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标準,并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藝術創作人品畫品革命思想藝術評論後世紀念折疊代表作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藝術創作</h1>

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标準,并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藝術創作人品畫品革命思想藝術評論後世紀念折疊代表作品

黃賓虹扇面黃賓虹的山水畫創作道路經曆了師古人、師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獨創風格3個階段。

大約60歲以前以師古人為主。

60~70歲以師造化為主。

70歲以後,自立面目,漸趨成熟,風格渾厚華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黃賓虹山水蔡博 畫的基本特點。

從筆墨上看,屬于繁體的“黑、密、厚、重”,即積筆墨數十重,層層深厚,是他的山水畫最顯著的特點。顔色 彩上看,有水暈墨章,元氣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斓的青綠設色,更有色墨交輝的潑墨重彩,以及純用線條的焦墨渴筆。

從繼承和創新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古代某家筆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他的花鳥畫,偶一為之,雅健清逸,别具一格。書法師承鐘鼎文和晉魏。行草取法王獻之、顔真卿,楷書取法《鄭文公碑》、《石門銘》、褚遂良等。博采衆長,出以己意,渾樸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剛秀逸。 淵博的學識,豐富的書畫實踐,使黃賓虹的畫論畫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獨到見解。

主要表現是:

渾厚華滋。針對清代山水畫出現氣格柔靡軟弱的現象,他簡括“渾厚華滋”四字,作為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标準,并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

②主張創造。他認為師古人是為了繼承和發展民族優良傳統,要師長舍短,合衆長為己有,就必須廢棄守舊式的臨摹,必須師造化。

③筆墨虛實。在技法理論方面,他總結中國畫用筆用墨的規律,提出 5種筆法:平、圓、留、重、變,7種墨法:濃、淡、潑、破、漬、焦、宿。

④學人畫。他提倡學識淵博、人品高尚、功力紮實,有創造性的學人畫。

黃賓虹的繪畫創作有明确的理論指導,其理論包含着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他的山水畫和畫論,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力,在現代中國畫的發展中,有着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意義。

黃賓虹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大家。他在50歲前馳縱百家,溯追唐、宋。其後飽遊饫看,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又登五嶺、雁蕩、暢遊巴蜀,足迹半天下。70後融會貫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繪畫,在深研傳統,取精用宏的基礎上凝聚和升華,進而融鑄為自己的藝術個性。與二十世紀的其他畫壇巨匠相較,黃賓虹更具學養,更富于文人氣質。除了山水畫創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荦的貢獻。

黃賓虹認為,作畫在意不在貌,不應重外觀之美,而應力求内部充實,追求“内美”。他又說:“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筆墨。”黃賓虹系統梳理和總結了前人對于筆墨運用的經驗,在晚年總結出“五筆七墨”之說——“五筆”為“平、留、圓、重、變”,“七墨”即“濃墨、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宿墨”諸法。如此,以筆為骨,諸墨荟萃,方能呈現“渾厚華滋”之象。

由此,黃賓虹便在實踐上,也在理論上為中國畫筆墨确立了一種可資參證的美學标準。這是一個超越前人的,曆史性的貢獻。黃賓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氣淋漓,筆力圓渾,墨華飛動,以“黑、密、厚、重”為最突出的特點。其意境清遠而深邃,去盡斧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觀者動容。由這樣一種郁勃的意象和高華的氣格當中,人們感受到了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強大張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人品畫品</h1>

黃賓虹在論述中,多次強調人品與畫品的必然聯系,提出:“畫品之高,根于人品”。這并非黃賓虹個人獨有的觀點。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叙論》中即有:“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還說:“夫畫猶書也,楊子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文如其人,書如其人,畫如其人,是古人常常要提到的。

有人質疑這種說法:藝術作品,怎麼能“如其人”呢?哪個字,哪張畫會像作者呢?人品很好,畫并不好,畫得很好,人品卻并不好,這種例子不是很多嗎?

