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01
小明在作文《我的理想》中寫道:
雖然我才上二年級,但一定要好好學習。隻有好好學習,将來才能買得起變形金剛、樂高的玩具,這些玩具都很貴,我媽不舍得給我買。
然後玩具買多了,得有地方放,我們家租的那個房子根本裝不下,那就得買個房子。最好能買個像小麗她們家那樣上下3層的房子,還要養一個小狗。
媽媽不在家的時候,爸爸總愛看那些穿帶翅膀衣服的阿姨。将來找女朋友我也找那樣的,我們班的小花長得太胖了,一點也不好看。
老師的評語是:寫得好,金錢和美女,老師也喜歡!但建議改成事業和愛情。
這其實是一個笑話,裡面說的金錢、美女、事業、愛情都是概念!
在2016年11月9日下午,第72期“朗潤·格政”論壇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兩位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在北京大學朗潤園進行了一場可以寫入曆史的辯論。
這兩位的辯論由來已久,隻不過之前是在文章、論文上“打來打去”,這是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他們辯論的主題是“産業政策”。在辯論的開始很有意味,林毅夫首先開講,在說完客套話後接着說,
“在準備這個報告的時候,他們給我一個任務,你在講你的看法之前先定義一下什麼是産業政策,我想定義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會各說各話,談論過程當中就沒有激情。”
然後就講他關于”産業政策”的定義。張維迎的發言也是這樣的節奏,上來就說“首先澄清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個是關于産業政策的含義……”
第11次印刷已上市京東當當有
概念除了讓你深刻外,還是所有讨論研讨交流的基礎:如果雙方沒有概念上的共識,即便用同樣的詞,其實也可能說的不是一個事情。
02
那什麼是概念呢?
概念是反應事物一般和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是認知思維裡面最基本的單元,通常用詞或者詞組表示。在我國的國家标準GB/T15237.1-2000中将“概念”定義為:“對特征的獨特組合而形成的知識單元”。
德國工業标準2342将概念定義為一個“通過使用抽象化的方式從一群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維機關”。
任何一個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即其含義和适用範圍。如果這兩方面都明确,則該概念明确。
比如,“人”這一事物,無論高、矮、胖、瘦、男、女、日本人、美國人、中國人,其本質的東西卻是相同的:有語言、能勞動、會思考(這是人的本質),凡是有語言、能勞動、會思考的動物我們給他一個名詞叫“人”,這就形成了“人”的概念。
概念必須明确,這是進行抽象思維的最低要求,也是進行正确抽象思維的起點和基礎。
如果不明确,個人沒有辦法進行判斷推理,團體也沒有辦法溝通和交流。
明确概念,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下定義,定義清晰了概念也就明确了,列甯曾說:“下定義是什麼意思呢?這首先就是把某一個概念放在另一個更廣泛的概念裡。
例如,當我下定義說驢是動物的時候,我是把“驢”這個概念放在更廣泛的概念裡。”列甯這裡所謂的更廣泛概念其實是指驢的上一級概念“動物”。
但僅僅說驢是動物還不算定義概念,還要找到驢與馬、牛、羊等不同的核心特征。
關于動植物的命名和分類已經有了成熟的體系:界門綱目科屬種,馬和驢同屬馬屬,但不同種。
而知識工作者經常面對的定義要比動植物這種有形的物體複雜很多,更多是非物質層面的定義,譬如管理、激勵、協作這樣的詞彙。
03
如何形成概念思維?
雖然每個人都從國小就開始學習各類概念,但概念思維卻是對事件、事物和思想有深刻洞察後才有的,通常可以在高水準的專家們身上發現這種能力,這種能力也是一個人思想是否深刻的外在表現。
在學習時候能否将繁多的事件、事物、現象、問題用幾個基本概念統領,能不能将一本書甚至一個專業用幾個概念表述出來,這是測量是否真正學會和掌握的方式。
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否從更抽象層面(大的概念和觀點)出發,同時在分析問題時能動忽略各類幹擾,直指問題核心,也是概念能力高低的表示。
前面提到的李彥宏、馮唐、許小年和包政的導師,他們無疑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通過他們的語言和文字我們可以窺探到他們也在自己關注的領域進行概念思考。
那如何能夠做到概念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概念能力呢?
第一:雖然讀起來會很費勁,但要想訓練自己的概念能力,你必須靜下心來去讀經典的理論性的書籍。
通過這些書籍的閱讀,才能知道在已經有哪些成熟的概念。
中國人的概念大部分是關于物體物質的多,這些具象的内容比較容易了解;而關于事情的、思維的相對“虛”概念少,相應的這種訓練也少。
是以我們有必要去通過經典的書籍補充這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周遊”來了解别人用的概念你是否已經懂得,是否跟你的了解一緻。
當你需要将紛繁複雜的事情總結成概念時,如果你已經知道前人成熟的概念就會相對容易,如果你不知道,需要自己定義一個“新概念”(這個概念對于你而言是新的),這樣的難度則很大。
第二:在實踐中有對于概念的敏感性,遇到複雜問題時善于分類。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去多思考一步,不同次元的事情能否歸于更高一級的概念中。
關于如何分類在下節進行詳述,在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束時主動去想更高一級的概念是提高概念能力的方式之一。
04
當然,對于概念的學習和了解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對于概念之間的關系建立也需要通過實踐不斷的打磨與多次深刻的反思提煉(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數年)。
隻有經過學習、實踐、反思提煉這樣的訓練,并有意識地去做概念化的嘗試,才能最後形成大的概念和觀點。
譬如關于知識管理這個概念,許多人經常挂在嘴邊,并且都認為自己知道。
但怎麼才算掌握這個概念呢?我們認為最少需要能回答下面的問題:
1.是什麼,不是什麼?
–許多人因為對知識管理的内涵不清楚,将跟知識管理無關的東西也放到裡面來,造成範圍不明确,就會亂套。
2.為什麼要做,為什麼不做?
–如果知道前者,你可以寫個“知識管理“必要性”的文章,如果知道後者,你需要搞清楚管理與競争、社會環境、戰略的關系。這裡面還可以加入“什麼時候适合做”,“什麼時候不适合做”這樣的思考。
3.誰适合做,誰不适合去做?
–如果知道前者,你可以選擇KM專業人員,但如果想知道後者,你必須建立知識管理人員的能力素質模型。
4.如何做,錯誤的做法是什麼?
-了解知識管理實施和推動的步驟,你可能是個新手。但如果你能知道全中國甚或全世界知識管理實施的錯誤做法,并且能夠簡化成三點,那一定是很資深的專家了。
你嘗試一下,如果真的能夠很容易地回答以上的問題,是不是對概念就比較明确地掌握了。這個方法可以用來判斷你是否真正掌握一個概念,就是5w1h加上一個否定詞,看你是否都能清楚地說明白。
總之,要真正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将不同的概念結合到一起形成架構、模型用來判斷和推理,用來決策與提升,進而最終形成自己的概念思維,需要持續的從學習、實踐、思維三個角度去錘煉才行。
(本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在京東、當當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