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文章内容,敬請關注“流雲有驚奇”,更多精彩等着你

護國戰争遺址——松坡樓前四角亭
叙永回族聖寺清真寺是維系回族風俗習慣至高無上的場所,是回族人民精神信仰的神權機構,但凡是回族人士,都得絕對遵守族規與教規。叙永縣城南燈草田清真寺從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笫一批回族群眾入川落戶叙永,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回族群眾集資城内南門巷燈草田修建清真寺以來,二百多年的光陰過去,清真寺一直是叙永回族人民心目中的主心骨,是指引叙永回族群衆保家衛國,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力量。
據老輩講,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叛民稱帝,蔡锷将軍豎大旗“護國讨袁”,從雲南起兵進入四川,經川南大門雪山關到達三省交界邊城叙永縣,設司令部于叙永城河東忠烈宮,指揮護國軍将士攻打泸州,并派回族馬旅長(名字不詳)到川滇黔三省都有名的“叙永清真寺”,與大阿訇和鄉老會聯系,支援護國讨袁之舉。
叙永鄉老會管理伊斯蘭教務,鄉老會負責人馬圖,乃清代文秀才,名叫九成,曾留學日本,是同盟會會員。他回國後在叙永縣任“永甯中學堂”監督使(即校長)。當時護國大軍中有回族官兵營,稱“回回營”。大阿訇馬光忠和鄉老會負責人馬圖,召內建員馬武卿、馬遵宣、馬松山、馬肇和、丁協成、張躍祖、馬世成、蘇明學、蘇明清等緊急商議,立即成立“叙永縣回民救護隊”,支援護國軍攻打泸州,随隊在棉花坡戰場救護前線傷員。
護國戰争遺址——松坡樓
護國之役“棉花坡戰鬥”打得十分慘烈,“叙永回民救護隊”英勇無畏,他們冒着槍林彈雨擡運傷員、為護國軍送彈藥,埯埋陣亡将士,穿梭在炮火連天的硝煙中,救護前線戰鬥負傷的将士們。叙永清真寺的長老們把大禮堂、書房、耳房等都騰了出來,建立“回民救治所”,救治前線運送下來的傷員,有力地支援了護國軍攻打泸州“棉花坡戰役”。當時,有前線陣亡的回族将士遺體運回來,大阿訇馬光忠和鄉老會負責人馬圖,主持按照回族風俗安葬了這些回族勇士。叙永縣城南原先農鄉新華村七社“回民山”墓地上,一座座密密緊挨安息着的回族将士墓碑,都是為了推翻袁世凱複辟帝制,抛灑熱血而獻出了年輕生命的中華回族勇士們。
他們為了保衛祖國而戰,為了保衛祖國而壯烈犧牲,為了“讨袁護國”奉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堪為名城叙永好兒郎。為了表彰他們的愛國與忠勇,蔡锷将軍親令當時的趙軍長贈送給叙永清真寺彩匾一張,上寫“同仇敵忾,報國朝真”八個金閃閃大字!此匾彰顯了叙永縣回族群眾忠勇愛國之精神,懸挂于叙永縣原南門巷宏大莊嚴的“叙永清真寺”正門的大額上。護國軍“回回營”馬鑫培營長,也奉命記下了這段叙永縣回族人民的熱血救國、“報國朝真”這段史實,記下了叙永縣回族人民深明大義、勇敢赴死的大無畏精神。
光榮傳統,代代相傳;奮不顧身,熱血報國。叙永縣回族群眾忠肝義膽千秋矚目,叙永縣“回民山”墓地忠魂永存。(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