歧義的産生,在于對“人品”的了解。人品,在這裡并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的評價,而是這個人的全部内在素質。黃賓虹釋為:“純全内美,是作者品節、學問、胸襟、境遇,包涵甚廣”。黃賓虹言:“古來畫者,多重人品學問,不汲汲于名利,進德修業,明其道不計其功。雖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無聞,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那種居于藝術殿堂最高層次的神逸之品,不僅需要極高的藝術天賦,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蓄積,修煉。這漫長的過程,艱難而又寂寞,不具備賓虹老人提出的這種堅韌非凡的品質,定然會在種種阻力和誘惑之下,偏離正道,成不了正果。

黃賓虹八十歲時,撰《自叙生平》,其中一段叙述,分外感人。

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标準,并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藝術創作人品畫品革命思想藝術評論後世紀念折疊代表作品

“近伏居燕市将十年,謝絕應酬,惟于故紙堆中與蠹魚争生活,書籍金石字畫,竟日不釋手。有索觀拙畫者,出 平日所作紀遊畫稿以示之,多至萬餘頁,悉草草勾勒于粗麻紙上,不加皴染;見者莫不駭餘之勤勞,而嗤其迂陋,略一翻覽即棄去。亦有人來索畫,經年不一應。知其收藏有名迹者,得一寓目,乃贈之。于遠道函索者,擇其人而與,不惜也。”

這是黃賓虹1943年所寫七、八十歲時的一段紀實。在漫長的日子裡,他寂寂的求索與修煉。這樣的日子,有幾個畫家耐受得住。不是這等虔誠,黃賓虹能悟徹畫道嗎。能達到如此之高的境地嗎。

1937年6月,黃賓虹應北平古物陳列所之請,赴北平審定故宮南遷書畫。7月,蘆溝橋事變,抗日戰争爆發,日軍随即占領北平,黃賓虹無法南返了。七十多歲的老人,陷此境地,有什麼辦法呢。最佳選擇莫過于“伏居燕市”“終日杜門”了。然而,能夠終日杜門,還必須有經濟基礎。

迫于生活,北平淪陷後,黃賓虹仍然在古物陳列所及北平藝專任教,1938年,又兼任了北平古學院理事。有了收入,黃賓虹才有可能關門著書、作畫。隻有聯系當時的具體環境,我們才能了解前面引用的《自叙生平》中這段文字。

日本人作為占領者,仍然盡力籠絡上層人士。賓翁八十歲時,北平藝專日本主持人伊東哲要舉行祝壽儀式,要派汽車來迎接,賓翁堅決拒絕。文中所說的“索觀拙畫者”、“索畫者”是些什麼人呢?賓翁沒有明說,從黃賓虹應付的态度來看,隻肯讓來者看看紀逰畫稿,索畫更是“經年不一應”,這應該是賓翁對日本人、漢奸或不明底細的人的态度,既是氣節,也為避禍。而此時賓翁對“收藏有名迹者”、“遠道函索者”,卻非常慷慨,又為港人黃居素作“緣山堂圖巻”,為楊某作“息茶庵圖”,為何覺作“蒙山小隐圖巻”。兩相比較,迥然有别。這段平平淡淡的叙述,閃爍着老人民族氣節的光輝。

在淪陷了的北平,賓翁依然繼續着自己的研究,而且著述甚多。《漸江大師事迹佚聞》、《石谿事迹彙編》、《垢道人佚事》、《賓虹論畫》、《畫史年表》等等,都寫于這段時間。

北平淪陷,造成了黃賓虹“伏居燕市”“終日杜門”的生活,七十多歲的老人,有吃有穿,完全可以抱孫子、養花、下棋、打麻将過日子。其是以如此勤奮的原因,仍在于他有那股不可壓抑的内在能量的沖動。偉大人物,都有一股生而俱來的能量,他被這能量所驅動,一生的作為都是為了将這内在的能量釋放出來。正如大馬哈魚要遊上湍急的河流産卵,毛毛蟲要化為美麗的蝴蝶,是非如此不可的必然。對于黃賓虹,正是這内在的能量,讓他永不停歇。這種一無所求的無為而為,是一種與生命相終始的動力,是最偉大的品質。

翻讀黃賓虹的事迹,他對金石、書畫的強烈興趣和堅韌的努力,終其一生,從未稍減。

黃賓虹七歲就表現出對繪畫的極大興趣,二十餘歲,就“遍訪時賢所作畫”,漸漸積累起這方面的學識。1908年,他45歲,來上海為《國粹學報》撰稿,次年,任編輯,與鄧實等共同負責編輯《國粹學報》、《國學叢書》《神州國光集》等書刊畫冊。1911年,又與鄧實合編《美術叢書》。

