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大果榆種子育苗技術
劉 聰等
大果 榆 (Ulmus macrocarpa Hance )是 榆 科 ( Ul -maceae )榆屬( Ulmus )的落葉喬木或灌木,具有耐旱能力強、适應範圍廣、景觀效果優等特點,是許多群落建群種和優勢種 。大果榆天然變異類型豐富,從體态(喬木、灌木)到翅果形狀,從葉片大小到側脈多少等均有較多類型,很難找到彼此相關而又穩定的差別特征。
頤和園大果榆在諧趣園形成特色植物景觀,樹型優美、秋色絢爛,是“增彩延綠”的彩色樹種,作為北京鄉土樹種,适應性強,病蟲害少。榆屬的育苗方法較多,包括種子育苗、根蘖育苗、硬枝扡插、嫩枝扡插、嫁接以及組織培養等 ,其中種子育苗(有性繁育)是大果榆繁育傳統且較為簡便的方式之一,也是其他育苗方法的基礎。然而自然野生狀态的大果榆種子飽滿度不一,發芽參差不齊,自然繁衍生存率較低,人們對大果榆的研究尚不深入,制約了對這一特色植物推廣應用的步伐。是以,本文以頤和園大果榆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種子及其育苗技術的研究,采取精細化的育苗管理措施,為大果榆的快速繁育提供切實可行的育苗方法,為規模化應用和推廣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材料 選擇頤和園諧趣園内樹齡 15 年以上的大果榆植株作為種子采集樹,4 月底翅果成熟,顔色由綠變黃開始自然脫落時,從樹枝摘取成熟但未脫落的種子作為研究材料,在通風處陰幹儲存備用。
1.1.2 播種基質 為合理控制基質水分、溫度及透氣性,選用珍珠岩和草炭土按 3 種不同比例配比,形成珍珠岩 ∶草炭土體積比分别為 A ( 1∶1 )、 B ( 3∶1 )、C ( 5∶1 )等3種基質,并裝入7cm×8cm 的營養缽中待用。種植前用 0.2% 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基質進行消毒。
1.2 試驗研究與設計
1.2.1 種子基本資料 随機選取成熟種子進行種子大小測量,每組100粒,重複6次;選取1 000粒成熟種子進行千粒品質稱量,并對果實的飽滿率進行統計,重複 6 次。
1.2.2 種子萌發 選取無腐爛和無被啃食的飽滿種子做育苗試驗。将種子分别種植于 A 、 B 、 C 等 3 種不同類型的基質中,置于日光溫室,澆透水後,每天觀察發芽情況,并對上胚芽的長度進行測量,記錄資料。
根據 RC-4HC 溫濕度記錄儀資料,試驗期間,所處溫室内日平均溫度為23.7 ℃ ,平均濕度為53%RH ,滿足種子萌發條件 。
1.3 移栽及後期管理
大果榆幼苗當年苗高于50cm 後即可移栽至苗圃地,後期管理包括肥水管理、除草整形、越冬管理及病蟲害防控。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子特征
頤和園大果榆成熟果實為翅果,寬倒卵狀,圓形、近圓形或寬橢圓形,果核部分位于翅果中部,宿存花被鐘形,翅果大小遠遠大于其他榆屬種。頤和園内小型野生動物(如松鼠)喜采食其種仁,使大量果實提前脫落,采于枝條上的果實完好無損。從測量結果可知,大果榆果實大小由(1.6cm×2.2cm ) ~ ( 2.9cm×3.8cm )不等,多數在 2.3cm×3.1cm 左右,去除種翅的種子呈心形,大小不一,一般粒徑3~6mm 左右。這和先前研究大果榆葉表型在種群間和種群内均存在極顯著的相關性,群間群内均存在豐富的變異相一緻 。
頤和園大果榆果實的千粒品質57.73~61.38g ,平均為(59.23±1.41 ) g 。統計在樹枝上采摘的大果榆果實的飽滿率為 79% ,而提前脫落的種子飽滿率不足10% ,這與動物采食和多數果實生長時間短發育不良有關。是以,宜采取後期自然成熟并脫落的飽滿種子育苗。
