀前往見證。結果一見面,他們一見面,戲劇化的一面出現了,“哎,你不就是原來烽火廣告的小胡嘛,通知怎麼寫成Jack Hu了?”;“我一看你名字後面是清華教授,我以為搞錯了呢,還是你。”,互相尴尬了下,然後儀式隆重進行,載入史冊。

是以,聽說了任澤平去恒大,我就會不自然地腦補一下許教授和任首席見面後的日常情況。

别了,任澤平

但講真,任澤平是實打實的經濟學者,是地産界我唯一認真看過文章的人。不是我狂妄,而是其他人都是靠嘴說,沒寫過。

任澤平給地産界貢獻了兩句話和一個理論。理論是地産周期論,他可以畫出地産的起伏周期,太神奇了!後面再說。

兩句話,一句話是中國房子是世界最好的資産,這個不用他說,所有幹這行的都在一直說;另一句是對地産的分析架構,“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我的了解,他的意思是,長期要看供需,隻不過長期的供需咱不知道,用人口來模糊代表;中期要看供需,中期的供需咱也不知道,用土地來看看大概情況;短期也要看供需,短期的供需也無法算出,但我知道和金融政策密切相關。

——這是他的理論架構的深層邏輯嗎?

如果是這個意思,這個外來和尚搭的架構有意思嗎?

有意思,就像大家都知道有夢想要追求,但這話如果是Jack說出來的,就不一樣。它鼓舞了千千萬萬的想着萬一的人。同樣,有1500萬的身價加持,效果果然不同,馬上地産行業專家輩出,都學會了如何分析地産市場了。大家都在口口相傳并創新發展同一句式:“一線看人口,二線看土地,三線看金融”等等。至于怎麼看,那是另一門課了。就是把你想要的結果放在前面,然後怎麼看怎麼都是通向你的結論的。

當然,這個讓我納悶了很久,1500萬的不能隻停留在順口溜的境地,下面應該有些進一步研究的數理支撐,支撐到可以應用的程度——但是沒有看到。是以我就來從他的經曆來了解他的這些結論。看看他是學什麼的,還做過哪些研究,出過哪些成果。一看不要緊,看到了他的宏論《地産周期論》,我如饑似渴地買來學習。

雖然地産界有過很多的周期論,都言之鑿鑿,但都是實戰派的,既沒有多少理論學養,又多是帶有目的性的,是以我一貫忽略。任首席說出來的不一樣,因為他是從更大的宏觀經濟周期來說的,而且之前在證券界說的很對,是以我是認認真真地看了他寫的書《房地産周期》。

我們知道一個運動如果能産生周期,一定是要有個固定的回複力的,就像單擺,有個地球吸引力垂直向下,當它擺高了,吸引力又把它拉下來,如此往複,形成周期。經濟周期也是因為有個無形的引力,就是當供需嚴重失衡時,市場的無形的手會把它撥回來,趨于平衡。于是市場在貪婪和恐懼中就産生了周期性地擺動,形成周期。

那麼既然能算出地産市場的周期,它的回複力是什麼,T=2π√(L/g),這裡l和g是什麼?沒有這兩個量如何能算出周期?當然社會科學更複雜,是沒法這樣精确計算的,用歸納法也可以得出結論,就是對過去的一切周期做些歸納,起碼可以算出機率性的周期來。

書中的任首席大概就是這樣的思路,他有團隊,是以可以算的很對。用他的周期,來檢驗過去的,都非常吻合!神奇吧?

這個規律一找到,會帶來什麼,大家應該也知道了,偉大的收割!

那就是在周期的低點拿地,高點出貨!做買賣的,買的對賣的對,那就是無往而不勝了!那就是在市場的競争中,真正雙赢了——赢兩次,許老闆赢一次,任首席赢一次!

這個大概是任總在地産界最有含金量的研究成果了。你想想,你花1500萬把任首席買斷,今後他的這些研究成果隻悄悄告訴你,不給别人說,你就可以超前運作,那賺來的錢可不僅是1500萬了,而是1500億了。是以恒大的投入是值得的。

但是恒大這些年似乎在任首席進來之後,反倒跌跌撞撞,這說明:

要麼是周期論說的不對,要麼是說得對、恒大沒執行。

當然不會是前者了,如果說的不對,這樣的文章早删去了,是後者?那又是為什麼呢?

