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螺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建于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已有400多年的曆史。為全木穿鬥結構。
梁思成先生在李莊時,把它列為“李莊四絕”之一,并寫入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國建築史》,稱贊旋螺殿“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于當世之作”。

巍然屹立的旋螺殿 張光金攝
旋螺殿位于李莊鎮南2.5公裡,于199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機關,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
旋螺殿的原名叫文昌宮,是由張氏族人修建而成,此建築最初供奉的是文昌大帝,在文昌大帝還未得道修仙之前,本名叫做張亞子,出生于四川省梓潼縣的七曲山。
在成仙證道後,封為文昌大帝,又叫梓潼帝君,主掌文運和功名。由于張家人特别重視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培養,而文昌大帝姓張,是以張家人将他供奉于此,并将這裡作為了張家的宗祠,曾在這裡辦過一段時間的私塾。
過去每年正月初一,張家人在此聚會,向文昌大帝彙報張家出了多少秀才、舉人、進士等。
張光金攝
旋螺殿在清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均有培修,最後一次修繕是在1957年,殿名“旋螺殿”幾個字是由晚清書法大家包弼臣的後人包壽銘所題,他在當時已經70多高齡,行動不便再加上這裡還沒有公路,是以是用滑竿把他擡到了這裡,請他題名。
據傳,“包”體字,被慈禧太後稱為“字妖”。
旋螺殿外形是一個三重檐八角攢尖頂,高25米,進深、面闊均為8米,而每一個角上有一個走獸,即代表道家八個方位。外面看是有三層,裡面看隻有兩層!
走進去可以看到它裡邊四周的石壁,上面的大部分現在依稀可見多為“張姓”的,有一個傳說,它這個旋螺殿最初是叫“田螺殿”,是當地有一宋姓青年,為人勤勞孝順。與一瞎眼老母相依為命,每日在耕作和砍樵之餘,必将母子衣物拿去旋螺殿下龍凼之中洗滌。
久而久之,感動凼内一個已修煉千年得道的田螺,它由敬慕而化作美貌姑娘與之結為夫妻,恩愛百年。死後宋氏族人為了紀念這一事,假托田螺姑娘為梓潼星君之女下凡,故修文昌宮祀其父,百姓不明其故而叫田螺殿。後族人内有精通文墨者取其田螺殼外狀有盤旋之意,諧田螺殿為旋螺殿。
擡頭的正上方有一個龍頭,在劉禹錫的《陋室銘》裡提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龍頭對應的正下方原來有一個水井,直通龍凼。
後來是因為有一個小孩掉下去淹死了,才把這個水井口給封了起來。旋螺殿的殿内結構與一般廟宇不同,用四根井口柱直貫二層,井口柱間施擡梁、穿枋、角梁連接配接,形成一個梁架骨幹。
旋螺殿就采用的是“擡梁支柱法”。是以大家看到的這個旋螺殿擡梁柱上面是上下兩層構成了一個四方形的。
清雍正八年(1730)培修旋螺殿時,因要換兩根井口柱和一根擡梁,相傳工匠劉崐山卧殿三天三夜,仔細觀察,認真思索,稍有失誤便會導緻全殿傾塌,最後經過他非常巧妙精确的施工方法後才萬無一失地完成了培修工程。
梁思成先生在後來1945年設計聯合國會議大廈的時候,他把旋螺殿頂部的力學原理利用到了其中。
其中一根橫梁上邊刻的大部分是當時修建旋螺殿的工匠人的名字,因為以前修廟宇或者道觀時,都會把修建時間和修建人的名字刻上去,而旁邊石壁就是一些捐贈人的名字。
屋角處的鬥拱叫角科鬥拱,窗上的叫平身科鬥拱,另外還有一種鬥拱叫如意鬥拱,一般鬥拱就是三種,旋螺殿就有兩種,後一種鬥拱可以在宜賓大觀樓看到。
旋螺殿位于李莊鎮外2.5公裡的石牛山上,有人說,這裡有一條妖牛,必須要修一個建築在此,以此鎮壓妖牛;也有傳說講,魯班有一把劍插在這裡,而旋螺殿就是這把劍的劍柄,也以此震懾妖牛,使其不興風作浪,禍害人間;反之,天下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大家可以看到旋螺殿的八個走獸對應八座山體。從風水學角度講,這裡也是風水寶地。
來源:翠屏文旅
#翠屏區建立天府旅遊名縣##宜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