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項羽,這就是你年輕時不愛讀書的代價(一)第一個關鍵詞:仇秦(二)第二個關鍵詞:恃勇(三)第三個關鍵詞:殘暴(四)總結

作者:傅安平

項羽,這就是你年輕時不愛讀書的代價(一)第一個關鍵詞:仇秦(二)第二個關鍵詞:恃勇(三)第三個關鍵詞:殘暴(四)總結

這次想寫一寫項羽,一直怕寫不好他,因為寫他的人太多了,不是一般的多。

項羽這個名字,雖然在我國小時讀到的連環畫中、中學時李清照的詩中與司馬遷的文言文中,都有出現過,但真正讓我對項羽這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大學時在露天影院裡看過的一部電影——《霸王别姫》,感覺非常震撼、沖擊,而且那種西楚霸王的感覺正好适合那個風華正茂的年紀。

但是再次翻開《史記·項羽本紀》,首先看到那張“西楚霸王”的頭像,心裡不禁生起好笑,項羽一生很短,隻活了三十歲,永生都停駐在那個叱咤沙場的年紀,畫師為什麼要把他畫得像個七老八十的老頭子呢?呵呵,我真是不懂。那個畫師太愚腐了,隻知道按着古代星相學的那一套線條規矩刻闆地造一個古代帝王的面孔。

項羽其實是《史記》中叙述刻畫得最為仔細、鮮活的一個人物,讀着讀着你都能把那個亂世霸王經常發怒瞪眼珠子的樣子讀到眼跟前來,更不用說他身上彰顯畢露不假隐藏的優缺點了。縱觀項羽的一生,離不開這三個關鍵詞:仇秦,恃勇,殘暴。

項羽,這就是你年輕時不愛讀書的代價(一)第一個關鍵詞:仇秦(二)第二個關鍵詞:恃勇(三)第三個關鍵詞:殘暴(四)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一)第一個關鍵詞:仇秦</h1>

相比于劉邦的先祖譜系不可考得,隻能靠編造劉媪夢與神遇而生劉邦的一系列神話來維護漢高祖的天賦身份的體面,項羽的貴族身份是實實在在的,往上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是周朝姬姓王室的後代,原被封于項國,項國被滅後他們就改姓為項,世代為楚國臣子。

從項羽的祖父開始,項家連續三代出現了英雄人物:項燕、項梁和項羽,這三人正好貫穿于秦末漢初從風起雲湧至天下初定的時代。他們項氏三代雖然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卻是那個時代絕對的主角,甚至可以說,當時找不出第二個家族的影響力能超過項氏家族,連劉邦都不如。劉邦隻是僥幸從陳勝起義和項氏家族那裡最後撿到了勝利的果子,如果項羽能稍微理智一點,那枚果子就不會落到劉家的頭上。

先來看項燕,這位楚國大将面對的是嬴政欲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曾大敗被嬴政寄予厚望的青年李信将軍率領的秦軍,名震天下。可接着他用兵失誤,敗于老将王翦之手,兵敗自殺。

項燕一死,就在同一年,楚國便亡于秦軍鐵蹄之下,項燕成了泱泱大楚的最後一曲哀歌,傷痛着楚地廣大民心。這一年,項羽已經9歲,剛好是一個能記住國仇家恨的年紀,這無疑在他少年的心裡埋下了對秦刻骨仇恨的種子,分析後來項羽的許多重大行動的内在動因,都沒有辦法脫離開這一深刻事實。

還有,項羽的父親,也是死于這一時期前後,無論他的真正死因是什麼,在項羽的心裡,也都會把他的喪父之痛記仇到大秦帝國的頭上。

是以在項羽24歲的時候,隻要他的叔父項梁給出一個眼色,他就會心、從容地拔出了劍,刺死了會稽太守,沒有任何猶豫,或者說,項羽在他9歲之後,到他24歲之前,他的心裡已經無數次地練習過拔出這柄複仇之劍。起初我讀到這段,深為不解的是會稽太守明明已經向項梁表達清楚了反秦的願望,還向項梁、項羽叔侄發出了共約反秦的邀請,項羽為什麼還要殺他?後來我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是仇恨讓項氏叔侄決意這麼幹的,是因為他們的心裡對秦朝官府系統一直懷有刻骨的仇恨,那一劍就是為了拿秦國長官的頭顱血祭項燕的在天之靈。

