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南通市
江蘇,簡稱“蘇”,省會南京,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介于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江甯府”與“蘇州府”之首字。
江蘇省際陸地邊界線3383公裡,面積10.72萬平方公裡,占中國的1.12%,人均國土面積在中國各省區中最少。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裡,占江蘇面積的70%以上,比例居中國各省首位。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昌盛。地跨長江、淮河南北,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擁有吳、金陵、淮揚、中原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江蘇地理上跨越南北,氣候、植被也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江蘇東臨黃海、太平洋,與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接壤, 與日本九州島、南韓濟州島、美國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亞州隔海相望 ,已與加利福尼亞州締結為姐妹省州 ,成立了“江蘇省-加利福尼亞州”聯合經濟委員會 。
江蘇與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江蘇人均GDP、綜合競争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全國各省第一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準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準,江蘇省市人均GDP常年居中國各省首位。
1.城市介紹
南通,簡稱“通”,别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稱通州,江蘇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 ,國務院批複确定的中國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現代化港口城市 。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蘇東南部,東抵黃海、南瀕長江 ,是揚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門戶城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 ,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于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千米,“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南通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曆史淵源大緻分為北、南兩部。南通境内成陸最早的西北部為揚泰崗地外緣,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春秋戰國時期曆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甯海、如臯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海郡,管轄海陵等29縣南通境内最早的縣級政權到南朝梁陳年間(502~589年)基本裁廢。南北朝時期,今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漲沙成洲,稱胡逗洲。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唐中期,海安縣又在海陵縣境内析出單獨設定,但僅存在14年(708~722年)。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設狼山鎮,歸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為防務建置,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五代十國時期,吳國曾在今南通一帶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号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為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在海陵縣東鄉重建如臯縣,屬泰州。