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段鳝、切鳝以寸為段,照煨鳗法煨之,或先用油炙,使堅,再以冬瓜、鮮筍、香蕈作配,微用醬水,重用姜汁。
淸 袁枚《随園食單》水族無鱗單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始稱端伍,即該節為五月第一個五日。古代 “伍”與“午”相通,是以端伍俗稱端午。此外,還有重午、端陽、重五、蒲午、天中節、天長節、沐蘭節、女兒節等名稱。老年間有“善正月,惡五月” 的說法。五月為惡月,五日為惡日,五月五日則為惡月中的毒日、惡日。而且農曆五月初五,正是夏季之中,是蛇、蠍子、蜈蚣等毒蟲出動的時節,人們管這些叫五毒,老北京“端午節”除了粽子還要吃的“五毒餅”。

關于 “五毒餅”也有來曆,而且關于它的傳說證明了這五毒餅不僅驅邪避瘟,而且還是“神仙”所賜。傳說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而此時在江西“龍虎山”的某一代“張天師”的裔孫,下山遨遊來到了京城,不巧趕上瘟疫肆虐,他感染了時疫暈倒在一家饽饽鋪門前。這家饽饽鋪掌櫃是個仁義之人,他看見這位少年昏倒在店鋪門前,立刻讓夥計把他擡進店鋪,還請醫生為這位少年治療并精心照看,待到這個少年的病完全痊愈後,才送他離去。後來這位繼承天師之位後,突然想起在京城患病卧倒店鋪前的被救之恩,立刻用朱筆畫了一道靈符,讓人送到當年救他的那家饽饽鋪,作為避邪驅災用。掌櫃得知詳情,非常高興,他立刻把這道靈符高高貼在後櫃作坊上梁。正巧饽饽鋪有個刻模子的工匠。竟照着靈符的筆順刻了一個模子,掌櫃的看到這模子新穎,于是照着這個模子用棗泥兒做餡兒,烤了一爐饽饽。奇迹出現了,雖時值農曆五月,但是那爐烤熟的饽饽,無論放在什麼地方,不用加紗罩,蚊子、蒼蠅竟不來侵。掌櫃靈機一動,于是給這爐饽饽起名兒叫“五毒餅”。市面上五毒餅有兩種:一種是用棗木模子磕出來,上吊爐烤熟,出爐後提漿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層油糖,點心上有凸凹的花紋的五毒餅,一種就是翻毛白皮酥餅,分别包上棗泥、豆沙、百果、黑麻、玫瑰等5種餡料,餅面印有長蟲、蠍子、蜈蚣、歇咧虎子、癞蛤蟆 “五毒”形象的印子,吃五毒餅就是把“五毒”吃掉,使它們不能毒人,透着北京人的诙諧和風趣。
無獨有偶,在老南京端午,則要吃一種以銀魚、蝦米、茭白、韭菜、黑幹子(或茭兒菜、幹子、肉絲、木耳、蝦米)合炒的菜肴“炒五毒”。以象征将“五毒”吃掉以免災, 除此之外,江南民間端午有個說法,叫做:“五月五,五黃五白一紅過端午。”五月又稱五黃月,交五黃煞,是以端午節要吃五黃:雄黃酒、黃魚、黃瓜、黃鳝和鹹鴨蛋黃。“五白”者,為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茭白。另外,還要吃“一紅”,它指的是紅苋菜。占在揚州則吃十二紅,也有講是十三紅,“五月五日,節屆端陽。瓶供榴花,門插蒲艾。廳堂貼五毒之朱符,兒女系百索之彩縷。飲雄黃以卻病魔,燃蒼術以除蚊蚋。日中聚餐,謂之賞午,例備五碗、八碟,酒菜鹹取紅色,如櫻桃、枇杷、蘿蔔、苋菜、火腿、鹹蛋、豬肝、炒蝦、蹄肴、黃魚,之類,名‘十三紅’。”楊祚傑詞雲:“榴如火,佳節慶天中。彩索朱符祛鬼魅,青蒲蒼術逐蛇蟲。午宴十三紅。”這種風俗源于何時不詳,十三紅的菜單也是衆說紛纭,大抵是指十二種紅色的果品,或者紅燒的菜肴。通常有黃魚、鴨蛋、火腿、蝦子、鴨子、豬肝、鳝魚、熏魚、苋菜、蘿蔔、櫻桃、枇杷等。此風俗和端午節吃五黃同為惡五月避邪驅災用。
為什麼在端午節吃五黃?這是因為雄黃是一味中藥,用雄黃末與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黃酒有解毒殺菌之功效。江南有諺語:“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民間也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而黃魚、黃鳝、鹹蛋黃、黃瓜則是端午時節的當令食品。五六月份的黃鳝,有“賽人參”之說。此時的黃鳝肥嫩鮮美,營養豐富。鳝魚俗稱的黃鳝,亦稱黃鳝、鱓魚、羅鳝、蛇魚、血鳝、常魚、長魚。屬硬骨魚綱、合鰓目、合鰓科、黃鳝亞科。是一種魚,身體像蛇,但沒有鱗,膚色有青、黃兩種,大的有二、三尺長。喜歡安靜,一般靜卧在水底。生活在水邊泥洞和石縫裡,周處《風土記》載: “陽羨俗,五月以薤蒸鱓魚,凡鱓魚夏出冬蟄亦以将陽氣和時節也” 陽羨今江蘇常州,鳝魚适應能力強,黃鳝一般活動于春、夏、秋三季。