然後項羽開啟了人生的第一場殺戮,他屠殺了太守府内所有敢于阻止他們的門人衛士,那些人和會稽太守一樣,原本是不該死的,原本可以成為和項氏叔侄一起參與反秦鬥争的戰士,但是他們卻都成了項羽仇秦怒火下的冤魂。就這樣,項氏叔侄成功控制了會稽太守府,掌控了會稽郡這塊大地盤,這個開局非常成功。

然後他們按照陳勝的“矯诏”,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向西,開始滅秦征程,附者甚衆,敗秦嘉,攻襄城,立楚王,收城陽、濮陽、雍丘,一路無所不克。及至定陶。項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輕視秦軍的調動增援,結果被秦軍圍殲而死。項羽失去了他的人生啟蒙導師,和這世上唯一能管控住他的主心骨,開始獨自走上曆史舞台。

項梁一死,項羽起初受到楚王輕視。楚王立宋義為上将軍,這個宋義“聰明過了頭”,統領義軍作戰猶豫不前,項羽就殺了宋義,自己取而代之,這種果敢無畏的作風就和他第一次殺會稽太守一樣直接幹脆,令各路起義将士無不懾服,連楚王也不敢反對。然後巨鹿背水一戰,章邯投誠,項羽悍勇威名冠絕諸侯,天下莫敢不服。

篇中記載,“(項羽軍隊)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鹹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為什麼項羽在聽到劉邦先攻進鹹陽後不但沒有高興,反而大怒呢?然後他全力擊關攻入鹹陽,為什麼項羽有這樣奇怪的表現?是他擔心劉邦搶了頭功奪了天下共主的位置嗎?我看主要不是這個原因,項羽從頭到尾都沒有對皇帝的位置表現出全力以赴的野心,而是項羽視鹹陽為他的心頭恨骨裡刺,非得親自拔除之而後快,如今他心裡的那根骨刺忽然被别人被劉邦給拔了,他二十多年期待中的那份複仇的快感忽然就沒了,他能不大怒嗎?

然後你看項羽進入鹹陽後的表現,除了沒有和伍子胥那樣把秦始皇、秦二世的屍體挖出來鞭屍,其他所有能幹的洩恨之舉他都幹了,包括屠殺鹹陽城中的百姓,和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家族,不止是一點點的歇斯底裡。那份深深的仇秦之恨,讓項羽幹出了常人不會幹出的蠢事,也毀滅了一般人不會去毀滅的秦國文化。

鹹陽的那一場屠殺與大火,是項羽戰力人生的中間分水嶺,在這之前,他一往無前,戰無不勝,受人擁戴和追随;在這之後,他隻想着“心懷思欲東歸”,隻想着富貴還鄉,失去了繼續鬥争的核心目标與動力,不爽就幹,任意妄為,導緻衆叛共棄。秦國被項羽親手摧毀殆盡以後,項羽沒有了對秦的仇恨,代替的是他個人的傲嬌與自負主宰了他的心智,他既會為了痛快對軍民進行不斷地屠殺,也會為了面子輕易放過劉邦、章邯那樣的死敵,他的簡單幼稚讓他最後一敗塗地,屍分五段。

項羽,這就是你年輕時不愛讀書的代價(一)第一個關鍵詞:仇秦(二)第二個關鍵詞:恃勇(三)第三個關鍵詞:殘暴(四)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3">(二)第二個關鍵詞:恃勇</h1>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才華”,這句話用在項羽身上就是“我完全可以靠勇力吃飯,還要用什麼腦子啊”。項羽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在項梁死了以後,基本上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一直相信可以通過他的超級勇力加持來擺平亂世的一切問題,也恰恰是他的那份天賜勇力,掩蓋了他本來應該有的智慧權謀,有得必有所失。

項羽是如何恃勇橫行,懶于用腦子用智慧去解決問題的呢?看看他是如何對待他的上司上級的就知道了。項羽從随項梁起事的那天起,共曾四次之多悍然殺掉了他的“上級上司”,分别是會稽太守、上将軍宋義、秦王子嬰和義帝楚懷王,其實這四個人原本都是不必死的,他們在被項羽殺害前都不是項羽的敵人,但他們無一例外都被項羽簡單處理掉了。你說這世上叫任何一個上司也不敢容納項羽這樣的一個屬下啊,是不是?留他在身邊實在比容留“三姓家奴”呂布還危險十倍,說不定啥時候上司的腦袋就被項羽随便一個不高興給割了去,豈不冤大了哉。