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年)初,周軍南下攻克如臯東鄉的靜海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并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屬揚州管轄,是乃通州建州之始,宋天聖元年(1023年)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隸屬于淮南東路,領靜海、海門兩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恢複為州,屬揚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靜海縣廢,并入通州,通州增領崇明縣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江蘇臨時省議會決議通州廢州設縣,改稱南通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5月,國民革命軍(北伐軍)抵南通,推翻北洋政府南通縣知事公署,成立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南通縣政府,屬江蘇省政府管轄。1949年10月,南通專區隸屬蘇北行政公署,下轄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5縣和南通市。1953年1月起,江蘇複省,南通市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改南通地區為南通市。
--南通位于江海交彙處,全境為不同時期形成的河相海相沉積平原。可分為狼山殘丘區、海安裡下河低窪湖沉積平原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海河沉積平原區、南通古河汊水網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南通地處長江下遊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南通屬北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
2.美景
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
--狼山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位于南通城南六公裡處的長江北岸,由軍山、劍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五座山組成,總面積11.27平方公裡。在遼闊的江海平原上,五山拔地而起,雄峙江邊,山姿秀麗,明朗自然,像五顆綠色的翡翠鑲嵌在揚子江畔,擁有“第一江山”的完美組合,素有“天然水石盆景”之美譽。五山全景 映山湖 狼山景區名山 名山: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自唐總章年間興建寺廟禅院以來,經曆代建繕,形成了依山而立的寺廟園林群落,狼山山坡上下,浮青疊翠之間,點綴着法乳堂、葵竹山房、碧雲半天閣、萃景樓、大觀台、魁星樓、支雲塔等數十處名勝古迹和風景建築群。狼山佛教氣息濃厚,每年吸引衆多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有着“最靈驗名山”和“江海第一山”的雙重美譽。狼山晨曦 狼山景區 狼山景區名寺 名寺:狼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山頂的廣教禅寺為全國重點寺院,始建于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距今已有1341年的曆史,因供奉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而聞名。同時,廣教寺還供奉着東南亞地區唯一一位穿龍袍的菩薩——大聖菩薩,相傳大聖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以慈悲為懷,救苦救難而深入人心,民間有大聖菩薩有求必應,先照遠後照近的說法。 狼山景區周邊景點有:1. 水繪園——其特色蝻北東西皆水繪其中,秋巒葩卉,一一掩映,若繪畫然。2. 南通園藝博覽園——園博會的主題為:“山水神韻江海風”,展示13個省轄市經典景觀。3. 軍山風景區——形似伏象,又名象山。俯瞰軍山,山水相依自然構成一幅八卦圖。4. 東方大壽星園——曆史的濃縮、經典的集萃和最精彩的長壽文化的呈示。
黃金海灘
·位于江蘇最早看日出的地方,交通便捷,環境幽美,極具發展潛力和開發價值。
·以生态濕地風光為主線,開展了許多原生态旅遊項目,可以坐着牛車欣賞沿途海灘風光。
·在海邊釣螃蜞、拾泥螺、撿海貝、挖海參、摘紫菜,或乘坐遊艇或木船,遨遊在大海之間。
·景區開發之後,還增加了一些科普展館、内湖碼頭遊玩區以及一些沙灘休閑活動區等。
濠河
濠河環繞南通老城區,形如葫蘆,宛如珠鍊,被譽為南通城的“翡翠項鍊”。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濠河原為古護城河,史載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即有河。現周長10公裡,水面1080畝,水面最寬處215米,最窄處僅10米,是國内保留最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護城河。距今有千餘年的曆史,是國内僅存的四條古護城河之一。
水繪園
水繪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我國江南園林建築的孤本代表,是我國衆多的名園之中,一處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是江海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繪者,會也。”園以水為貴、倒影為佳,既秀且雅;而其以園言志,以園為憶、并融詩、文、琴、棋、書、畫、博古,曲藝等于一園的特色,又足以說明它原來是一座饒有書卷氣的“文人園”。江南才子冒辟疆與秦淮佳麗董小婉栖隐過,是以頗為出名。
南通洲際綠博園