喜栖息于池塘、小河、稻田埂邊的泥洞和石縫中喜歡鑽洞,是以河邊很多洞都是黃鳝打的。到冬天深居洞中冬眠。黃鳝,通過人工繁殖,現在一年四季都可吃到,而過去,黃鳝是在端午時節吃的。經過一個冬天的蓄養和一個春天的複蘇,再加上天氣轉暖,食源豐富,端午時節的野生黃鳝格外的體壯肥美,而且此時黃鳝肉質細嫩,是擇食的最好時節。這時候的黃鳝還很補,古時醫書也曾有記載,黃鳝之功用為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是以,民間素有“端午黃鳝賽人參”的說法。但需要注意:黃鳝體内含組氨酸較多,死後體内的組氨酸迅速分解為有毒的物質組胺,食後易中毒,故死黃鳝不能吃。
黃鳝有個特有意思的現象,雌雄會轉換會變性,這就是說,黃鳝在一生中既當媽又當爹。這種陰陽轉變過程,在生物學上稱為性逆轉。即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也就是小黃鳝都是雌性的,一旦長大,生殖一次後,體長在36~48厘米時,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成長至53厘米以上者就變成雄性的了。鯉吃一尺、鲫吃八寸,鞭杆鳝魚、馬蹄鼈,鞭杆鳝魚指生長1年左右的黃鳝,這時鳝魚己由雌性轉為雄性,個體粗細像趕馬車的鞭杆子一樣粗細的,鞭杆鳝魚而故得名,比魚用來炒鳝段、爆鳝片,質地鮮嫩,味道很是鮮美。
在南方的餐桌上,鳝魚是常見的佳肴。其處理的方法主要分為生殺放血,和開水氽殺不放血兩種。生殺的做法有:生炒蝴蝶片、大燒馬鞍橋、炖生敲、蝦爆鳝、砂鍋鳝筒等;而氽殺的有:軟兜、鳝糊、炝虎尾、脆鳝、鳝絲羹等。淮揚的廚師能用鳝魚做出全鳝席,号稱一百零八樣,常見為三十六品。煎、炸、炝、拌、烹、炒、燉、燒,極盡廚藝手段之能事,口味自然也是名不虛傳。随園食單載有炒鳝、段鳝、鳝絲羹三品,今咱先聊聊段鳝。
段鳝就是燒鳝段,做段鳝要用鞭杆鳝魚,這種鳝魚用來燒鳝段、爆鳝片味道很是鮮美,而小的雌鳝魚叫筆杆鳝魚則用來做炒鳝糊、炝虎尾、脆鳝、鳝絲羹最佳。大鳝魚宰殺後切鳝魚寸段,照煨鳗法煨之,或先用油炙,使堅,再以冬瓜、鮮筍、香蕈作配,微用醬水,重用姜汁。大家注意,原文中講先用油炙,使堅,這是關建,這種手法可是金陵廚界的獨家技法,但袁枚對南京這種制鳝方法有些不以為然,他在水族無鱗單,鳝絲羹中寫道 “南京廚者辄制鳝為炭,殊不可解”。這因為袁枚老家是杭州人,因為他喜歡吃那種嫩滑口感的,認為隻有這樣才不會失其原味。“制鳝為炭”就是指鳝魚油炙,使堅。炙,炸也,堅,硬也,就是制作過程中把魚炸幹了在去燒,其實這種制作方法很接近于南京菜裡的“炖生敲”。這種制法在南京叫炸焦回軟,南京炖生敲是傳統京蘇菜的傑作之一。著名學者吳白陶先生品嘗炖生敲後題詩曰“若論香酥醇厚味,金陵獨擅炖生敲”。
炖生敲是南京傳統風味名菜,具今有300年以上的曆史,金陵廚王胡長齡先生擅長烹制此菜,現為南京江蘇酒家四大名菜之一,為研究随園段鳝制做,随園食單研究會五季随園倪總,特地我帶去江蘇酒家考查此菜,炖生敲是将鳝魚活殺去骨,用木棒敲擊鳝肉,使肉質松散,故名生敲。制作此菜時,要選用新鮮肥嫩、粗壯肥大的鳝魚,切鳝塊,入熱油鍋中炸至呈銀炭色,用南京話講要起“芝麻花”後撈出,要求火侯到位,炸焦以不過火不欠火為度,此法就是袁枚所講油炙,使堅,随園食單講:再以冬瓜、鮮筍、香蕈作配,微用醬水,重用姜汁。江蘇酒家出品則配五花肉、大蒜頭,未見有香菇、鮮筍與冬瓜。我在紅煨鳗一文曾介紹過,随園菜特别講究炖焖煨焐,并以此法而見長。在制作炖生敲時,尤其注重炖功,該菜炖制時,如火工不到,則清湯寡水,口味談薄,隻有火工足時,則湯汁濃醇、香酥可口,食來别具滋味。治此菜,鳝魚以之大者為好,活殺方不失其原味。鳝魚過油時要炸透,呈銀灰色,泛芝麻花時方好,然後炖煨,炸焦回軟,此外,炖鳝魚時,須先用肉清湯炖軟後,再加入其他調味品,方得其精要,生敲上席,該菜色澤金黃、富有韌性,投箸夾起,兩端下垂而不斷,酥爛入味,入口即化,其味醇厚,鮮香異常,油而不膩、酥而不爛,淡而有鹹,香、鮮、嫩三者畢具,令人久食不厭,名不虛傳。
鳴呼,食此菜不盡想到,中國烹饪人淵源流傳,金陵人傑地靈,随園居在其中,随園廚者王小餘亦金陵人耳,故随園菜與金陵菜有着千絲萬縷之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整明白随園菜,必須先研究金陵菜,金陵老一輩廚師傳下經典與随園菜相通,隻有認真學習,繼承挖掘,才能整理推陳出新,在現随園菜重制天下,段鳝一菜,可直接用按胡老之法,配以鮮筍、香蕈、冬瓜,定會食之非同尋常,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