項羽的恃勇橫行在接下來的那幾年中就不用詳說了,他就是那麼一個人。比如項羽拍拍腦袋,想出分封十八諸王這事,看似威風八面,達到了他的人生巅峰,實則是一個吃力不讨好還八方樹敵的事情。“人心不足蛇吞象,條條蛇兒都咬人”,哪個被封的地方王又會對項羽的分封真的感到滿意或感恩呢?相反的,他們暗地裡已經開始對項羽咬牙切齒了。他們每個都不滿足、不滿意,衆王離心,互相算計攻伐,項羽威權落空。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項羽不懂人性,不懂政治,在政治操作上簡單幼稚,自以為是。

既然已經分封天下諸王,你項羽也隻是一個王,不是什麼皇帝,天下沒有明确規定是你項家的,那你項羽接着為什麼還要把自己當作天下的皇帝一樣到處撲火、折損實力呢?你是怒不可遏于别的諸王沒有懾服于你的威勇沒有老實聽你的話嗎?你為什麼不能從陳勝起義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不要四處出擊耗損實力呢?你為什麼不能讓諸王們先自互相攻伐去,然後緩穩重點出擊,和劉邦那樣輕松收取勝利的果實呢?天下已經那麼複雜,不再是你項羽再搞一兩個巨鹿之戰那樣的大勝就能完全平定下來的,這個時候更得用智用術,那比打打殺殺更為緊要,也事半功倍。

慣于恃勇橫行的項羽,在韓信趁機打到齊國占領他的大後方,派去滅韓的龍且被韓信反滅之後,項羽的形勢急轉直下,已經變成了弱勢的一方,越來越打不動了。到了這個時候,項羽依然很少想到謀術上的問題,依然看不起那些陰謀暗算,他還總想着、叫嚣着要跟劉邦來一場直接生死對決。年紀大他兩倍的劉邦根本就不搭理項羽那恃勇蠻幹的一套,隻是用各種詭計慢慢地耗他,遛他,要把他玩死。

項羽,這就是你年輕時不愛讀書的代價(一)第一個關鍵詞:仇秦(二)第二個關鍵詞:恃勇(三)第三個關鍵詞:殘暴(四)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4">(三)第三個關鍵詞:殘暴</h1>

司馬遷開始是以“列傳”的故事體裁去精心叙寫項羽自從會稽起事後的風雲一生(其實也就那五、六年時間),但寫完之後,他覺得隻以列傳的标準來歸類項羽這個改變了秦末曆史的人物是不夠的,于是把項羽拔高歸入到了“本紀”的類别之中,讓他和帝王并列,甚至放在了劉邦的前面。司馬遷之是以這樣重視項羽,用濃墨重彩去詳細刻畫項羽,主要基于三個原因:

項羽确實是一個超級英雄,他率領的楚軍在滅秦事業上功勞至大。秦末漢初的三波大浪,陳勝動了秦國基礎,項羽滅了秦軍主力,劉邦摘了秦朝桃子,實際上劉邦是最容易的,項羽是最艱難的,陳勝是盡了其本能。

項羽最後甯願戰死也不苟生的精神,确實是值得無比敬仰。别人把項羽的這種精神描寫為貴族精神,甯死也不屑于向劉邦這種小人投降。

項羽的結局遭遇,能引起司馬遷的深深同情與共鳴,因為司馬遷也在劉家朝廷那裡受到了悲慘的對待。對項羽的隆重刻畫,不顧漢朝的忌諱,明顯夾帶着司馬遷個人強烈的愛憎情緒。

那麼司馬遷精心塑造的這個人物,真的是一個大英雄嗎?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即使就司馬遷最為看重“民本思想”來看,項羽也不是一個愛民、為民的造反派領袖,相反,他在軍事行動中經常視軍民性命如草芥,動則屠殺之。他對團隊必需的各種人才也不怎麼看重,他隻重視與他有親近關系的人,這點和劉邦相比是差遠了。劉邦雖然經常耍流氓手段,幹雞鳴狗盜之事,但是在對待民生性命上他還是比較宅心仁厚的,是個心有敬畏想建大業的人。