南通綠博園是以全球珍奇植物收集展示為核心内容,以“愛與地球”為設計理念,通過主題化、現代化、專業化的設計手法。打造成集植物收集、展示、科普教育、自然保護、主題攝影、生态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夢幻花園,是國内獨一無二的綜合型主題植物園。南通綠博園的一期,占地面積390畝,是由熱帶植物溫室群為核心,彙集全球珍奇植物8000餘種。
蘇通大橋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Su-Tong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簡稱蘇通大橋,位于中國江蘇省境内,是國家高速沈陽-海口高速公路(G15)跨越長江的重要樞紐 ,也是江蘇省公路主骨架網“縱一”—贛榆至吳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時中國建橋史上工程規模最大、綜合建設條件最複雜的特大型橋梁工程 。
南通啬園
啬園,即清末狀元、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的墓園。為狼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26年8月24日,張謇先生病逝,同年11月1日出殡,葬于此園。因張謇号“啬庵”,故舊稱“啬公墓”。1935年,其子張孝若亡故,歸葬于張謇墓東側。
交通
3.美食
1、天下第一鮮
南 通 文 蛤
南通文蛤,古之貢品,今之珍貝,鮮飄天下。南通廚師善治文蛤佳肴。“天下第一鮮”即炒文蛤,南通人稱其“跳蛼蛾”,系南通名馔。因文蛤足部肌肉扁平如舌狀,像古兵器中的“月斧”,故此菜又名“炒月斧”。因文蛤肉富含氨基酸與琥珀酸,其味非常鮮美,素有“天下第一鮮”之稱,被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所贊頌。
2、黃焖狼山雞
開 國 第 一 宴
被譽為世界八大名禽之冠的狼山雞,體态雄壯,行動活潑,昂首翹尾,英姿勃勃,是群雞中獨領風騷者,其肉經專家鑒定,是禽類中最鮮美者。譽滿全球的狼山雞,其後代遍布亞、澳、歐、美各洲。用其血統繁殖的“澳洲黑”“海鳳梨”“奧品頓”……等都是世界名禽。用狼山雞為原料烹制的菜肴,品種千呈,滋味美不勝收。開國第一宴的大菜--蘑菇鑊焖雞,馨香腴美,鮮酥異常,其實就是“黃焖狼山雞”。
3、清蒸刀魚
長 江 四 鮮
南通地處長江下遊,江面廣闊,刀魚所喜食的餌料豐富,故産自南通的刀魚,體大肥美,鱗光閃爍似銀,味極鮮美。每當春節剛過,刀魚上市之際,大江南北的漁船在南通江面樯桅如林,捕捉刀魚場景蔚為壯觀。南通人在正月裡宴請賓朋好友,刀魚是待客的最佳美味菜肴。
4、白汁鮰魚
肴 馔 神 品
鮰魚又稱鮠魚、江團,學名長吻鮠。是中國淡水名貴魚、著名的長江四鮮之一,受到曆代文人墨客的贊美以及老饕們贊美。[明]楊慎将鮰魚說成“水中羊”,可見鮰魚肥美之一斑。
春冬兩季,長江口的鮰魚體壯膘肥、肉質鮮嫩,正是品嘗的最佳時令。蘇東坡曾寫詩贊美:“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詩裡說出了鮰魚的特别之處。
鮰魚為大型的經濟魚類,肉嫩、味鮮、脂肪多,又沒有細刺,蛋白質含量豐富,被譽為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鮰魚最美的地方在帶軟邊的腹部。外加它的鳔特别肥厚,幹制的鮰魚肚是名貴的魚肚。
5、肆意紋肉
鹹 中 帶 甜
皺紋肉又叫“虎皮肉”、“走油肉”、“跑油肉”,是南通民間傳統佳肴。先将初步熟處理過的豬肉,下高油溫的油鍋炸至肉皮發泡膨松,并排出部分油脂,再經走紅、汽蒸,肉皮呈湖皺紋,肉質酥爛而不膩。加淡菜同烹,不僅将淡菜的鮮美滋味滲入肉内,還增加了多種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成菜酥爛異常,鮮腴幹香,皮若琥珀,肉如鑲玉,是豬肉中的奇妙制品。南通老一代特級烹調師吳道祥擅制此菜。
6、蛙式黃魚
外 脆 裡 嫩
“蛙式黃魚”是一道造型菜肴。早在100多年前,南通廚師便利用黃魚的形體巧施刀工,使之成為卧式蛙形。解放後,經過南通烹饪攝影美容技校烹饪大師馬樹仁的改進,變卧式為坐式,且制作方法更簡練、合理,使“青蛙”具有躍躍欲跳之動感,增加了藝術魅力,受到國内外食客高度贊嘗。成菜口味酸甜适中,質感外酥脆,裡鮮嫩。
7、提湯羊肉
肥 嫩 鮮 美
“提湯羊肉”是南通地區傳統特色名馔。“海門提湯羊肉”在解放前已是馳譽大江南北的特色菜肴,當時的江、浙、滬等大城市中的飯菜館,常把“海門提湯羊肉”作為挂牌菜肴。
“提湯羊肉”以海門白山羊,即“長三角白山羊”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是南通地區傳統的地方名菜。将多隻整爿(半隻)羊肉,用大湯鍋(鍋上加大木桶稱為“接口”)加熱焖制。羊湯乳白稠濃,鮮美醇厚;羊肉熟爛後拆骨壓實,既可作為冷菜(如冷切羊肉或制成羊糕),又可作為半成品制成熱菜(如紅燒羊肉,回鍋羊肉)和湯菜(羊肉粉絲湯,清羊湯),制作熱菜或湯菜,均以羊原湯作為佐料,不另加清水。
8、蝦仁珊瑚
清 熱 化 痰
海蜇古稱“鲊魚”,又名“水母”、“紅蜇”、“面蜇”。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海蜇的國家,西晉張華《博物志》中就有食用“鲊魚”的記載。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四大海區近岸盛産海蜇,江蘇海區以南通的呂四港産量最高,占全省總産量的90%以上。
9、蟹粉鮮魚皮
蟹肉上席百味淡
“蟹粉鮮魚皮”是用鮮鲨魚皮加蟹黃烹制而成。由于鮮魚皮間質水飽和,膠質蛋白沒有變性,故魚皮烹後晶瑩而富有彈性,保持了海鮮原汁本味,鮮美柔滑異常,再加上蟹粉、菜心襯托,色澤悅目,滋味特鮮。在南通,“蟹粉鮮魚皮”一般用作宴會頭菜。烹饪大師沈文華善作此菜。此菜也隻有在南通才能吃到,其它地區因鮮鲨魚取之不易,烹制更難,若不會“脫胺”技術,鲨魚鮮品成菜會有一種刺鼻的麻辣胺味,不堪入口,是以南通成為全國唯一能烹制鮮鲨魚皮、唇、翅之地。