“國粹”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書、畫、篆刻,當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賓翁的工作與天分契合了。這個工作崗位,終日弄的就是自己所好,為他擴大這方面的知識、提高眼界、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條件。他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在這過程之中,他将研究所得,不斷著文發表。1936年,任上海市博物館臨時董事會董事,負責收購、鑒定書畫、古物。事實上,他已成為這方面公認的權威。

在他窮究畫理,觀察山川不斷實踐的過程中,他養成了自己的藝術趣味,自己的審美理念。他就認定了這個目标,追求了一輩子。又在幾十年的追求過程中,不斷完善與強化了自己的審美理念。

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标準,并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藝術創作人品畫品革命思想藝術評論後世紀念折疊代表作品

黃賓虹的山水畫,自始至終,純屬陽春白雪的東西,從中找不到一絲絲媚俗之氣。什麼是媚俗?按市場的趣味畫,就是媚俗,黃賓虹長期身居上海這花花世界,難道不知道俏麗的畫好賣、錢是極為可愛的東西嗎?他就是不肯低頭,他對藝術,真是無比的虔誠,黃賓虹這樣做,完全是清醒的,自覺的行為,他深刻地認識到名利對于畫道的幹擾。

這可見于他1923年發表于上海《民國日報》的文章:

“畫者未得名與不獲利,非畫之咎;而急于求名與利,實惠之害。非惟求名與利為畫者之害,而既得名與利,其為害于畫者為尤甚。當未得名之先,人未有不期其技藝之精美者,臨摹古今之名迹,訪求師友之教益,偶作一畫,未惬于心,或棄而勿用,不以示人,複思點染,無所厭倦。至于稍負時名,一倡百和,耳食之徒,聞聲而至,索者接踵,戶限為穿,得之非艱,既不視為珍異,應之以率,亦無意于精研。始則因時世之厭欣,易平昔之懷抱,繼而任心之放誕,棄古法以矜奇,自欺欺人,不知所止”。

這段文字太深刻了。八十年過去,今日的畫家,仍然是這麼個情況,追逐名利,又為名利所浸淫。成名前畫出了好作品,成名以後,就會定型,甚而由熟變油。要登畫事之堂奧,還真得“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寫意畫這類必須拼搏幾十年的事業,光有才、有識、有學,還不一定成功,非常重要的,還必須有人品的支撐。誠如唐僧取經一般,要過得重重魔刼,才能取得真經,成為正果。外在條件,常可成為劫難,而最可怕、最難防禦的,卻是畫家自身的“心魔”。物欲,當是心魔之首。人的一切性格、氣質、心理上的毛病,諸如嗜酒、好色、剛狠、使氣、好鬥、放言、怯懦、過慎等等,都是心魔,都可将畫家引向歧途。“性格即命運”這話不知出處為何,還真有某些道理。當然,它不能概括那種來自外界的不可抗拒的幹預。

文史考據忌“孤證”,畫品與人品相聯,并非黃賓虹獨有的現象。環顧當代大家,其成就都離不開他的人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革命思想</h1>

黃賓虹作品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康有為為首的在京會試舉子1300人“公車上書”。黃賓虹在家服喪期間聽到這一消息,激動地緻信康、梁,贊同他們的變法主張。

這一年夏天,變法維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譚嗣同,因事經貴池赴上海,黃賓虹知道後,特趕赴貴池與他會面。譚嗣在長時間靜聽黃賓虹的議論後說:“樸存兄說得對,對有野心的的列強要伸出拳頭去打。”後來,黃賓虹回憶譚嗣同時常說,譚嗣同是豪俠之士,維新愛國,可敬可佩。1898年冬,黃賓虹得知譚嗣同是年9月已被那拉氏殺害,放聲大哭,憤然寫下了“:千年蒿裡頌,不愧道中人。”的挽詩。

1898年冬天,黃賓虹回歙縣拜訪了兩位清末科武舉人洪佩泉、汪佐臣,說服他們利用農閑,招集鄉民教練拳術。 不久,他們在當年嶽飛駐兵的嶽營灘上,拉起了一支隊伍,騎馬試劍,習拳練武,名為增強體質,實欲起兵衛國。正當他們紅紅火火練兵的時候,傳來了“戊戌維新”失敗, “六君子”被殺的消息。次年春,黃賓虹也因“維新派同謀者”的罪名被告發。幸而事前獲悉,立即出逃,至當天才傳回歙縣。出奔途中,他曾作詩:“苛斂追逮谷棄農,盜由民化困窮兇。卻為當道豺狼迫,獅吼空山一震聾!”以表憤懑憂國之情。

