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龍隐寺是泾河邊上的一個佛寺

原名靈隐寺。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龍隐寺

到平涼,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平涼崆峒山,美麗的崆峒山一年四季都風情萬種,但遊覽完崆峒山的你,千萬别着急走!其實崆峒山腳下還有一個“隐秘的角落”又美又安靜,今天小編就帶你去解鎖!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平涼龍隐寺“龍泉”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甘肅平涼龍隐寺位于平涼崆峒山左側的龍尾山腰。它背靠青山,面臨泾水,距平涼市區3.5公裡。龍隐寺原名“靈隐寺”、“興教寺”,始建于漢唐時期。以後明、清、民國等各代均有擴建。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龍隐寺是一處隐秘的所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李隆基被安祿山趕出長安。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正是在龍隐寺,當時還是大唐太子的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将,謀劃登基稱帝、平定天下的大事。不久,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龍隐寺,唐肅宗在此藏身避難。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山不在高,有水則靈,寺不在大,有龍則名;龍隐寺,有水有龍!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時至今日,在龍隐寺後山的石窟中,還有專門記錄唐肅宗來到寺廟那段故事的石窟存在,可以說整個唐朝的命運就從這裡開始轉折,“安史之亂”達到巅峰之後,唐朝又延續了150年國祚。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據《平涼市志》載,龍隐寺原名興教寺。龍尾山的山腰和山腳共有四眼泉水,冬夏長流,旱澇不減,千百年來,水位穩定不變。山上還有一“靈湫”,又名“龍泉”,泉水從一乳石縫隙間噴湧而出,遇懸崖後旋轉激散,形似玉盤篩珠,古有“龍泉滴珠”之稱,系平涼八景之一。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唐肅宗殿(李亨栖身處)

明代,平涼韓王将龍隐寺“奉為香火,置田為廟産”,明末毀于兵燹。清康熙時期,有個姓馬的老太太不忍龍隐寺就此沒落,化緣十年,募得幾萬銅錢,重修了龍隐寺。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隻可惜曾經讓平涼人引以為傲的“龍泉滴珠”景觀,現在隻見龍嘴空張,不見清水湧流,泉水幹涸見底。寺院周圍的林間小道上荒草叢生,蛛網密布,很久沒人踩踏過了。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站在平涼博物館旁遠眺龍隐寺,也隻能看到半山上一片綠樹掩映,根本看不到寺院的任何建築物,唐太子李亨一路西逃,之是以選擇林隐寺歇息,也是因為它隐蔽不好找。

甘肅這座龍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難

站在龍隐寺前,恢宏壯觀的平涼博物館盡收眼底,龍隐寺濕地公園正在如火如荼的興建。或許一兩年後濕地公園建成,龍隐寺也将得以修繕,重新對遊人開放,路口會樹立醒目的指引标牌,凸凹不平的土路會變成硬化路,幹涸的龍泉會再湧清波,千年古刹會再現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