鮮皮間質水飽和,膠質蛋白沒有變性,故魚皮晶瑩、綿軟而富有彈性,并保持其海鮮原汁真味,腴美柔滑異常。
10、通式三鮮
全 家 福
“三鮮”又名全家福、大雜燴、雜菜,是用水産品、禽蛋品和畜産品三種半成品的多種原料配制而成,故名“三鮮”。
三鮮原料既多又複雜,但多而有序,雜而有章,主、輔、配,調料各多少有序,君臣佐使,主次有章。三鮮以油發魚肚(或油發蹄筋,油發肉皮)為“君”;以魚圓,肉圓為“臣”;以走油肉或火腿(硝水肉)、熟雞肉(或雞雜、鴿蛋、鹌鹑蛋)、桂花魚(或魚片、蝦仁、海參)、菜心、竹筍、香菇為“佐”;以蝦子、貝類、雞湯、味精、胡椒、鹽,香菜等為“使”,章法嚴謹,主次有序,成菜原料衆多色彩和諧,口味香辛腴鮮而宜人,營養豐富而養生,湯菜俱佳而開胃,是燴菜中原料,口味,營養的黃金組合,神仙搭配。
4.名人事迹
張謇
(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漢族,祖籍江蘇常熟,生于江蘇省海門市長樂鎮(今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李方膺
(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号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後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南京借園,自号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鳝、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呂岱
呂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廣陵海陵(今江蘇省如臯市)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将領。呂岱本為郡縣吏,因避亂而南渡。受孫權賞識,遂仕于孫氏政權。建安十六年(211年),以督軍校尉之職,與蔣欽等領兵平定呂合、秦狼等叛亂,獲授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孫權進取長沙三郡,擊降安成等四縣,成功平定三郡。後讨平吳砀、袁龍叛亂,升為廬陵太守。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陽、浈陽間的王金叛亂,升任安南将軍、假節,封爵都鄉侯。黃武五年(226年),平定士徽叛亂,控制嶺南,晉封為番禺侯。赤烏二年(239年),接替潘濬處理荊州文書公務,與陸遜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陸遜去世後,武昌分為二部,呂岱督領右部,升任大将軍。廢帝孫亮登基後,呂岱升任大司馬。呂岱一生戮力奉公,為孫吳開疆拓土,功勳赫赫。太平元年(256年),呂岱去世,年九十六。
冒襄
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樸庵,又号樸巢,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南直隸如臯(今江蘇如臯)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潛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樸巢詩文集》《岕茶彙抄》《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宛纏綿悱恻的愛情生活,是我國憶語體文字的鼻祖。冒襄《湖北歸來圖》、《樵唱驚開圖》、《山光水色圖》《松壽圖》,現為金陵天渡樓收藏。
李漁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谪凡,号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号笠翁,别号覺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生于南直隸雉臯(今江蘇如臯),祖籍金華蘭溪(今屬浙江)。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柳敬亭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南直隸揚州府通州餘西場(現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餘西古鎮)人。明末清初著名評話藝術家,揚州評話的開山鼻祖 。
5.詩詞歌賦
營博物苑
張謇(清)
濠南苑囿郁璘彬,
風物骈骈與歲新。
證史匪今三代古,
尊華是主五洲賓。
能容草木差池味,
亦注蟲魚磊落人。
但得諸生勤讨論,
征收莫惜老夫頻。
水繪園枕煙亭看桂
冒襄(明)
幾載傾頹池上名,
小山早桂晚才開。
稀疏絕似人憔悴,
攀折從教月剪裁。
荊棘滿庭香自冷,
刍荛斥地我還來。
蕭條極目風流散,
千古興亡酒一杯。
狼山渡口有作
夏竦(宋)
渡口人疏黯翠煙,
登臨猶喜夕陽天。
殘雲右倚江都樹,
遠水南回建業船。
山引亂猿嗥古寺,
電驅甘雨過間田。
季鷹死後無歸客,
江上鲈魚不值錢。
(6)遊白狼山二首
鄭夑(清)
一、
積雨空山草木多,
山僧晨起斫煙蘿。
崖前露出一塊石,
悄坐松陰似達摩。
二、
懸岩小閣碧梧桐,
似有人聲在半空。
百叩銅環渾不應,
松花滿地午陰濃。
(7)題南通曹公祠
梁啟超(近代)
捍災鄉則記,殺敵古之強。
允矣追雙烈,甯惟福一方。
當年悲失淖,今日表康莊。
莫話遼東役,臨風隻涕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