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華山,誕生于硝煙戰火之中,受任于民族困頓之際,奮進于改革開放年代、搏浪弄潮之時。
2020年1月29日,全國抗擊新冠疫情的最艱難時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紅會老樓二樓的會議室裡,感染科黨支部書記張文宏教授喊出了“黨員先上!”一句最簡單、樸實的話語,成為抗疫之初安定人心、凝聚力量的最強音。
2000名中共黨員、77個黨支部的戰鬥堡壘,危難時刻的一句“黨員先上”,不是一個人、一個瞬間偶然的誓言,背後是華山醫院深厚的紅色基因,是一條赓續百年的信仰之路。

現在的紅會老樓
紅會老樓:法國巴黎黨報《救國時報》的秘密收發點
1904年是一個積貧積弱、戰火硝煙的黑暗年代,日俄戰争爆發,國家内憂外患,民不聊生,死傷者日衆。以留學英國劍橋歸來的沈敦和(字仲禮)先生為代表的前輩,受索爾費裡諾戰役後“應在各國設立全國性志願傷兵救護組織,平時開展救護訓練,戰時支援軍隊醫療工作。受簽訂國際公約給予志願傷兵救護組織以中立地位”的紅十字思潮影響,面對百姓生靈塗炭、傷兵餓殍遍野,決心多方籌集資金,竭力組建機構、組織救援。為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官方認可,時任工部尚書的呂海寰等人商準各國領事,聯合英、法、德、美人士,成立了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這個組織便是“中國紅十字會”前身。
“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暨醫學堂”原址
其後,以沈敦和先生為代表的有識之士,深感民族困頓之際,救援應有自己的醫院和醫學堂,于1907年奏請清政府獲準後,用創辦“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的餘款53萬餘兩白銀,購置了當時徐家彙路(後改名海格路,現名華山路)七号土地十四畝作為院址建造醫院,破土動工建造醫院和醫學堂樓房。華山醫院的前身——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暨醫學堂由此誕生。
沈敦和
“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暨醫學堂”原址大門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望志路106号舉行,上海成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同年,距離望志路3.4公裡的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決定結束與美國哈佛醫學堂、安息日會等長達8年的合作,将醫院收回國人自辦。從那一刻起,以自我革命引領醫院發展的自強之路有了豐厚紮實的土壤。
史料可查的華山“紅色曆史”,始于1936年。華山醫院收發處接受中共地下黨委托,秘密收轉在法國巴黎出版的黨報《救國時報》。據了解,《救國時報》是中共中央駐共産國際代表團的機關報,在莫斯科編輯,在法國巴黎出版,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對中共早期的海外宣傳做出非常大的貢獻。檔案中的寥寥幾字,已隐隐可以感覺到。彼時,華山醫院已有一股紅色力量正在湧動、成長。
《救國時報》
院士專家一度曾是搜捕黑名單“第一号”
1945年5月,随着上海的中共地下組織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成立了職工、醫護兩個黨支部。但當時上海還沒有解放,黨支部仍以“地下黨”的形式開展工作,黨員通過“心電感應”彼此相認,全院三分之一的職工加入了各種形式的革命組織,團結在黨的周圍。
華山醫院第一位地下黨組織負責人沈孟先同志,1924年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在上海市内電話局入黨,曾是中共上海郵局地下黨支部首任支部委員。“二•七”大革命失敗之後,一度中斷與黨的關系。當時情況複雜,在一片白色恐怖的環境下,他不得不離開了原機關。
華山醫院第一任職工黨支部書記沈孟先同志
為堅持不懈地繼續進行對敵鬥争,他改名為沈複生,于1929年7月進華山醫院前身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當職員,從此又找到新的革命落腳點。一時失去了黨組織關系的沈複生同志,仍以一名地下黨員的革命精神,長期在醫院堅持秘密活動。1945年經組織審查重新入黨後,進一步展開了各種活動,向思想進步的員工宣傳黨的革命思想,在鬥争中培養積極分子,擴大黨的力量。
1948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突然逮捕了沈孟先同志,這對支部的每一名黨員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由于同志們都能嚴守黨的秘密,尤其是久經鍛煉的沈孟先同志,在逮捕後的4個月中,無論在敵人的審訊桌上,還是在嚴刑逼供面前,始終表現得堅貞不屈,顯示了共産黨員的革命氣節。敵人在他身上一無所得,在醫院職工的大力營救下,終于在1948年11月被釋放出獄。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山醫院沈自尹教授,1947年考入國立上海醫學院,1948年底秘密加入上醫共産黨外圍組織“楓林社”擔任聯絡部長,經常積極奔走于各校之間。上海解放前夕大搜捕中,沈自尹名字曾列在國民黨特務搜捕黑名單上,還是第一号,幸虧及時得到地下黨組織通知,他才幸免于難。日後他一直說,“能脫離危險,冥冥之中是有更重要的使命等待我去完成。”
