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螺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为全木穿斗结构。
梁思成先生在李庄时,把它列为“李庄四绝”之一,并写入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称赞旋螺殿“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巍然屹立的旋螺殿 张光金摄
旋螺殿位于李庄镇南2.5公里,于199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旋螺殿的原名叫文昌宫,是由张氏族人修建而成,此建筑最初供奉的是文昌大帝,在文昌大帝还未得道修仙之前,本名叫做张亚子,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的七曲山。
在成仙证道后,封为文昌大帝,又叫梓潼帝君,主掌文运和功名。由于张家人特别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培养,而文昌大帝姓张,所以张家人将他供奉于此,并将这里作为了张家的宗祠,曾在这里办过一段时间的私塾。
过去每年正月初一,张家人在此聚会,向文昌大帝汇报张家出了多少秀才、举人、进士等。
张光金摄
旋螺殿在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均有培修,最后一次修缮是在1957年,殿名“旋螺殿”几个字是由晚清书法大家包弼臣的后人包寿铭所题,他在当时已经70多高龄,行动不便再加上这里还没有公路,所以是用滑竿把他抬到了这里,请他题名。
据传,“包”体字,被慈禧太后称为“字妖”。
旋螺殿外形是一个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米,进深、面阔均为8米,而每一个角上有一个走兽,即代表道家八个方位。外面看是有三层,里面看只有两层!
走进去可以看到它里边四周的石壁,上面的大部分现在依稀可见多为“张姓”的,有一个传说,它这个旋螺殿最初是叫“田螺殿”,是当地有一宋姓青年,为人勤劳孝顺。与一瞎眼老母相依为命,每日在耕作和砍樵之余,必将母子衣物拿去旋螺殿下龙凼之中洗涤。
久而久之,感动凼内一个已修炼千年得道的田螺,它由敬慕而化作美貌姑娘与之结为夫妻,恩爱百年。死后宋氏族人为了纪念这一事,假托田螺姑娘为梓潼星君之女下凡,故修文昌宫祀其父,百姓不明其故而叫田螺殿。后族人内有精通文墨者取其田螺壳外状有盘旋之意,谐田螺殿为旋螺殿。
抬头的正上方有一个龙头,在刘禹锡的《陋室铭》里提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龙头对应的正下方原来有一个水井,直通龙凼。
后来是因为有一个小孩掉下去淹死了,才把这个水井口给封了起来。旋螺殿的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根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一个梁架骨干。
旋螺殿就采用的是“抬梁支柱法”。所以大家看到的这个旋螺殿抬梁柱上面是上下两层构成了一个四方形的。
清雍正八年(1730)培修旋螺殿时,因要换两根井口柱和一根抬梁,相传工匠刘崐山卧殿三天三夜,仔细观察,认真思索,稍有失误便会导致全殿倾塌,最后经过他非常巧妙精确的施工方法后才万无一失地完成了培修工程。
梁思成先生在后来1945年设计联合国会议大厦的时候,他把旋螺殿顶部的力学原理利用到了其中。
其中一根横梁上边刻的大部分是当时修建旋螺殿的工匠人的名字,因为以前修庙宇或者道观时,都会把修建时间和修建人的名字刻上去,而旁边石壁就是一些捐赠人的名字。
屋角处的斗拱叫角科斗拱,窗上的叫平身科斗拱,另外还有一种斗拱叫如意斗拱,一般斗拱就是三种,旋螺殿就有两种,后一种斗拱可以在宜宾大观楼看到。
旋螺殿位于李庄镇外2.5公里的石牛山上,有人说,这里有一条妖牛,必须要修一个建筑在此,以此镇压妖牛;也有传说讲,鲁班有一把剑插在这里,而旋螺殿就是这把剑的剑柄,也以此震慑妖牛,使其不兴风作浪,祸害人间;反之,天下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大家可以看到旋螺殿的八个走兽对应八座山体。从风水学角度讲,这里也是风水宝地。
来源:翠屏文旅
#翠屏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宜宾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