單是《項羽本紀》中明确提到的,項羽指揮參與的屠殺活動就達十多次以上:

屠殺會稽太守與府内人員,“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屠殺襄城軍民,“項梁前使項羽别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屠殺城陽軍民,“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别攻城陽,屠之”;

屠殺雍丘軍民,“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軍,斬李由”;

巨鹿之戰大破秦軍,屠殺巨鹿軍民;

坑殺章邯部降卒,“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進入秦國都城,屠殺鹹陽官軍百姓,毀滅無數,“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坑殺田榮降卒,“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

回救彭城時,屠殺漢軍于穀、泗水間,“殺漢卒十餘萬人”;

追殺淹死漢軍于睢水,“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如果不是一個孩子站出來勸說,項羽還差點殺光了外黃縣所有的成年男子……

項羽臨死前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可這“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未嘗敗北”的自豪的背後,是多少的亡魂冤鬼啊?他項羽不是要推翻暴秦麼?可看到以上種種事實,我們還能稱項羽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嗎?項羽的殘暴屠殺程度,遠遠超過了秦國的“戰神”白起,在《史記》中當數第一。而且項羽死前還怪天意為難他,沒有檢討他手上的沾血太多,他的人生境界遠遠比不上白起,白起自刎前隻愧歎他坑殺了趙國已降之卒。

确切地說,司馬遷并沒有認為項羽是一個大英雄,但承認他是一個“霸王”,“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這樣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項羽原本可以成為蓋世大英雄,結果卻成了兇惡小人,“嗟彼蓋代,卒為兇豎”,這都是因為他當初不愛讀書不知仁義能安天下的道理啊。

把項羽歸為一個大英雄,是後來某些人基于項羽身上某方面的精神作出的情感崇拜,比如李清照。三國賢相諸葛亮對項羽的評價就是“皆不以義,陵上虐下”,偉人的詩也說“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不欣賞項羽。那些附和認為項羽是一個大英雄的人,實際上是沒有真實了解項羽所做過的事,隻是從淺表上欣賞項羽的超常勇力與個人耍酷行為,電影《西楚霸王》就是這樣,《霸王别姫》就更可笑了。真實的項羽,更像是一個性格殘暴的混世大魔王,幾乎不在乎群眾的死活,與社會的前途。殘暴,也是對項羽一生品行的總結。

項羽,這就是你年輕時不愛讀書的代價(一)第一個關鍵詞:仇秦(二)第二個關鍵詞:恃勇(三)第三個關鍵詞:殘暴(四)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5">(四)總結</h1>

一個人心裡能裝下多少人,才能成就多大的事業,從項羽的用人與排人上,就能看出他的胸懷和氣量。項羽自殺前隻顧念當初随他出征的八千江東子弟,而沒有想過曾經有大批的能人勇士同樣忠誠地追随過他,比如韓信張良範增陳平陳嬰等等。項羽不信任外來人才,連項梁親自為他挑選托以輔助重任的“亞父”範增,都能被劉邦離間成功項羽棄而不用。項羽手下的五位大将龍且、英布,鐘離,子期,季布,竟然有三位被劉邦策反成功了,你說這樣的項羽最終能成就多大的事業呢?是以司馬遷對項羽死前發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感歎感到非常好笑,“豈不謬哉”。項羽之死實在是咎由自取。

項羽在主持做大事、謀大業上,幾無優點可取,他身上最大的優點是供能人驅馳,就能無往不勝,隻可惜唯一能駕馭他的項梁中途戰死。項羽的一生,得其時而不得其命,原本可以成為一代帝王,結果卻是被分屍五段,他大起大悲的命運令世代之人感歎不盡。

而我們最應該從《項羽本紀》中學習的,是司馬遷對那個時代失敗者的客觀貢獻的尊重,與主觀精神的敬重,沒有迫于政治偏見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陋見對項羽進行故意隐抑貶損,沒有以成敗标準論英雄。《項羽本紀》最好展現了司馬遷編寫《史記》巨著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的特點。變化的隻是曆史場景與事件,不變的是人心與人性。

項羽,這就是你年輕時不愛讀書的代價(一)第一個關鍵詞:仇秦(二)第二個關鍵詞:恃勇(三)第三個關鍵詞:殘暴(四)總結

【作者簡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黃岡人,工學大學。現自由職業,業餘寫作。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