這裡面有我的一個絕妙發現。

就像高斯拿着比薩餅一折發現一邊彎必然一邊直把它命名為“高斯絕妙定律”一樣,這裡面的絕妙程度絕不亞于它。當然我還缺個愛因斯坦後手,能把這個應用到廣義相對論去。

放過這本書,你去找一下過去的關于地産周期的文章和專家,你去拿來讀一下,你會發現他們都說對了,都在那沾沾自喜,但是,他們說的又絕對不一樣。

這怎麼回事?

發現這個奧秘,你就可以做首席了。你就可以在在複雜的地産市場,啥也不用研究的情況下,把周期說對了,說準了。

因為地産市場是一個包括一線二線三線四五線,南北不同、東西差異的巨大市場,是一個寬帶,就是說深圳等沿海開始上漲時,長春等東北可能正在下跌,而太原等資源城市在那十年不動,每種狀态下都有大量的城市,是以你抽取其中任何一個時間段來作為周期,都能夠找到這樣的目标城市作為漲落證據。一個單線條的波動可以看出有周期,一個複線條,就沒法精确描述了。因而怎麼說也都是對的。

你今天判斷地産在低谷,你可以找到80%的城市資料來支援,如果你說是高峰,你也可以同樣找到80%的城市資料來支撐,不是20%。主要看你的選點和資料選擇。何況每一次漲跌的開口時間不一,都足以淹沒整體的波動周期性。是以,如果沒有嚴謹的科學态度,是很容易說對的。這個就像鄰國交戰,很好瞄準,往一個方向開炮就行了,總是能打到對方領土,但要說這就叫瞄準,那就不嚴謹了。是以當你有了嚴謹的科學态度,在地産周期方面,你就不敢說了。

這就是中國國地産市場研究領域的現實,導緻了——

不懂的真敢說,真懂的不敢說。

又似乎不懂的能說對,而真正懂的,卻得不出一個确切的結論。

回過頭來,再來看看那個三句話的分析架構,似乎也是有破綻的。

你看地産的先行示範區深圳,在過去的幾十年人口一直是持續地增長的,從未停息,土地的稀缺也是一直都擺在那裡的,金融政策和全國都一樣的,但是在2015年3月之前,房價就是出奇地低,均價不到兩萬,還賣不出去。2015年3月之後,這些人口、土地情況都沒發生變化,房價就漲翻了天。

是以人口要看是不是有效需求人口,不是,來再多沒用;土地,如果不是炒房,哪個城市的土地蓋房子都夠住,沒人睡馬路上就說明這一點了。但如果全國人民都來炒,那就不夠了。是以房價和土地、人口的關系,其相關性和相關系數的研究,還需要更深入一步。如果大家都覺得市場要漲,都進場買房,不該漲也漲;如果都不看好,人再多土地供應再少,都不進場買,它就漲不上來。

真正和房價一級相關的是市場溫度,它綜合了市場預期、市場供需和相關政策等。而市場溫度又是可以測量的,市場溫度和進場熱分子數量以及每個熱分子攜帶的熱能量的乘積有關,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市場的特征值表征出來的。如我們用帶看量、成交周期和杠杆率等的變化值來表征這個熱度的變化,測出不同市場的臨界值,這個就很有用了。這一切都早已被概括在一個房價的熱氣球模型中,已經被真實市場所驗證,不再贅述。

對不起,任首席,我今天用了你的模糊分析之道,給你潑一身漿糊。這裡的分析式批評當然是不科學的,但也許是公平的:以其人之道,為其人送行。

挖苦點說,希望地産界的研究都能認真點,都沒文化,都别忽悠!這裡也說我自己的。

最後,為了再公平點,也為任澤平讨個公道:1500萬的年薪,說了就要給齊。

文章首發于公衆号蔡照明透視,更多房産幹貨,鎖定公衆号蔡照明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