2.2 種子萌發特征
榆屬種子當年即可種植,無需催芽。從不同處理的基質中看,3 組進行中 B 組處理和 C 組處理均在種植後第 7 天發現明顯萌芽迹象, A 組處理遲後 1d 。14d後, 3組處理均已經曆萌芽時期,其中B組處理的發芽率略高于其他2 組,達到 94.7% 。這可能和基質的透氣性和保水性有關, A 組中草炭土較多,珍珠岩較少,透氣性弱于B和C ,但保水性高,而B兼具透氣性和保水性。 14d後,3組處理苗上胚軸的長度上也明顯有差異,其中B組長度為(30.4±3.21 ) mm ,高于C組(28.5±3.14 ) mm ,A 組為(26.2±2.75 ) mm (表1 )。是以,在實際生産中不宜将種子填埋太深,且要保證發芽期基質能供給充足的水分。
表 1 大果榆種子萌發情況

從發芽率上看,3組處理差異不大,說明籽粒飽滿的大果榆具有較高的發芽能力,自然狀态發芽低的原因是種子飽滿率低、基質透氣性和保水性差。此外,溫度對種子發芽也有明顯影響,室外種植普遍低于溫室種植,實際生産宜在溫室或在室外使用薄膜覆寫保持溫度和濕度。
2.3 種子幼苗期管理
大果榆萌發期,種子内部新陳代謝旺盛,呼吸作用強,對外界環境高度敏感,且根系尚淺,抵抗不良環境能力下降,應實時關注基質及溫室環境。一般基質水分含量宜保持在50%~60% ,空氣濕度在40%~50% ,溫度為15~30 ℃ ,基質疏松能供給根部充足的氧氣。在溫室集中育苗期也是病害發生的高危期,尤其是溫度、水分控制不足或過量,易出現幹枯或爛根、染菌等現象。是以,要保持溫室空氣的流通,使用清潔的水進行澆灌和補充空氣水分,為防止病菌的侵入,最好每周噴多菌靈等消毒1次,如果出現爛根現象,在控制基質水分的同時,噴撒1%的硫酸亞鐵或惡黴靈消毒劑。
2.4 苗木移栽
苗木生長至50cm 時,即可移栽至田間,一般在春季、秋季或雨季移栽。春季栽植在芽開始萌動時起苗;秋季栽植在落葉前或落葉後起苗;雨季栽植随起随栽,需要運輸時根系要蘸泥漿。在移植栽培時,選擇莖幹通直粗壯、高矮勻稱、枝梢充分木質化、根系發達、主根短而粗、側根和須根多、頂芽飽滿、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優良苗栽植。移栽密度按需設定,初期可種植密集,第 2 年開始按造林所需規格抽行或間株保留。移苗前 1 個月内,不宜施濃度過高的肥水,此階段施肥可用(0.5±0.1 ) % 的尿素、( 0.3±0.1 ) % 的磷酸二氫鉀等,以少施勤施為原則。
2.5 後期管理
在管理方面,主要做好松土除草、肥水管理、防治病蟲害、修枝整形等工作。移栽緩苗結束後可适當追肥,一年追肥2~4次,最後一次施肥在9月前,以磷肥為主,防苗木徒長冬季受凍害。不定期松土除草,補水養根。當苗高于1.5m 後,開始進行疏除、短截或輔助性修剪,促進形成苗木主枝和側枝的分枝形态,同時使苗木更加粗壯,為頤和園大果榆塑型做準備。大果榆自身具有較強的抗凍性,但當年生苗或新移栽苗宜适當進行防寒護理,
11月上旬在土壤封凍前灌足
冬水,對根部加土覆寫,風大地帶應在迎風面設立風障。大果榆的病蟲害相對較少,注意榆毒蛾、榆白邊舟蛾、尺蠖、黑絨金龜子等,宜通過撫育管理剪去被害病蟲枝并集中燒毀,改善種植環境,提高植株抗病力,不宜大面積使用化學農藥 。
3 結論
大果榆是優良的生态樹種和景觀樹種,頤和園大果榆已成為諧趣園中獨特風景,其姿态優美、葉繁枝茂,尤其秋天葉片變黃變紅,色彩豔麗,是不可多得的彩葉樹種。本文研究了大果榆種子育苗技術,選擇完全成熟、籽粒飽滿的種子,在透氣性強、保水性高的珍珠岩與草炭土體積比為3∶1的基質中播種,能有效解決其自然萌發率和成活率低的問題。頤和園大果榆生長穩定,适應性強,在苗期和移栽至田間後通過采取松土除草、肥水管控、修枝整形、病蟲害防治等精細手段能有效增加其生長速度和增加形态建構,為規模化生态造林和景觀應用奠定育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