年輕時的沈自尹院士通過演出話劇傳播革命思想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華山醫院黨員們歡欣鼓舞,終于結束了曠日持久的“地下工作”,光明正大高舉旗幟跟黨走。同年7月,華山醫院将兩個黨支部合二為一,正式成立中共華山醫院支部委員會。此後,黨組織的力量不斷增強。
黨員院長抗美援朝,率400“上醫人”紮根重慶建醫學院
曾經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1951年,抗美援朝戰火燃起,聽從黨的号召,華山醫院派出數十名醫護人員作為上海第一批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成員奔赴前線;其後,又派出7名醫務人員赴北韓參加志願軍醫療工作。
奔赴抗美援朝的東北前線的華山人中,有一位叫“錢惪”的醫生,他在前線醫療工作中凡事親力親為,時刻守護在危重傷病員身邊,搶救了大批受到戰争創傷的“最可愛的人”。
錢惪于1953年至1957年任華山醫院院長,并于1956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他帶領上海醫學院教職員工響應中央号召,趕赴祖國西部。一磚一瓦搭建起重慶醫學院,踐行一名共産黨員的諾言。
錢惪院長
剛解放的重慶,醫療狀況十分落後,創業者們白手起家,十分艱難、種種困難考驗着創業者的意志。錢惪與同僚們在荒山上創業,護佑一方百姓安康。
1958年9月,重慶醫學院籌備事宜大體完成,錢惪教授全家遷渝,擔任重慶醫學院副院長,主持業務工作。從此,錢老和他的家人,成了吃辣子的巴山蜀地人民。
1985年,四川省政府任命已卸任的錢惪為重慶醫科大學名譽校長。這是重醫曆史上唯一的名譽校長。而今,錢惪教授的雕像立在重醫校園内,守護着一代代醫學生茁壯成長。
同僚常說,錢惪老校長看見經濟條件不好的患者,會直接将口袋中的現金贈與患者。他總說,“我在入黨的時候說,把智慧和生命都交給黨。當初,我們上醫400多人來到重慶建醫學院,一是服從組織,二是事業心,這是為人民、講奉獻。現在我們經受了鍛煉,也看到了成果,這些年沒有白過。”
“聽黨的話,學白求恩,做人民的好醫生!”
“黨的需求就是我一生的追求”,沈自尹如是說。建國後,他響應黨的号召,西醫學中醫,拜名中醫姜春華先生為師學習中醫。1959年,師徒共獲衛生部“發揚祖國醫學遺産”金質獎章。1965年,他帶着研究成果參加了國家科委中醫中藥組成立大會,會後協和醫院邀請他去宣講論文,帶着中醫理論精華,走進國内西醫最高學府。之後,他用長達半個多世紀甘于寂寞的堅持、與時俱進的探求,為傳統中醫引入現代注解,走出一條中西醫結合的成功之路。
聽從黨的号召,沈自尹師從名老中醫姜春華教授學習中醫
沈自尹師徒共獲得衛生部頒發“發揚祖國醫學遺産”金質獎章
“聽黨的話,學白求恩,做人民的好醫生。”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顧玉東教授的三句話名言。顧玉東1937年出生在山東章丘普通家庭,幼時飽受戰亂之苦,全家從山東逃難到上海。1947年,10歲的他因腦膜炎突發高燒、抽搐而不省人事,值班醫生急忙将一名年資較高的王醫生從家中喊到醫院。
顧玉東院士
顧玉東院士寄語
救人心切,王醫生從樓上摔落,但他沒顧自己的疼痛,直沖顧玉東的病房,整整忙碌了一夜。早晨,顧玉東的症狀緩解了,王醫生才意識到自己的腳趾骨折了。在那個青黴素未普及的年代,正是這名醫生的敬業,把年幼的顧玉東從死亡邊緣拖了回來。“我想當一名像他一樣的好醫生!”顧玉東說。
1961年,顧玉東從原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準備在心血管内科領域大顯身手。大學最後一年還寫了一篇心肌梗死相關論文,被《中華内科學雜志》錄用,與幾位醫學泰鬥的論文并列,實屬矚目。
不料,他被配置設定到了華山醫院手外科,當時手外科隻有楊東嶽教授和他的秘書2個人,7張床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曾一度令他沮喪。但黨支部書記用一句話說服了他:“首先,共青團員要服從組織配置設定、國家需求;其次,你要去的骨科新分支——手外科是新興學科,急需醫學基礎很好的人,你正合适。”
右為楊東嶽教授,左為顧玉東教授
就這樣,他服從組織安排,進入了手外科領域。這個剛起步的學科是新中國手外科的原點,服務于當時迫切的工業生産保障需求。他個人的命運也就此與時代需求、國家需求緊緊聯系在一起。從醫半個多世紀,他從當初服從安排,到後來做一行愛一行,取得了輝煌成就,率領團隊以超群智慧、不凡醫術和對病家赤誠愛心,創造了許多“世界首創”和“中國第一”,改變了患者命運,并讓我國在手外科領域領跑世界。
如今,114歲的華山醫院,坐擁數十位“國寶級”醫學大家。祖國最邊遠、最貧困、最艱苦的地區也遍布華山人的腳印。“聽黨話、跟黨走、分黨憂”,華山人從戰火紛飛筚路藍縷,到在黨的上司下漸入佳境跨越發展,曆經歲月淘洗,始終堅守初心,更以高品質黨建全面推動高品質發展新格局,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護佑人民健康再立新功。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來源:作者:顧泳 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