1905年冬,歙縣曆史上第一所中學"新安中學堂"成立,黃賓虹被聘為國文教授。後來,他又邀陳去病來新安中學堂教書。陳去病是江蘇吳江人,舊年在家鄉組織雪恥會,鼓吹維新與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會。陳去病來歙縣實際是為聯合當地知識分子進行革命活動。很快黃虹賓這一批新安中學教員就組織了“黃社”,名為研究詩文,實為紀念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及其非君論而命名,暗中宣傳革命。黃賓虹的思想由此從立憲法派的忠君保皇轉變為革命派的堅決反清。

1906年冬天,黃賓虹接受革命組織的安排,決定在自家後院私鑄銅币,一方面作為革命黨的活動經費,另一方面用以擾亂清朝的币制。革命黨人從外地運來了鑄币機,還派一名師傅負責鑄造技術。然而次年六月,正當首批銅錢出坯,還未印字的時候,就有人告發此事。黃賓虹聞訊連夜出走,輾轉到了上海。之後,“黃社”也解散了。

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标準,并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藝術創作人品畫品革命思想藝術評論後世紀念折疊代表作品

但挫折并未使黃賓虹的理想就此泯滅。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不久,他又承擔了上海商團的外線傳遞任務。上海宣布光複後,他興奮地将早已準備好的大白旗高高地懸挂起來,以慶祝革命勝利。也就在1912年,即民國元年,黃賓虹開始用“賓虹”題畫屬款,以示紀念。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藝術評論</h1>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上,黃賓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畫家。其黑、密、厚、重的畫風、渾厚華滋的筆墨中,蘊涵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精神與自然内美的美學取向。幾十年來,黃賓虹的繪畫一直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并逐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影響着當今中國畫壇。

書法對黃賓虹來說,有着獨特的實際意義,是其筆墨和畫法的“源頭活水”。黃賓虹對書法之于文人寫意繪畫的基礎性強調和實踐操作,幾乎伴随其一生。沒有人像黃賓虹那樣,積極主動地将書法原理運用于繪畫,并取得如此高的現實效果。可以說,黃賓虹的繪畫是建立在書法基礎之上的樓閣,它的穩固和高度關乎書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7">後世紀念</h1>

黃賓虹浙江金華故居故居在歙縣西潭渡村。林木蔥郁,景緻優美。為清代建築,磚木結構房屋,正屋是三開間樓房,前有庑廊和天井。 正屋賓虹題名為“賓虹草堂”和 “虹廬”,庑廊前有小院,庭院西側台階邊有一塊玲珑剔透太湖石的建築是“玉森齋”。

人稱之為“ 石芝室”或“石芝閣”。黃賓虹先生不但是傑出藝術大師,還是一位堅強的愛國主義戰士。故居的“鑄園”就是因為1907年,黃賓虹是秘密秘密參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動,在此為同盟會鑄造錢币,支援抗清鬥争而得名。

1984年,黃賓虹先生誕生120周年,家鄉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郵電部發行了紀念郵票“黃賓虹”小型郵票。國家撥款對黃賓虹故居進行了全面整修,并征集了衆多的資料陳列展出,對外開放 。故居被辟為“黃賓虹紀念館”。現在書房、卧室基本保持原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2">折疊代表作品</h1>

黃賓虹知名畫作:《富春江圖軸》、《峨眉龍門峽》、《松雪詩意圖》、《花卉四屏條》、《設色山水圖》 等。

《山林秋色》軸,紙本着色。縱122.8厘米,橫48.8厘米。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此圖一眼望見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缭繞。

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标準,并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藝術創作人品畫品革命思想藝術評論後世紀念折疊代表作品

遠景為山坡,古松蒼郁,有幾間平房,前後錯落。園後有四角亭,亭中坐着一人。山腰樹木叢生,枝條欹斜,往上高山聳峙,巋然獨立。左側為一片廣闊的湖面,有二隻帆船順風行駛于兩山之間,以山襯水,以水烘山,使山水發生了互相為美的密切關系。

這幅畫面盡管崇山峻嶺,山路曲折盤旋,林木叢生,層次頗多,但畫面仍清妍秀潤,頗有章法。構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這與畫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分不開,使其畫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此幅畫中也能充分地展現出他的“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藝術風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